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晓明
摘 要: 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所以,自主探究活动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很好地适应了新课标改革的要求。因此,身为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自主探究活动在课堂中的应用来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本文将从设计自主探究学习教案、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小组成员互相点评三个方面出发,并结合我的教学经验,谈谈自主探究活动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 自主探究活动;高中化学;应用
自主探究学习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的能力,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小组成员能够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共同完成任务。另外自主探究的方式有利于调动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小组的每一位成员在相互合作中共同进步。
一、 自主探究活动:教案设计
设计自主合作学习教案是自主探究学习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身为一名化学教师,在上课之前我会根据课堂教学任务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查找资料,对教材进行科学研究,设计自主合作学习的教案,安排教学步骤,理清课堂思路,帮助学生确定课堂学习的主要任务,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
例如:在教学“化学反应速率”时,在课前我会先熟悉教材,对本节课即将讲授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做到心中有数,接下来,我会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查阅相关资料,制定自主探究活动的教案,包括知识与目标、过程方法以及情感和价值观,特别是在过程与方法中设计自主探究活动,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可见,通过制定自主学习的教案,有利于呈现更佳的课堂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 自主探究活动:小组合作
在自主探究活动中组建自主合作学习小组是课堂教学的中间环节,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本环节的教学过程中,身为教师,我会组织学生前后桌或者同桌之间四人一个小组,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完成我所布置的教学任务。另外,小组合作的形式,一方面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浓厚的学习气氛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在小组合作中如果遇到有困难的题目,小组成员之间还可以互相帮助,共同解决,有利于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还以“化学反应速率”这节课的教学为例,为了使学生能够知道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我会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实验过程,并要求学生认真观看,在观看结束后,我会组织学生用小组交流合作的方式一起回忆实验过程,猜一猜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在小组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都表现得很积极,学习氛围瞬间被点燃了,之后我会邀请小组代表来回答我刚才提出的问题,在小组代表回答过后,我会针对其作出的回答进行归纳和整理,帮助学生确定正确的答案。之后,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我会设计一些和化学反应速率有关系的练习题,并组织学生前后桌一个小组共同来完成,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共同探讨学习的兴趣,进而,完成教学任务,构建高效的化学课堂。
三、 自主探究活动:小组点评
小组点评是自主探究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指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互相展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收获的知识,在讨论的过程中提出没有解决的问题或者疑惑点,并与小组的其他学生相互沟通,相互点评,予以解决问题。另外,在点评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使分散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网络知识结构,进而,让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还以“化学反应速率”这节课的教学为例,在完成整个教学后,在课堂小结环节,我会组织学生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讨论,对于本节课所讲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表示方法,以及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对化学速率的影响”小组成员之间相互阐述,互相点评,对于阐述有困难的学生,小组成员之间要互相帮助,帮助其解决疑惑點。另外,在小组互相评价完成之后,作为教师,我会总结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再次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并对自主探究活动的成果进行点评,在点评的过程中纠正学生容易理解错的地方,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本节课的学习成果,使知识更加系统化、网络化。可见,通过小组点评的方式,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为构建高效的化学课堂做准备。
综上所述,自主探究活动在高中化学课堂的应用,不仅符合新课标改革的具体要求,还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未来在化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自主探究活动的运用,优化自主合作学习的教案,在课堂教学合适的时间点,组织学生以自主探究的形式共同学习,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最后还要做好点评工作,在点评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俊英.高中化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程序及应用环境[J].教学与管理,2012(24):142-143.
[2]杜艳.高中化学课堂自主合作活动的开展与教学设计[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2):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