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磊 贺琦
摘要:高职院校如何自主开展专业诊断与改进?如何去组织实施?这些问题目前尚无明确答案,有亟待解决的紧迫性和广阔的探索空间。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专业诊断与改进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专业诊断与改进的意义,主要阐述了高职院校专业诊断与改进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对提升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治理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诊断与改进;专业建设
一、 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加强烈和具体,对于教学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如何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是大家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专业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主体和基本单位,实施专业诊断与改进是落实专业教学质量自主保证与监控、促进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的有效举措。
二、 高职院校专业诊断与改进现状分析
国内对专业诊断与改进研究最近几年才开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专业诊断与改进的理论研究方面,对专业诊断与改进机制的研究很少。根据中国知网的检索统计,主题为“教学诊断与改进”的论文共有75篇,这些研究主要对专业诊断与改进的重要性从理论上分析,提出了一些诊改思路和对策,但缺乏实证研究支持。如谢继廷(2016年)提出从理论层面阐述了如何构建专业诊改指标体系,但没有提出诊改指标体系的量化指标;蒋买勇(2016年)研究了在专业建设中诊断与改进的主体和主要内容,提出了内部质量保证的改进和优化措施,但未涉及专业诊改层面的对策。龚佑红(2016年)提出了基于状态数据平台的诊改理念,分析了状态数据平台对专业诊改的作用和支撑。裴中岐(2016年)对“院校主体、多方参与,分类评价、多层标准,多元诊断、多维呈现,问题剖析、持续改进”的专业诊改工作思路和实现路径进行了探索。
国内对于专业诊断与改进工作研究等方面都相当薄弱,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专业诊断与改进的理论研究上,缺乏专业诊断与改进的策略研究,没有系统地进行专业诊断与改进模型和指标体系的设计,针对专业诊断与改进的实证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存在理论文献数量少、针对性不强、研究不够深入系统、缺乏实证和案例研究等问题。
三、 高职院校专业诊断与改进的意义
高等院校的专业办学水平决定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实施专业诊断与改进成为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的有效途径。探索构建一系列适合高职专业发展的诊断与改进策略,并对高职院校专业诊断与改进进行实证研究,从而促进和规范专业的建设和改革,完善人才培养质量内部保证机制,增强专业办学活力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适应度。同时为其他高职院校的专业诊断与改进工作提供实践参考和经验借鉴。
四、 高职院校专业诊断与改进的内容
下面以我校开展专业诊断工作为例,主要从以下八个方面开展专业诊断与改进工作。
1. 制订专业质量标准
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结合行业背景和社会需求,突出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培养,及时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运行管理制度。专业质量标准的重要构成要素包括专业设置和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执行、专业条件建设与保障、课程建设与实施、专业服务能力建设、专业国际化等方面。
2. 创新专业建设体制机制
根据湖南省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的要求,完善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结构和职能职责,利用现有的企业行业资源,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学生就业实习等方面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进行校企合作,企业参与的方式。以适应行业和经济发展对技术的要求。同时,要建立专业诊断与改进机制,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定期进行调整,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以二级学院为主体,创新校企融合专业共建模式,有效健全校企育人体系。
3. 培育汽车特色专业体系
进一步完善学校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适应湖南汽车产业发展。构架以新能源与智能汽车、整车与零部件制造、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群为主体、以电子信息和财经商贸专业群为两翼的专业布局;依托长株潭汽车行业,紧密对接汽车产业,对汽车类专业群进行优化升级,对接汽车产业链。以汽车新技术为引领,重点建设相关特色专业群。
4.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
紧密关注产业转型升级及产业链的岗位需求变化及专业的发展动态,根据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群内各专业特点,及时调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实现群内资源共建共享,注重群内相通或相近的专业基础课程建设,对专业群内部专业课程进行优化整合,搭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按照群内专业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原则,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空间课程、微课程和职业教育MOOC(慕课)。积极探索订单培养和“现代学徒制”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探索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以信息化课堂为抓手,开展多种教学模式的探讨。强化实践教学。确保实践教学实践占一半以上的比例,同时构建科学的专业的评价体系,对专业群进行评价。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价,引进企业参与评价的体系。构建一套以自我评价为主、企业参与评价、引入三方评价三位一体的评价模式。
5. 打造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
进一步完善教师管理机制,优化教师考核体系,健全“双师”教师评价标准、专业教学团队评价、兼职教师评价的评价管理制度。专任教师全部达标;“双师比”达91%;提高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的比例。对普通教师、实验指导教师的职业资格提出严格的要求。同时每个汽车专业群,要建立相应的名师工作室,培养一定比例的具备高级职称的专业带头人。
6. 全面构建质量监管体系
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主导的质量评价体系,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教学质量监控,质量保障制度体系。引入借鉴企业的人才培养考核模式。探索多元化评价体系。第三方评价机构四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与工作系统,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办出水平和特色。
7. 探索完善核心专业群建设机制
按照“资源整合、‘群主引领、协同发展、动态调整”原则完善专业群建设机制。建立群内资源共享机制,建成一批公共实训室和共享性课程,设置基础教研室,負责公共或共享性课程的教学管理工作;建立“群主”专业激励机制,建设或培育一批重点实训室、名优教材或课程、教学名师大师和教学科研成果;健全校企协同办学机制,协同行业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和研发,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服务和支撑;建立健全群内专业评价与调整机制,适时调整专业或专业方向,淘汰老专业,开设新专业。原则上按照专业群组建二级教学单位。
8. 优化改进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
以“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为工作方针,对人才培养实行“多维度、全过程、常态化”的质量诊断。采用PDCA的模式,进一步修订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构建两级督导检查的模式,持续推荐日常教学质量监控管理,继续坚持督导月报发布;进一步完善学籍管理制度,加强学生专业教育和学生管理制度教育,稳步推进留级制、劝退制和学业预警制;完善考试、补考、留级(重修)、毕业设计、技能抽考(课程抽考)及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监控,建立以学生作品为载体,以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为核心的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构建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和第三方评价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推动专业建设质量年报发布,完善学校质量年报制度,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五、 结束语
开展职业院校专业诊断与改进工作,是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内部质量诊断工作相关文件精神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专业的建设和改革、增强专业办学活力和适应产业经济发展需求的有效途径,是提升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治理能力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雯.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诊断及评价机制研究[J].中国培训,2016,(16):281-282.
[2]蒋买勇,唐姗.基于内部质量保证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诊断与改进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39):11-12.
作者简介:
向磊,贺琦,湖南省株洲市,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