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学困生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一部分智力正常的学生,但是与较为优秀学生相比较,他们在学习中对知识的掌握、学习技能训练和学习的应对策略等方面略显不足。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学困生智力还没有开发完全,因此无法满足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对这一现象可以通过心理辅导进行改善。
关键词:学困生;心理健康状况;探析
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缺乏对学困生的关注,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学习较好的学生身上。学校对学生进行考核也主要是通过考试、学校排名、升学率得以体现,在开展德育工作也主要是针对学校表现较差或行为不良的学生。而对学困生给予的关注严重不足,他们往往处于班级的边缘地带,在敏感的小学时代,经常感到不被重视和关心,长此以往,遭受到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加剧,从而引发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同时由于他们的年龄较小,还不具备自我心理矫正的能力,还需要借助外界的力量,通过干预的方式,引导他们的行为,促使他们能够健康、愉快地完成小学学习。所以,通过对学困生的心理健康和状态进行探讨和分析,不仅可以矫正学生学习状态,促进学生积极健康成长,还能够帮助老师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为了准确了解学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课题组在会宁县如东友好小学进行了学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对学校的42个班级,一共210名小学学困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统计和分析。在本文中针对这210名学困生采用“心理健康六维度自评量表”,通过调查发现学困生自评量表分值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呈正比。同时这210名学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呈正态分布。一部分的学生对于学习具有较高的兴趣和动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具有较为明确的目标,与同学之间也能够愉快、和谐地相处。在整个调查中有78%以上的“可疑者”,通过这一数据也表明了有部分小学学困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这些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 学习心理障碍
(一) 注意力发展障碍。与非学困生相比,学困生的注意力都处于低水平,学困生普遍存在着注意力发展障碍,调查显示70%的小学生学困生注意力不集中,或者集中的时间较短,尤其在课堂上注意力不能集中参与到学习中来,课后不能集中精力完成学习任务。
(二) 元认知能力不足。心理学家对这一现象认为:学生进行学习是一个构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元认知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小学学困生对这项能力的应用,略差于正常的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较,学困生主要是缺乏对自身的控制能力,针对不同的资料、信息不能够进行准确的整理和分类,低年级学困生遇到数学问题解决类的题目时不会思考,不会知识的迁移,无任何头绪。
(三) 学习动机不足。兴趣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相关对这一理论的多次实践,也证明了学习动机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和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在认知中还具有一定的预测性。无论是在学习动机方面,还是对学习的坚持和主动性,学困生都存在不足。并且小学学困生表现得更为明显,因为小孩子没有明确的目标,一旦自己在学习上欠了账,就不想参与到学习中来。
(四) 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不足。这些能力体现主要是针对较高年级的学困生,他们在对一件事情分析时,在透过现象看本质方面还存在不足,同时对学习知识吸收、掌握和运用等方面能力也略显不足,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也不能够将之转换为自己较为熟悉的领域进行解决。
二、 人际交往心理障碍
在人际交往中,学困生与正常儿童大体相似,但也有自身的特點。
(一) 远离群体:在我们的调查中,45%小学学困生表现为心理封闭,少言寡语,不苟言笑。课堂上不积极参与学习,课后也不积极参与班机活动,不喜欢和成绩优秀的同学交朋友。远离群体而独立,往往得不到别人的关注。
(二) 敌视家长、老师:在小学学困生的眼里,自己的学习不够优秀,自己没有得到更多的爱,所以对待家长并没有正常孩子的乖巧,没有更多的依赖,对于老师更是敬而远之,不愿意和老师敞开心扉,也不愿意透露自己的想法。
三、 心理健康的不良特征
(一) 自卑与迷茫。
自卑是指学生轻视自己,存在自身能力明显低于他人的心理。在调查中也发现超过50%的小学学困生与其他学生相比较,更加自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习能力较差、通过模仿别人对自身进行定位、长期受到歧视或指责、自信心和勇气不足等,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二) 惰性心理。调查发现,小学学困生的形成智力因素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是由懒惰形成的。学困生在学习上主要表现为目标不强、缺乏坚持和意志、上进心不足等。小学生应该是精力充沛,活泼好动,求知欲望高,但有些学生在家庭的溺爱下,习惯性地依赖他人、父母,对待自身学业抱着消极的态度,长此以往成为了学困生。
(三) 畏难心理。学困生产生畏难的心理主要是因为遭受到的失败较多,经历了失败的伤心、害怕,学生将这些情绪进行不断的积累,以至于在学习中早已经养成了不敢前进、不敢争取的意识。这也是面对微小困难,学困生不敢争取、害怕失败的原因。同时由于教育者的偏见,使他们不敢向教师请教问题,不愿意和同学交流。
(四) 逆反心理。学困生逆反心理的养成主要是因为自身学习较差,经常受到父母、老师的批评、责怪,同学与同学之间也经常瞧不起,导致学困生在这过程中自尊心受损,从而做出更加过激的行为,又由于家长和老师在对他们进行管教时在态度、方法上过于强硬,致使学困生接受困难,从而产生逆反心理。为获取更多的关注,他们经常曲解老师的意思,欺负弱小同学,以此获取心理的平衡。
(五) 压抑心理。多数的学困生也希望自身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但是由于自身基础较差,与其他学生相比较,总是略显不足,通过自身的努力也无法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同学的关心,父母也不认可自身的努力,这些原因经常让学困生陷入到痛苦中,久而久之形成消极悲观的压抑心理。
小学学困生是学校教育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特殊群体,教育者应该坚信:小学作为学生成长的初级阶段,学困是暂时性的,学困是可以改变的,学困生是有前途的。学困生的转变首先需要教育者思想观念的转变,改变传统教育手段,应用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策略,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给学困生一个光明的前途。
作者简介:赵彩宏,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如东友好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