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过文献分析的方法,主要对文献数量和研究内容进行回顾与审视,发现当前研究还存在研究方法单一、培养模式缺乏特色、评价体系欠标准、研究质量略低等问题,旨在通过这样的分析,对卓越教师培养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卓越教师;培养;研究
一、 引言
现阶段卓越教师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分为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理论探讨聚焦于卓越教师的标准、内涵、培养机制、培养模式等。实践探索研究,主要基于各个地区、地方高校就卓越教师培养进行的实践探索展开。
二、 研究结果
(一) 文献来源
文献主要来源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由于我国从2010年提出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笔者以“卓越教师”为主题,从2010年开始检索至2016年,在以上两种数据库中共查阅到相关文献207篇,剔除重复和与本研究无关的文献,共得到103篇文献,其中优秀硕士论文8篇,占研究的7.77%。
(二) 文献类型
在对文献类型进行整理时,主要从学位论文、专著图书、期刊、报纸会议几个方面检索分类。
(三) 作者来源
在分析作者来源时,将其归类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等专科学校、中学。论文的作者來源代表着论文的研究质量、深度,包括论文与实际的联系程度。
(四) 研究内容
1. 卓越教师的标准
对于卓越的概念,众说纷纭,有些学者认为卓越教师和优秀教师是有本质性的区别的,“优秀教师”是指在某个时期和空间范围内,将创造实践能力及创造思维能力有机整合,进行创造性劳动,从而对教育领域做出某种较大贡献的教师。而卓越教师是在优秀教师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比优秀更加优秀,在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上也是进一步的有所提升,不断地超越和追求更高的标准。
2. 卓越教师的专业素养
关于“卓越教师”专业特征的研究,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观点,但不同中也有少许同之处,笔者将不同研究者的观点以表格形式呈现(见表4)。
3. 卓越教师的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的模式由纵向模式和横向模式构成,纵向模式与时间相关,规定着学生在校的修业年限及其方式,而横向模式与过程相关,规定着学生培养过程的指导思想、实践样态、评价标准、管理制度等。我国目前的纵向培养模式有两种设计,“3+0.5+0.5”模式和“4+2”模式。陈国钦(2015)以惠州学院为例分析了卓越教师的特质、培养标准,他主张能力是卓越教师的培养标准。彭保发(2015)在研究湘西北中学的地理教师协同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将培养模式多元化将其丰富为“3+1”模式、双导师制、多样化教学方式,来进行“自主、合作、探索”的教育方法变革。
三、 评价与反思
(一) 研究方法单一,缺乏实证研究
经过分析后,大多数文献主要采用的是非实证研究的方法,只有部分优秀硕士论文使用了实证研究与非实证研究结合的方法。对于卓越教师这一特殊的角色,可以再增加一些其他的研究方法,借鉴国外的经验,丰富我国的研究方式与方法,也有利于卓越教师研究的进程。
(二) 培养模式大众,缺乏卓越特色
有关于该领域研究的文献中,大部分提到的培养模式,机制以及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等等过于普遍化,缺乏课程设置的特色。卓越教师培养作为一项新兴的研究内容,其培养方式与普通师范专业的学生差别不是很明显。因此,对于卓越教师的培养,应进一步的细化,突显其卓越性。
(三) 评价体系模糊,缺乏标准化建构
在分析文献的过程中,关于卓越教师培养的评价体系建构的标准一直很模糊,但不代表这方面的研究是不必被重视的,对于相关评价标准的研究上,暂时是缺少成文的评估体系。对于这一现象,应该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不仅可以提高卓越教师的培养质量,同时也是积极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又一步举措。
参考文献:
[1]赖学军.优秀教师概念的科学内涵与外延[J].教育评论,2004(4):55-58.
[2]金业文.“卓越教师”培养:目标、课程与模式[J].教育经济与管理,2014(06).
[3]刘益春.协同创新,培养卓越教师[J].中国高等教育,2012(23):15-18.
[4]高闰青.卓越教师“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课程·教材·教法,2015(07):115-120.
[5]付兴林,徐向阳,吴金涛.卓越教师的内涵、特征与培养策略[J].聚焦教师,2016(11).
作者简介:严旭,辽宁省沈阳市,沈阳师范大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