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尊儒术

2018-01-30 20:13李斌
考试周刊 2017年70期
关键词:无为

摘 要:春秋战国,思想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秦依法家思想统一天下,但又短暂而亡。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放弃法家思想,无为而治,休养生息,可文景之后又出现了一些棘手的新问题,王国问题,匈奴的威胁,汉武帝即位后,极力想加强中央集权,开拓疆土,道家思想明显不合适宜,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迎合汉武帝的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实现了从“无为”到“有为”的转变,此后儒学逐步成为正统思想。

关键词:治国理念;无为;儒术

汉代初年道家的黄老无为思想为统治者所提倡,居于支配地位,“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道家重视成败存亡的历史经验,主张清虚自守,卑弱自持。到了汉武帝贸然废弃刘家祖宗们的治国法门转向独尊儒术,何为?是社会各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一) 是国家综合国力发展的结果

1. 汉初的经济。因战争破坏,社会残破荒凉,疆域缩小,人口减少,“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馈,自天子不能具钧驷,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经济的凋敝决定不可能有积极的政府行为,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文景之治,到了汉武帝时期,经济得到了发展。“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鄙廪俞皆满,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成群,而乘字牝者摈而不得聚”。经济的发展为国家集聚了的实力。

2. 汉初和匈奴的关系。汉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在不断威胁北方边境,多次带兵南下袭扰,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秋,在马邑(今山西朔县)迫降韩王信,次年又以40万大军将汉高祖刘邦包围在平城白登山。有了屈辱的“白登山之圍”。同年十二月,冒顿单于再攻代(今河北蔚县东北),刘邦兄代王刘仲弃国而逃。无奈之下,被迫和亲。奉公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约为昆弟。从汉初到汉武帝时期七次大规模和亲,但无法从根本上解除威胁。“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倍,不如勿许,兴兵击之。”边境异族的侵扰,成为汉初统治者的心病,如鲠在喉,汉武帝的夙愿是中央集权,一统天下,岂能受其坐大而不顾。

3. 王国问题的威胁。汉初刘邦封同姓王确保刘家天下,结果,王国凌驾朝廷成为威胁朝廷一股力量。汉初因缺乏实力,无为隐忍退让,但仍有觊觎皇权者,景帝时“七国之乱”虽经平叛,已暴露出王国同朝廷的矛盾激化,不解决不行。

(二) 是各种理念在实践中发展的结果

1. 法家,封建帝王最推崇,法家的核心精神是高度重视国家利益,轻视个人利益,不讲人治,追求法治。法治会让社会有规矩,有秩序。依法治国为现代社会所推崇。但古代国家利益实际上是皇家利益,仅依靠严刑峻法,必然亡国。秦亡就是例证。崇尚法治不行,废弃法治更不行。而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恰恰在法治之外披上了一件温情的外衣,外儒内法。

2. 道家,核心无为,强调遵从顺应自然,“无为而无不为”实际上是以弱胜强。汉初,积贫积弱,为了保养民力,增殖人口,无为而治,休养生息。是合乎国情的。到汉武帝时,国家已经发展,实力壮大。道家理念会拖后腿。

3. 墨家兼爱“兼相爱,交相利”,墨子思想的核心,反映了他企图调和统治者与劳动者之间的矛盾,强调“爱无差等”,事实上难以实现。“非攻”即反对战争,体现了反对破坏生产,保全其生命财产安全的价值主张。但是,怎样防止战争,制止战争缺乏其术。尚贤:“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其贵在重视才能,但是缺乏选拔人才方法,理想化的空谈而已。

4. 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学,强调“仁”,提倡“德”,“为政以德,辟如北辰,居其中而众星拱之”,治国理念仁政。“政在得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可儒学在春秋战国仅是众多学派中的一种,不占主导地位,在汉代怎么成为正统思想呢?归功于董仲舒的改造。

(三) 是董仲舒对先秦儒学改造发展的结果

董仲舒,少年时以“目不窥园”闻名于世。潜心于《公羊春秋》的探究。以《天人三策》震惊朝野上下,石破天惊。为大汉王朝,乃至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定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基调。一改大汉王朝处处示弱的无为思想,主要观点:

1. 大一统 高度重视天下的统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的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迎合了汉武帝开拓疆土的需要。

2.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从理论上求证了新政权的合法性,为历代皇帝们所推崇,同时,也制约皇权。皇权上天所赐,国家管理好,上天会奖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管理不好,会出现异灾而警告,再不反省悔改,就剥夺权利,改朝换代。

3. 兴太学。举贤良,“臣愚以为,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且以观大臣之能”。“古之王者明於于,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於邑”。将选才制度化,规范化,保证了人才输送的长期、有效。

4. 尊儒强调思想上的统一“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度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要维护国家政治统一,必须要实现思想上的统一。

5. 就是为人处世方面,提出了“三纲五常”。其中“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和夫为妻纲,“五常”则是指“仁、义、礼、智和信”。这一理论一直被后世所沿用和继承,成为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

董仲舒在先秦儒家经典学说的基础上融入了阴阳五行为框架的道家学说,以及法家等思想建立了一个具有神学倾向的新派儒学思想体系。汉代学校教育全面推行新儒学思想,选官任官以儒学为标准,儒学逐步形成独尊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尊儒能增强国家凝聚力,不仅解决了汉初以来三大症结:经济凋敝,王国问题,匈奴威胁。而且造就一大批以儒学为信仰的文人,培养出一批以儒学思想为信仰的文官集团,对中国政治和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作者简介:李斌,甘肃省天水市第四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无为
《老子》“无为”思想中经世致用方略探析
论教育教学中的“无为”艺术夏
中外教育思想中的“无为”智慧及其启示
老子“无为”思想的价值研究
职业学校在当前校企深度合作中的“无为”之行与“可为”之举
从“去衣裸裎”到“无为而治”
“无为”的负利率
审计向“无为”领导干部“亮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