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主 马和平
摘要:为弄清我国森林土壤有机碳的研究状况,采用文献计量学等统计方法,对1998~2017年我国森林土壤有机碳研究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期刊的裁文分布,发表文献6篇以上的期刊有4个,占14.3%。其中以《生态学报》和《水土保持学报》发文最多,共17篇.占比为8%;不同年份发文量.1998年与2004年最少,每年仅1篇,且中间5年来见相关文献发表,最多的是2017年发文41篇;不同作者发文量,大部分第一作者发文量为1~2篇,占比为72.9%,发文量3篇以上的共14人,占27.1%;作者机构分布,作者隶属机构多达61家,但大部分机构发表文献在1~4篇,占比为42. 9%,仅有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5家机构发文量>10篇,占比为27.6%;研究内容,属于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研究文献67篇,占比为31.9%,森林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的研究文献51篇,占比24.2%,属于森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46篇,属于森林土壤有机碳组分的研究最少19篇,占9%;研究对象,对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研究>1/2,占比为55%.天然林土壤有机碳研究文献占28%.其他类占17%;研究区域,对南方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碳研究文献最多,共73篇,占比为37.6%,对西北和华北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碳的研究最少,仅19篇,占总文献9.8%。
关键词:森林土壤有机碳;文献分析;分类统计;文献计量学
中图分类号:S1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8)8-0015-04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趋势加剧,对土壤有机碳的研究备受人们关注[1,2]。全球森林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1/5,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生态系统[3]。森林土壤碳库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土壤储量约为787 Pg,约占全球土壤有机碳储量的39%[4],对于缓解全球变暖、维护生态系统健康发展、调节全球碳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5]。大量研究表明在全球土壤碳贮量中,森林土壤有机碳贮量就占到73%,是大气C02的主要源与汇。是评价森林生态系统吸收和固定C02功能的重要指标[6]。
我国有关森林土壤碳储量的研究相对较晚。主要是在两次全国性的土壤普查后,才有了大量相关数据,为部分学者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有研究者利用全国森林现有土壤剖面数据,分析其有机碳在不同深度土层中的垂直分布特征,发现森林土壤有机碳具有表聚性,主要存在于0~20 cm土层,且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随海拔、经纬度等的变化规律显著[7]。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人们森林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越来越重视[8,9]。但是,关于研究我国森林土壤有机碳相关内容的期刊、作者、作者机构分布和研究内容等方面的状况如何,未见研究报道。对此,笔者以巾国知网为数据源,列1998~2017年发表在国内期刊上的有关森林土壤有机碳研究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期对森林土壤有机碳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源,检索1998~2017年发表在国内期刊上的有关森林土壤有机碳研究的文献,共枪索出森林土壤有机碳研究文献209篇,其中期刊学术论文154篇,硕士学位论文45篇,博士学位论文6篇,會议论文4篇。
2.2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学及EXCEL统计分析进行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期刊的载文分布
发表有关森林土壤有机碳的研究文献的期刊达到56种,发表文献量在前4的期刊是《生态学报》、《水土保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和《生态环境学报》,各发表文献9篇、8篇、7篇、6篇,占比为14.3%;发表4~5篇文献的期刊有《土壤通报》、《南京林业大学学报》和《生态学杂志》、《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占比为8.6%。其它期刊发表文献较少,均低于4篇。期刊发表文献数量的分布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森林土壤有机碳的文献在各期刊上的分布极不均匀.森林土壤有机碳的研究主要发表在有关生态、林业和土壤的期刊上,主要是由于森林土壤有机碳属于林学、土壤学、以及生态学研究范畴,其他期刊虽有发表,但每种期刊发表文献量都极低。
3.2 不同年份及作者的发文量
3.2.1 不同年份发文量
从图2可以看出,关于森林土壤有机碳研究的文献最早发表于1998年,仅1篇。之后5年未见相关文献的发表,直至2004年又发表了1篇。主要是由于森林土壤有机碳的研究在这段时间还处于最初的摸索阶段,加上当时技术水平有限,相关工作难度较大,未能得到较大的实质性进展。从总体上看,在2008年以前,我国森林土壤有机碳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相关研究文献发表较少,2008年以后发表文献较多,年发表文献量开始呈指数增长。到2013年之后,每年发表_量出现交错变化,但是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近两年发展更加迅速。说明我国森林土壤有机碳的研究在不断的探索中变得越来越充分,开始有更多的成果发表在期刊上。
3.2.2 不同作者发文量
经统计,大部分第一作者发文量为1~2篇,占比为72.9%;发文量为3~6篇的的总共14人,占比约为27.1%,如图3所示。总体来看,我国森林土壤有机碳研究者具有明显分散的特点,究其原因是森林土壤有机碳的研究内容较多,每个研究者研究的方向不尽相同,在特定方向上只能发表一定的成果,同时许多研究者也并非长期专门从事森林土壤有机碳的研究,只是在相关研究工作中稍有涉及,所以发文量也较少。
3.3 文献作者隶属机构分布
从图4可以看出,所分析的210篇文献中,作者隶属机构多达61家,但是大部分机构发表文献量为1~4篇,占比为42.9%;发文数量在10篇以上的机构仅有5家,分别为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院森林资源与保护和福建师范大学,共发表58篇,占27.6%。主要是由于这几家机构都属林业学院或林业研究机构,长期专注于森林及其土壤等的研究,对于森林土壤有机碳的研究较深,相关研究成果较其他机构多,所以发表的文献量较多。发表文献在5~9篇的机构有10家,共发文62篇,占29.5%。
3.4 文献的研究内容及对象
3.4.1 研究对象
按照森林土壤有机碳研究的对象不同,将其划分为天然林、人工林和其他3种。从图5可以看出,针对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研究的文献达116篇,占比55%,几乎占了全部文献的1/2以上。究其原因:一方面人工林成分单一、分布均匀,便于研究。另一方而我国是人工林而积最大的国家,居世界第一。人工林在我国城乡规划、生态修复等过程中具有主要地位。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库对于缓解全球变暖等具有重要意义,是森林土壤有机碳研究的主要对象。天然林土壤有机碳的研究共59篇,仅占28%。其他类35篇,占17%。
3.4.2 研究内容
从图6可以看出,所发表的210篇森林土壤有机碳研究文献中,属于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研究文献最多,达67篇,占31.9%。这主要是由于国内外土壤有机碳储量研究相对较早,研究方法较为成熟。土壤有机碳储量作为全球温室气体的主要源和汇,土壤碳库轻微的变动都有可能对大气和陆地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所以针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动态变化特征的研究最多;属于森林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研究的研究文献达5l篇,占比为24.2%;属森林土壤有机碳影响因素的文献达46篇,占比为21.9%;属于森林土壤有机碳组分研究的文献共19篇,占9%;其他研究内容的文献27篇,占12.9%。
3.5 文献的研究区域分布
对检索到的194篇(除16篇综述)有关森林土壤有机碳研究的文献,结合中国森林资源的主要分布区域[10],根据研究区域对象不同,将其划分为西北和华北、东部、东北、西南区以及南方5个地区。从图7可以看出,对南方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碳研究的文献量最多,共73篇,占比为37.6%。主要是由于南方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森林资源集约经营水平较高、人工林所占比例高于其他区域,且树种多样,适合长期深入调查研究;对西南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碳研究的文献达41篇,占21.1%;东北虽也是多林地区,但对该区域森林土壤有机碳研究的文献有较少34篇,占17.5%,仅为南方地区的1/2;东部地区27篇,占14%。东部地区尽管森林储量较少,但是人工林较多,且该区域分布有北京林业大学等长期专注于林业研究的学府和机构,所以相关成果发表相比西北等地区较多。华北和西北地区最少仅19篇,占9.8%,约为南方地区的1/4。
4 结语
(1)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森林土壤有机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储量及分布特征和森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素方面。对于在全球变暖趋势下,森林七壤有机碳的时空动态变化研究较少,且研究对象过于单一,主要集中在人工林上,占72%,广泛性严重不足。导致对其他类似天然林分等的研究相对薄弱,不利于对森林总体碳汇功能的评价和比较分析。研究区域和机构过于集中,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业大学和东北林业大学占了28%。研究人员相对分散、研究周期较短。许多研究者并非专门长期从事土壤有机碳的研究工作,导致许多研究并未深入,对森林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过程及机理的认识较为匮乏。
(2)要解决好目前存在的问题,还需要对森林土壤有机碳进行长期定位监测,尤其是天然林土壤有机碳,能够更加准确的反映森林土壤有机碳的时空变化规律,明确其变化过程与作用机理,为我国森林土壤有机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维护全球生态系统稳定健康发展、调节全球碳循环的动态平衡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春燕.中国东部森林土壤有机碳组分的纬度格局及其影响因素[D].重庆:西南大学,2016.
[2]刘进来,马树恩,刘玲,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及时空格局研究现状[J].河北林业科技,2013(3):35~39.
[3]李江.中国主要森林群落林下土壤有机碳储量格局及其影响因子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08.
[4]杨秀清,韩有志.关帝山森林土壤有机碳和氮素的空间变异特征[J].林业科学研究,2011,24(2):223~229.
[5]潘根兴,曹建华,周运超,土壤碳及其在地球表层系统碳循环中的意义[J].第四纪研究,2000(4):325~334.
[6]张君,宫渊波,王巧红.土壤碳现状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J].四川林业科技,2D05(5):50~64.
[7]朱连奇,朱小立,李秀霞,土壤有机碳研究进展[J].河南大學学报,2006(3):72~75.
[8]唐晓红,谢铖,黄飞鸿,等.森林土壤/植被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18):146~149.
[9]刘进来,马树恩,刘玲,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及时空格局研究现状[J].河北林业科技,2013(3):35--39.
[10]文焕然,何业恒.中国森林资源分布的历史概况[J].自然资源,1979(2):7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