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李淑红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熟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文化的产物。汉语和德语中都存在大量与动物有关的熟语。受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汉德熟语中的动物形象有着相近或完全不同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对比分析狗、鼠、杜鹃鸟这三种在中德熟语中出现频率都较高的动物的象征意义,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和德国的文化及思维差异,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德国熟语和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中德熟语比较;动物形象;文化意义
一、 熟语学习的难点
熟语是语言发展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主要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它是人们长期生活经验的总结,是经过人们千锤百炼的语言精华。熟语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学习的必要内容。但在外语学习中,由于受到民族文化、历史、社会、生活以及语言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熟语学习一直是个难点。
以动物为喻体的熟语作为语言艺术发展的产物,无论是在德语还是汉语熟语中,都承载着不可忽视的“形象工程”的作用,具有彰显不同色彩的映射与隐喻功能。然而有时不了解这些动物形象的历史文化意义,便不能理解熟语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例如德语中有个俗语“Eulen nach Athen tragen”,直译为把猫头鹰送到雅典。我们只有了解了猫头鹰在西方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象征,而且在雅典有许多猫头鹰,才能理解把猫头鹰送往雅典简直就是多此一举。汉语中则是用画蛇添足来表达同样的意思。
二、 汉德熟语中常见动物文化形象的比较
(一) 狗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德国,狗都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它的忠诚和警惕而备受人们的喜欢。但在熟语中并非如此,它的负面形象出现得更多一些。在德语中,狗(Hund)经常出现在谩骂的词当中,诸如Lumpenhund(流氓、无赖)、Himmelhund(混蛋、恶棍)。谚语“Das ist unter dem/allem Hund”译为“某事坏透了”。如果一个人听到别人说:“Es nimmt kein Hund einen Bissen Brot von ihm”,说明没有人能看得起他,因为“连狗都不吃他的一块面包(东西)”。再如“Jemandem einen Hund antun”表示“使某人遭受痛苦屈辱的嘲讽”。“Wie ein Hund leben”直译为“像狗一样生活”,指人穷困潦倒。
在汉语熟语中,狗的负面形象亦比比皆是。描述一个极其卑劣、不知羞耻的人时人们会说“猪狗不如”;“偷鸡摸狗”指偷窃的行为或者不正经的勾当;“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则是说,坏人嘴里说不出什么好话或像样的话来。指人低贱或卑鄙的熟语还有“狗仗人势”、“狼心狗”、“不出声的狗才咬人”。
从以上比较中可以看出,无论在德语中还是在汉语中,狗经常以负面形象出现,在熟语中经常用它来指品行恶劣的人。
(二) 鼠
老鼠这个动物形象在中德文化中的差异较为明显。中国人对老鼠的痛恨可以从一句耳熟能详的熟语中看出来,即“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汉语中和老鼠相关的熟语几乎全是贬义,如“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形容目光短浅的“鼠目寸光”,形容气量狭隘的“鼠肚鸡肠”,比喻鬼鬼祟祟、偷偷摸摸的“贼眉鼠眼”和“贼头鼠脑”,比喻小偷小盗或小规模抢掠骚扰的“鼠窃狗盗”等等。
与汉语相比,鼠在德语中既有正面形象,也有负面形象。德国的许多小孩儿被自己的父母亲切地称为“meine süe kleine Maus”——“我可爱的小老鼠”,意为“我可爱的小宝贝”。也有中性形象如“Davon beit die Maus keinen Faden ab.”,即“老鼠也不能从上边咬下一个线头来”,形容生米已煮成熟饭,一件事无法再改变。当然也存在鼠的负面形象,一句口语中经常说的谚语“Ich glaub, dass dich das Muschen beit.”——“我想你是被老鼠咬了”,描述人不理智、疯狂的举动。
以上德语熟语中出现的Maus(鼠)一词一般泛指鼠科动物,大多数情况下不具有明显的感情色彩。而还有另外一个词Ratte指家鼠,有厌恶的感情在里面,所以德国人口语里是不用Ratte指老鼠的,确切说只用来指责人。例如熟语“Die Ratten verlassen das sinkende Schiff”——“老鼠离开了下沉的船”,指当不幸或危险发生的时候,不可靠的人会最先逃离,不能和其共患难。
从以上比较中可以得出,鼠在中国熟语中几乎是清一色丑陋的负面形象。而在德语中Maus和Ratte两个表示鼠的词感情色彩不一致,由于Ratte经常以负面形象出现,因此汉语熟语中的“鼠”翻译成德语时通常使用Ratte这个词。
(三) 杜鹃鸟
杜鹃鸟由于其听起来像“布谷”的叫声,在中国又被称为布谷鸟。在中国芒种前后,总能听到它那四声一度的叫声——“布谷布谷,布谷布谷”。因此民间流传着一句熟语“布谷布谷,种粮播谷”,意味着春天到了,美好辛勤的播种又要开始了。
在德国,杜鹃鸟经常被视为“魔鬼”的象征。由于杜鹃发出的啼鸣声时而很近,似乎就在人的头顶上,时而又很远,忽远忽近,有时使人产生毛骨悚然的感觉。因此在16世纪时,杜鹃鸟在德国的一些文学中成了“魔鬼”的代名词。“Geh zum Kuckuck”——“去找杜鹃鸟吧”,即“见鬼去吧”。“Das wei der Kuckuck”——“这只有杜鹃鸟知道”,即“这个鬼才知道”。而杜鹃鸟的叫声更是被视为单调、无聊,俗语“Das ist der alte Kuckucksgesang”形容重复单调的曲调。另外,由于杜鹃鸟把自己的蛋下在其他鸟巢里来孵化幼鸟,因此杜鹃在德国一些俗语中还有不道德、冷酷无情的文化形象。例如“Wie hat Kuckuck seine Eier in fremde Nester legen”,直译为“如同杜鹃鸟把蛋放到别人的巢里一样”,指某人逃避责任。
由此可见,杜鹃鸟的形象在中德熟语中的形象截然不同。
三、 结束语
通过对上述几种动物在中德熟语中文化形象异同的比较,可以看出,这些动物在两种语言中的象征意义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究其原因,两国民族的文化制约了动物形象在熟语中的意义演变,部分漢语和德语的动物形象与本民族特定的历史文化、思维方式和观察角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差异较大,容易造成理解的失误。在学习熟语时可以进行对比分析,更好地了解中德两国的动物在文化象征上的差异。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不仅要准确无误地传达语言信息,更要重视隐含在语言里的文化信息传递。
参考文献:
[1] 王涛.中国成语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2] 温端政.中国谚语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3] Duden. Redewendungen und sprichwrtliche Redensarten: Wrterbuch der deutschen Idiomatik. Duden Band 11. Mannheim u. a.: Duden, 1998.
[4] Lutz Rhrich. Das groe Lexikon der sprichwrtlichen Redensarten. Bde. 1, 2, 3. Freiburg u. a.: Herder, 1992.
[5] JingRu Lee. Deutsche und chinesische Sprichwrter: ein linguistischer konfrontativer Vergleich. Baltmannsweiler: Schneider Hohengehren, 2005.
作者简介:王敏,李淑红,陕西省西安市,西安航空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