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爽
摘 要: 我国的“新供给经济学”遵循理论同现实紧密结合的基本原则,指出了根据供给来处理实际中遇到的诸多问题,突破瓶颈的方法与策略,期待着发动全部能够调用的积极力量,将经济重点内容投放到推动改革的稳步进行这一重大举措上来,希望利用全方位的革新以及更加合理的供给关系,完成经济发展过程中瓶颈的突破。
关键词: 新供给经济学;供给需求;政策
自2013年起,我国的经济潜在增长率在一定规模上有所降低,不仅要面对这一严峻的局面,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也到达了瓶颈阶段。为了妥善解决诸多经济问题,我国的研究学者们提出了“新供给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表明根据供给侧发力来处理实际生活遇到的难题,为突破经济瓶颈期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与策略,将我国的新供给经济学划分为“破”以及“立”两大模块,并叙述了新型经济体系的政策主张。
一、 “新供给经济学”中的“破”
(一) 指出主流经济学体系中的不对称性问题
较为经典的经济学理论包括有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等,它们关注的重点有所区别,但其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地位却同等重要,与此同时,它们均具有必须直视的缺陷,具体指的是这些理论均基于假设性的供给条件,继而将研究重心放于需求一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种种政策方略,实际上没有重视供给方的重要地位。近些年来“华盛顿共识”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其理论建立基于“完全竞争”的经济规律,然而将其同现实展开关联时,并未完全进行还原,没有围绕供给房展开更深层次的研究,缺陷十分显然。
例如世界经济强国美国,在其经济发展的前几十年的时间中,由于处于滞涨的压力之下,由此提出的供给理论是较为合理的,并且在经济发展中有着显著的积极效果,然而其完善程度却较低,其主要认知仍然处于“华盛顿共识”的环境之中,设法刺激供给的潜在能力,但在结构分析以及供给关系研究等方面仍存在短板,没有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美国不同于我国,无须直面“转轨问题”等客观条件,因此无须过于供给一方的研究。实际上,同供给存在关联的指标非常多变,并不容易构建模型,然而这些原因不应当作为认知体系不对称的挡箭牌。
(二) 指出主流理论同社会实际存在的差异性问题
诸如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市场面对经济危机时,举足轻重的操作即脱离主流经济理论的框架,根据一整套差异性的策略以及方法进行应对,此类措施在书面理论中都不存在明确的出处,但实际操作时却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例如美国在处理金融危机中的各种难题时,实际起作用的教科书中没有明确说明政府注资。美国政府最初经历了反复考虑是否对雷曼兄弟公司伸出援手,最终还是放任这家百年老店倒闭。通过总结这一案例的相关经验,对于后续出现问题的通用公司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利用巨额公共资金对于某些制定公司完成资金的投入,这种手段展示了政府的差异性对待模式,这种举措也会对整个社会产生一定的作用。然而此类关键性举措并未载入教科书等书面资料之中,与主流教育存在着差异性。
(三) 指出政府现有政策在处理供给方问题时存在的弱点
虽然人们在探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卓有成效的成果时,较少会提起美国经济界的著名人物,但实际上他们的确有非常值得称赞的实践成果。
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时流行的亚科卡自传之中,重点叙述了使得美国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于“产业政策”,随之而来的克林顿任政期间的信息时代,到后来的奥巴马任政期间的原油革命至蕴含高科技的3D打印机,甚至是各种其他新兴的经济要素,都脱离了基本理论知识的范畴,它们都明确地为实际问题做出引导,且基于供给一方作为出发点。总的来说,原本应当应用于实际、解决各种真实问题的经济相关原理,都被实际抛在了身后。
二、 “新供给经济学”中的“立”
(一) 首先,新供给经济学必须要加强针对供给方面的研究。我们整个社会之所以能够保持持续发展的势头,其根本要素离不开长时间以来面对需求,供给作出的答复与支持。供给能力满足系统在各个时期所展示的特点促成了我们整个社会各个时代的跨越。需求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不容忽略的,只有有了需求才能够产生行动的力量,才能够促进人们通过各种手段与资源追求自己所求之物,然而从经济原理的立场出发,我们从未真正意义上明确供给对于需求所产生的指引意义。供给能力处于各个时期时,都存在着差异性的特点,我们重点论述各个阶段的划分以及与供给能力存在关联的体系。此类问题拥有着基础理论所具备的适用性特点,同我国现阶段面临的转轨问题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诸多规划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二) 正确认识实际情况,提高各项经济基础理论的应用效果。例如应当将“非完全竞争”划分至深层次考查的内容,这是基于资源配置的实际背景,其中涉及诸多供给问题。在传统的经济学之中提出了“完全竞争”的背景模式,即使在基本理论层面上给出了诸多新想法,然而它仍然处于初版位置。现阶段探讨的主题在理论上更适于放置于“非完全竞争”的背景之下,这是基于其能够更加清晰明确地反映出资源的配置问题,且包含了许多垄断竞争的相关难题,以此来实现模型的升级。针对需求展开的分析常常用于解决总量的相关问题,判断标准具备单一、均质、可通约等特点,而针对供给展开的探讨则更加繁复,需要解决结构以及制度等各种难题,其判断标准具有非单一、不可通约等特点,在更大程度上涉及政府与市场核心地位的确定等复杂关系,这一切都会使得模型升级更加困难,然而该问题则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难点,很多跨越时间段较长的问题也是围绕着供给展开的研究必须解决的點。在传统的经济学之中,常常用极为简单的方式处理部分结构难题,而现在急需在“非完全竞争”的基础之上为关于“供给”的研究作出铺垫。
(三) 市场、政府、非营利组织应当各自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并展开良好的合作,这是资源配置实现升级的必然途径。当认可市场对于资源分配的支配性地位时,必须要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除此之外还有由公益性团体组成的“第三部门”,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资源的分配,而所处时期以及领域范围存在差异时,它们的分工也会有所区别。通过分工、失灵走向替代,经由替代发展为PPP式合作,这种转变表现出人类社会各个主体之间的地位与关系会跟随着经济发展产生变动。
(四) 在制度供给之中加入围绕着供给展开的研究,由此发展为联系更加密切的认知系统。也就是说,供给分析理应按照人与物的不同角度出发进行,不同的关键因素理应整合为整个系统。在诸如制度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等诸多理论的基础之上,必须要加以结合。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进程中,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历史问题,因此要关注制度以及体系革新的切入点,将升级经济结构作为供给方努力的方向。
与此同时,上述内容并不代表我们能够忽略需求一方的研究,由于“需求管理”相关理论已经有了充足的经济学研究基础,因此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期待着能够更加精准的明确经济框架的对称性特点。而将这一观点落实到我国经济现阶段的现实状况之中,一定要符合“将改革作为核心”,从供给一方出发展开最新的革新浪潮。此举能够使得长期积累的冲突得到有效地解决,改变我国的发展方式,真正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围绕供给所开展的研究的目的以及即将得到的成果能够很大程度上调动整个社会的积极力量,将我国的主要能量集中于新的改革浪潮之中,真正意义上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利用全方位革新以及合理的供给管理,解决累积的各种危机,突破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使得“中国梦”真正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三、 新供给经济学的政策主张
新供给经济学所提出的基本政策主张,包含有基于全方位革新浪潮之上的“八双”以及直面“两个一百年”历史重任的“五并重”。
“八双”的主要内容如下所述:
(一) “双创”即发展创新性国家,大力支持创业。
(二) “双化”即推动新型城镇化以及推动产业升级。
(三) “双减”即将税务革新侧重点放置于结构性削减税务方面,简化行政审批流程。
(四) “双扩”即处于对外开放整体格局以及新型国际竞争背景下,加大我国同亚非拉各国的经济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投资规模。
(五) “双转”即加快我国人口政策之中的城镇体制内“一胎化”管制的转型,主动推动国有资产收益以及存量朝向社保与公共服务范围的转型。
(六) “双进”即在国有、非国有经济发挥各自优势协调发展方面,应该是共同进步,需要摒弃那种非此即彼、截然互斥的思维,在“混合所有制”的重要概念之下,完善以“共赢”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经济制度的现代化实现形式。
(七) “双到位”即推动政府、市场展示相应的功能。这方面的分析认识,需扩展到中国势必要发展起来的第三部门,即志愿者组织、公益慈善界的非政府组织、非盈利组织,这些概念之下的一些越来越活跃的群体,应该在社会主体的互动中间发挥他们的潜力。
(八) “双配套”即加快推动最新一轮的“价、税、财”整体革新,并且大力、真正促进金融相关的配套革新。
在上述内容之中,第一点“双创”处于核心地位,有着先行者的模范作用;“双化”则是改革与发展的推动力量,是整体升级的催化成分;“双减”则表示重点发展供给效率、升级供给结构,以此完善并正确引导需求结构的改变;“双扩”的目的在于扩大国际上以及国内供给方面具备的市场发展空间;“双转”展示了与时俱进的人口相关政策同国有资产分配系统这两个主要问题上符合供给结构以及系统升级的必要,以此作为支撑开拓新的格局;“双进”是明确市场供给主体在股份制现代企业制度安排演进中的合理资本金构成与功能互补和共赢效应;“双到位”是针对政府与市场这一关键问题,确定双方明确且合理的定位;“双配套”是对基础品价格生成机制以及财税、金融两大宏观经济政策体系,外加之行政体制,本着大决心、大智慧促进新一轮大势所趋的制度变革与机制升级。
“五并重”的主要内容如下所述:
(一) “五年规划”同“四十年规划”并重,探讨定制了立足于世界的我国长期发展规划;
(二) “法治经济”同“文化经济”并重,关注且集中力量发展我国“软实力”;
(三) “海上丝绸之路”同“陆上丝绸之路”并重,灵活面对世界各国政治以及经济局势的变动;
(四) 灵活参与TPP同自主展开经济合作区讨论并重,积极加入国际贸易以及投资标准的制订;
(五) 高调促进国际货币系统的革新同低调促进人民币全球化并重。之所以强调这一内容在于我国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将追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时间点设置为百年,范围设置为全球,以此掌控更大的局势。
综上所述,从破到立,从理论到现实的转变十分强调供给与需求两者关系的合理性,政府、市场需要密切结合,进行更为全面深入地改革,不断开拓眼界、开放思想。现阶段的新供给经济学并非简单地为了改革而进行改革,它是對于新时代挑战的积极应对,是在时代要求前提下作出的追求与创新。我们应当积极学习过去的理论成果,保持认真严谨的态度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贾康.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创新[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年8月.
[2]贾康.中国新供给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与政策主张[J].人民论坛,2015(24):34-37.
[3]郭翊明.“新供给经济学”的理论创新[J].唯实(现代管理),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