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外教育是介于封闭的校内教育与开放的社会教育之间的过渡与中介,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获得与校内不同的学习体验。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就是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而在青少年宫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专注于这两项能力的提升,不会局限于校内语文教材与课程之内,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水平。
关键词:校外教育;语文素养;阅读写作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中小学生课外闲暇时间增多,校外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机会,笔者在青少年宫从教多年,对语文阅读与写作方面的有效性教学略有心得体会,在这方面的语文教学方法做了以下几点分享。
一、 抓住阅读积累,让学生乐读
阅读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没有大量的阅读作为写作的前提,那么写作就是“无源之水”,而要让学生拥有大量的阅读积累就要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乐于读书。学生大多缺乏读书的自觉性,除非阅读对他们来说是一件乐事,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去阅读。而传统的校内教学往往没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在阅读材料的讲解上也缺少让学生主动思考的时间,学生的阅读兴趣得不到提高。我们提倡个性化阅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扮演引导与答疑解惑的角色,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可以做出自己的个性化理解,教师则负责听取学生的陈述,并为学生讲解阅读材料的背景帮助学生再次理解,直到学生的阅读体会接近文章主旨。这样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与思考阅读材料,在阅读的过程中敢于思考,敢于发表意见,教师的理解不能代替学生的理解,教师对文章主旨的讲解只是帮助学生思考,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与感受,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创作的意境,让学生有更好的阅读体验,从而爱上阅读。
二、 发散思维,提高文章立意
在拥有大量的阅读积累与语言输入的情况下,写作练习是最好的输出端口,不能用阅读代替思考,学生要通过写作的练习来找到属于自己的思想,将自己的思想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而文章的质量不仅仅是由文字来判断的,好的文章需要体现作者不同于常人的思考,我们把这叫作立意。没有高水平的立意,文字再好也只是华丽辞藻的堆砌,没有思想的文章不能称之为文章。为了让学生能够想出更好的立意,我们需要让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地思考,想他人所不敢想,言他人之所未言,培养发散思维,很多时候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容易形成思维定式,而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就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例如,一位老妇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集市卖伞,小儿子在集市卖布。在晴天时,老妇担心大儿子的伞卖不出去;在雨天时,老妇担心小儿子的布卖不出去。为此整天忧心忡忡,而一位智者告诉她晴天小儿子的布好卖,雨天大儿子的伞好卖,老妇终于不再愁眉苦脸,转而喜笑颜开。这就是一个关于思维方式的故事,在文章中使用逆向思维,能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作用,让人眼前一亮,拍案叫绝。再例如,《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就是典型的逆向思维,作者利用这样的逆向思维抒发了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感,批判了社会埋没人才的现实,从而成为千古绝句。
三、 观察生活,描绘精彩
教师在布置写作练习时,应当利用学生周围的人、事、物、景、情来给学生观察生活的机会,学生在对自己生活的实际进行写作时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将生活中的所见、所感、所闻表達出来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乐于观察,让他们从生活中取材,描绘和感受自身所处的世界,感受最微妙的情感变化,能够让学生成为热爱生活的人。作文的设置就是要让受教育者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的琐碎中寻找美,练就火眼金睛。莫泊桑的创作生涯也是从观察路上行人开始的,达·芬奇则是从不断画一颗蛋开始,作文的教学也要从教学生观察开始。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水果,让学生说说自己观察的水果有什么样的特点,吃起来的味道口感又是如何的,最后再就观察的结果写一篇文章,将口头表述的内容转化为文字。
四、 注重评讲,辅以激励
在校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完成一定量的写作练习,在练习完成后教师要及时地进行评讲,教师可以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将学生写得好的句子用红笔画出来,让学生将自己被画出来的句子当堂朗读,让其他学生模仿来写句子,鼓励学生多使用修辞手法,在平时的练习中将用得好的修辞语句记录下来,并尝试再次改进,长此以往,学生的作文造句水平会得到大幅增加。在批改与评讲作文的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出色表现给予高度的赞扬,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更进一步提高写作的热情,让学生对于自身的点滴进步感到自豪,从而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
总之,校外教育语文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阅读与写作的兴趣,让语文的学习成为他们喜闻乐见的事,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会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并能够培养自身写作特长。教师要当好学生的指路人,教会他们“捕鱼”的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进步、成功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傅会军.校外教育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3,(21):53.
[2]马鸿燕.浅析初中语文阅读写作教学的融合[J].新课程:中学,2013,(8).
作者简介:
温金莲,福建省邵武市青少年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