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生物知识概念繁多,且各个概念之间联系紧密,这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一些问题。所以,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学习生物过程中的问题,积极思考提升高中生物课堂效率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中生物;问题;教学方法
生物学科是与学生生活关系最紧密的学科之一,课本教材中重点介绍生物科学发展中的新技术、新成就,对此,学生学好生物学不仅能有效提高考试分数,对学生以后的生活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高中学生课业压力较重,而一些教师的授课方法枯燥、单一,这让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生物的兴趣。对此,我从以下方面来谈谈对高中生物教学实践的研究。
一、 高中学生学习生物的现状与分析
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且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可以迅速地接受、理解新的知识概念,将其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但是,高中生的课业压力较大,物理、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较大,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导致大部分学生忽视生物学科的学习,经常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突击学习、记忆相关的生物知识点。不仅如此,部分学生有严重的偏科现象,喜欢逻辑性较强、需要深入演算的科目,而看到繁多的生物概念就头痛,认为生物就是需要死记硬背的科目,对生物产生厌学的情绪。一些生物教师依旧是“不改当年”继续沿袭老一套的教学方法,苍白的语言教学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一部分教师在讲评课上“一讲到底”,要么一叶遮目,就题论题;要么面面俱到,泛泛而谈。对此,教师要重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地思考解决的办法。
二、 提升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建议
教师想要指导高中学生学好生物这门科目,需要从多方面因素去考虑,如对教材的解析、课堂导入的方法、上课的方式、讲评课的注意事项等等。对此,我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 巧妙的课堂导入,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一个好的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科的魅力,降低刚接触生物学生的忐忑心理。对此,教师要巧妙地进行课堂导入,为学生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学习“遗传因子的发现”时,我重点介绍了孟德尔八年耕耘痴迷科学实验的教学背景,讲述了他从一畦畦豌豆中揭示出遗传的秘密的研究历程,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学家的钻研精神,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讲“减数分裂”这一节内容时,我先与学生一同复习了有丝分裂的相关内容,然后向学生提问道:“为什么生殖过程中没有按照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有一个同学大声说道:“每种生物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都是恒定的,按有丝分裂增殖的话就变成46对染色体了,与人体只有23对染色体相矛盾。”接着我提问道:“如何来解决这个矛盾呢?”在这一导入过程中我利用矛盾来进行导入,让学生在旧的知识“有丝分裂”的基础之上学习新的知识“减数分裂”,巧妙的导入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二) 创新教学策略,提倡学生自主、合作式学习
随着时代的发展,所有事物都在进步,教师也不例外,且老一套的说教教学办法显然已经不适合当代的学生。所以,教师要创新出更多有效的教学策略,开展多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生物学科中的乐趣。
在学习“伴性遗传”这一节内容时,我先通过对色盲症的介绍来让学生理解伴性遗传病这一概念,然后再通过多媒体向同学展示了多种遗传病,如血友病、无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症、蹼趾男人、遗传性肾炎。当学生看到这些遗传病时不由得为自己的健康身体而庆幸,也有了要了解遗传病的欲望,接着我让同学之间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讨论,总结出伴性遗传的特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情况。当学生讨论到一定程度后,我再对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进行点拨,进行细致的讲解活动。
(三) 打造一堂好的生物讲评课,教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讲评课是学生在练习或考试之后,教师对试卷进行讲析、评价的一种课型,这是学生扫除知识盲点的关键环节,所以,教师在讲评课上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在讲评课上教师切忌一叶遮目,只针对某个错误就题论题,而是要采用抓典型的方法,扩展学生思维,达到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的目的。教师切忌对整张试卷泛泛而谈,一定要重点讲解学生本应该拿到分数却没有拿到的错题,深究错题背后的原因,是因为粗心,还是因为基础知识不牢固等等。 教师在讲评过程中切忌埋怨学生,这样不仅会伤害学生自尊,更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自我探索,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错题集,认真整理错题内容,提升自己的反思总结能力。
结语
学好高中生物可以有效地提升生物分数,帮助学生打好高考之战。教师在日常授课中一定要认真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深究问题背后的原因,并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创新出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马莉萍.英语试卷讲评课有效教學策略初探[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2] 陈文土.浅谈高职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才智,2014,(20).
[3] 刘艳燕,崔鸿.生物教学导入的方法[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7,(4):18-19.
作者简介:张宏伟,江苏省如皋市长江高级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