韩凌燕
摘 要:本文主要以分析全民阅读时代的移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全民阅读的意义为主要依据,从短信服务、网站服务、客户端服务、二维码识别技术这几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其目的在于加强全民阅读时代的移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质量。
关键词:全民阅读;数字阅读;移动图书馆;移动服务
随着现代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阅读和手机阅读等新兴的阅读形式走入到了人们生活,让阅读行为不再受时空与环境限制,进而满足碎片化阅读方式的数学阅读冲击着纸本阅读。而怎样优化图书馆服务模式,保证读者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能获取信息,变成了当前图书馆需要深入反思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全民阅读时代的移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具体如下:
1 全民阅读的意义
文化属于一种精神力量,对我国现代社会发展具有巨大影响。书香社会的建设有助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与自信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优秀的文化可以有效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加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推动人们良好发展,书香社会的建设有助于加强全民族科学文化素养与思想道德,培育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阅读能够帮助我国继续传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吸收世界文化营养,创新我国内部文化。不仅如此,其还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小康社会的有利条件,基于此,相关部门需给予全民阅读高度重视。
2 移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2.1 系统需求
移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主要目是为读者提供检索服务。所以,系统需把扩展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如网络搜索引擎、馆藏的数字资源等。读者通过移动等网络,运用Pad或手机,通过客户端或是WAP网站等来获取服务,并依据需要把资源存储到移动终端上,便于之后阅读。另外,预留同馆员的沟通接口,进行良好互动,进而享受移动图书馆带来的个性化服务。通过对后台科学管理,能够切实实现有关信息库对接,适量的导入读者信息,依据身份和单位不同展开群组管理。相关管理人员能够编辑用户信息和单独发送短信,另外提供流量统计平台,支持再开发[1]。
2.2 设计要求
第一,结合读者需求准确定位平台。建设移动信息服务平台需以统一检索为目标,把在互联网上全面利用的一站式搜索引擎引入到该系统中,进而让读者在使用手机或是移动设备访问数字资源时,能够获得较佳的用户体验。
第二,结合新兴技术满足用户需求。终端操作系统未统一,所以,平台设计需全面考虑系统自身的兼容性,让读者可以依据自身所用设备的操作系统自行选取满足自己要求的功能与环境。
第三,结合用户体验指导系统功能。移动终端的访问速度、全文阅读格式、屏幕大小以及功能操作等方面皆具备同计算机完全不同的需求。所以,在页面布局与操作流程设计上要更用心,将一些没有必要的内容去除掉,让读者每次阅读用最少的操作就能达到目标。
第四,结合资源共享加强信息保证。互联网上已有效运作的服务共享体系,融入到资源服务平台内,读者不仅能够查找到数字资源与馆藏书刊,还能应用较强的云服务能力获取馆外资源,进而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用户服务质量[2]。
第五,结合个性空间满足特殊需求。移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性能为集成OPAC系统,为读者提供自主查询服务、网上预约服务、证件挂失服务以及续借服务等。另外,读者能够依据自身阅读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信息,通过RSS推送功能把资源切实整合到移动图书馆中,能够轻松实现订阅,且订阅资源能够动态更新,保证信息传递的高效性。
2.3 平台布设与安全管理
移动终端对图书馆IP中资源的访问,事实上,其就是通过代理服务器的方法实现的,主要原理为,在院校图书馆IP范围中布设一台服务器,来实现用户身份认证、页面转换、资源探测以及Proxv代理等性能。另外,构建切实可行的系统安全制度,通过高效管理,来保证个人信息安全,主要就是对没有通过认证的读者进行限制[3]。
3 基于数字阅读的移动服务模式
事实上,移动信息服务平台为数字图书馆的衍生物,移动服务开展的主要形式是以下述三种模式体现的,其中有短信服务、客户端服务以及网站服务。
3.1 短信服务
当前,短信服务是最常见的服务模式。只要在图书馆系统中注册过的读者,依据既定的格式发送短信,通过服务器验证之后,便能够实现馆藏书目查询、借阅信息查询以及图书预约等。另外,OPAC系统还能实现新书推荐和催还等性能。
3.2 网站服务
WAP实际上就是无线应用通信协议,是互联网技术与通信技术不断发展的主要产物,其实际目标是把互联网内丰富的信息与新兴业务引用到无线终端中,如移动电话。以WAP模式为中心的移动图书馆,读者能够依托无线网络登录到WAP网站中,进而实现查询学术资源、观看公开课视频以及查询OPCA等服务。此种方式相比短信服务来讲,要更加直观方便,能够牢牢吸引住用户目光,促使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阅读活动中,这对提高社会大众的文学素养具有推动性,能够切实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不仅如此,还能推动我国现代社会持续稳定发展[4]。
3.3 客户端服务
客户端是智能设备的第三方运行程序,它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实效性的优势被诸多行业所认可。所以,诸多商家与图书馆都针对用户实际需求研发支持多样化操作系统的APP运用,供读者免费应用,以期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当前相对较典型的移动客户端较多,被读者所熟知的有大连理工大学、博看期刊网、国家图书馆、EBSCO、超星数字资源等移动客户端,上述这些皆是得到图书馆用户认证之后,不受IP限制,能够院校内能够直接登录下载的客户端。除此之外,推特与微信等公众平台运用到图书馆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中,在某种程度上也全面发挥了其便利性与快捷性,得到读者与用户认可。
3.4 二维码识别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提升,使科技得到了迅猛发展,为我国实现全民阅读提供了有利条件。比如二维码识别技术的出现,就为移动阅读提供了良好条件,近些年,在图书馆服务领域中二维码技术实现了广泛利用,如OPAC系统与Melinets系统能够把馆藏书刊数据制成相应的二维码,用户通过扫描二维码来获取所需信息,如此不但能够节省用户找书的时间,还能加大用户阅读量,对提高我国社会公众文学素养具有积极作用。二维码识别技术应用的典型是超星歌德电子阅读机,其就是通過对电子图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扫描,便能够把该书下到自己的移动设备上,进而满足用户阅读的实际需求[5]。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新背景下,高校图书馆需充分发挥自身在资源上与技术上的优势,转变传统的服务观念,大力尝试新的服务形式,以保证现代读者对信息的跨时空要求。另外,需高度重视全面阅读的社会组织、经济建设以及地方文化的发展目标,让更多社会公众共享图书资源,感受移动阅读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孙静.基于数字阅读的移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27(07):184-186.
[2]刘洋.移动阅读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创新[J].赤子(上中旬),2017(01):152-153.
[3]罗淑娴.移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阅读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的影响[J].情报探索,2016(02):101-104.
[4]孙静.全民阅读时代的移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25(12):116-118.
[5]张毅.手机阅读时代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研究[J].环球人文地理,2014(10):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