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春娜+吴滨
摘 要: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同科技大国、论文强国相比,完全不能匹配。部分原因是科技期刊的专业工作人员的素质及意识还有待提高,本文拟讨论在大数据及多媒介传播途径下,科技期刊如何提高编辑人员的办刊素养问题。
关键词: 科技期刊;编辑;人才培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 G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7)06-0095-04
我国已是科技强国和科技论文生产大国,每年论文产生量居世界第二位。但是,许多科技期刊编辑及国内科技期刊的众多读者及大量科研人员仍然感觉到,高水平优质论文的量增加并不是特别多。高水平文章仍在不停流失,一方面因为国外诸多出版社、出版业巨头利用利用他们已有的巨大声望出版大量子刊,吸引国际大量高水平论文投入其怀中,如《nature》;另一方面国际巨头在可观的经济效益的驱使及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的目标的推动下,同各种科研机构合作,开办新刊,如Springer和Elsevier;此外,并且随着OA出版的流行,在OA出版领域国际出版巨头们也是先声夺人,国内数家OA刊物基本也是同他们合作。造成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国际上大型出版机构、评价机构相对控制了话语权,国内科研评价存在唯SCI论,都导致这种现象的加剧。但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我们科技期刊的素质是否已经完全跟上了现在新的出版形势的发展?
影响着科技期刊的创新与提高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是编辑队伍的整体素质如何。我国科技期刊的编辑大部分来自学科相关专业领域,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专职编辑的学术水平也越来越高,很多杂志不乏博士的身影。这些有扎实科研创新背景的编辑的加入,为期刊学术水平的提高创造了坚实的基础。这些学有专长的编辑一般经过较为短暂的编辑校对方面的训练学习后就开始“上岗作业”。作为一名编辑,主业不再是科研创新,而转变为加工、提高润色他人的科研创新“产品”。编辑还有一项重要任务是作为桥梁纽带联系作者、专家、读者。沟通能力是部分科技期刊编辑所忽视的能力,特别是年轻的学术背景强劲的编辑存在一种凭“实力”说话的倾向,重文章学术质量,轻与作者及读者的交流沟通。
但是,随着网络技术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信、自媒体等新媒体竞争,信息量成指数式剧增的前提下,酒好都怕巷子深,何况我们阅读面及影响力都有限的科技期刊呢!科技期刊的发展呼唤更多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编辑人才的出現,有人形象提出“米”字型知识结构人才,即:一横为专业知识, 需要不断拓展知识面;一竖为编辑学知识, 应在纵向深入探讨研究;其余的4笔分别为科研方法学、信息学、计算机应用及英语知识——各种知识的互相支撑, 形成复合型知识结构[1]。米字型结构人才诚然是科技期刊对编辑的培养目标,但这些综合素质的获得是建立在不断学习及不断提升创新能力的基础之上的。本文拟就几点来讨论大数据时代,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式。
1 保持对专业知识的汲取能力
决定一个学术期刊生命力竞争力的关键是学术质量。近年来,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超出人们的想象。从第一台苹果智能手机出现到现在智能手机简直掌控了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10年还不到。在计算机技术的引领下,其他领域的科学技术也是迅猛发展。如人类基因组测序之初,进展缓慢,成本高昂,合六国之力方完成。而现在最新型测序仪够在几个小时内解码一个人的基因组,仅仅需要花费1000美元。科学研究的方法、角度、范围不断深入,编辑的科学知识很快显得有些陈旧,哪怕我们在从事编辑工作之初,可能已在本领域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作为编辑必须对本行业的最新发展最新技术持续关注,尽量多阅读相关文献,特别是英文文献及一些综述性、热点报道类文章,掌握本领域发展动态及研究热点,才可能对一些观点新颖、见解独特的文章有较好的把握。更重要的是,对研究热点的关注是提升期刊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一个优秀的编辑捕捉到本领域的热点及动向,有针对性和前瞻性地组织专题,能够引领科研的发展。这种专业的敏锐把关能力,离不开不断的学习及能力的提升。
阅读专业文献,通过网络收集行业动向和前沿信息,扩大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Nature和Science都有大量新闻报道类文章,对我们编辑来说,不求甚解的读读这些文章,是多有裨益的。虽然审稿工作主要由本领域专家进行同行评议,但是初审及送审都是由编辑掌控的。同评审专家比,编辑是一个知识面广博的杂家。
2 英语能力的提升
英语运用能力是科技期刊编辑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大量阅读英文原版文献是提高英语能力的方法之一。阅读高水平的英文期刊不仅帮助掌握前沿动态,还帮助掌握英文的写作技巧及特点。我国中文期刊的英文摘要翻译或多或少地存在中式英语的问题。单词使用正确,但是通读起来就有言语不明,生涩不通之感。有时编辑同作者之间就英文摘要都要反复修改数次浪费大量时间。
其实,英文摘要同样有“句式”方面的套路可循。经常阅读国际数据库的英文文摘, 有助于提高我们自己的英文摘要写作技能和英文写作水平,逐渐掌握这些句式、套路。现在基本拥有硕士及博士学位的中青年编辑读书期间已经掌握了部分专业词汇,但相对于面广的编辑工作来说这还不够,一般做研究时只接触比较窄的研究领域。通过阅读综述性、新闻类、研究类的论文、摘要等拓展专业词汇并将一些专业词汇记牢,有目的地摘抄、摘录和积累英文科技论文常用的句型和句套。日积月累,用时可信手拈来。
虽然中文期刊编辑对编辑英文水平要求不如英文期刊那么严格,但是专业水平和英语水平在期刊编辑工作中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大量英文原版文献的阅读,必然视野开阔,对研究热点等了然如新。反过来,英文读的多了,英语水平自然也随之提高。
3 新技术学习能力
目前,数字化出版已经成为主流。绝大部分学术期刊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投稿、专家评审,退修等工作全部通过网络办公系统进行。同时,后续编辑校对过程中同作者的交流越来越多的编辑依赖QQ和微信这两种即时通讯工具。编辑纷纷加入各种微信群、QQ群办公、交流经验。但是创新出版模式,对编辑的计算机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微信公众号推广宣传期刊、开发APP、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提升期刊的发展等更深层次的应用,是越来越多编辑们可能要面对甚至必须考虑的问题。这些新技术可能更需要专业化的人才,但目前学术期刊经常面临的是专业编辑人员尚且不足,而技术的进步不会因为期刊的人才储备不够而停顿下来,扭转劣势的途径之一是现有编辑努力学习,提高计算机水平。即使单位引进专门的互联网技术人才,但内容为王,编辑仍是居于主导地位才对。endprint
以微信公众号运营为例,不少科技期刊也开始公众号的运营,公认公众号是一个简单高效的转型平台。但是仔细分析期刊类公众号,很大一部分微信公众号的运行乏善可陈,在开通微信公众号的期刊中,有相当比例的公众号功能单一、信息推送低频和滞后,甚至成为僵尸号[2]。通过对成功公众号的运营分析发现,科普+大众模式及大行业背景+多媒体模式成功几率高,但门槛同样高,对目前比较小型的学术期刊编辑部来说较难实现[3]。如何在同质化严重的公众号中创出特色,做到小而美?分析发现,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成功运营是有共同点和规律可循的[4]。首先编辑要具备互联网思维,传统的纸质杂志,包括网站对文章的刊载,都是读者是读者,编辑部成员还是编辑部成员。界限较为明显,交流并不是完全对等的。而微信公众号读者变为用户,用户体验变的非常重要。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脱颖而出变的非常重要。蹭热度、博眼球似乎与严谨的科技期刊不沾边,但是就有科技期刊通过这种方式大获成功。《中国中医药杂志》的《比王宝强离婚更值得深思的,是中医如何经营婚姻》,以王宝强离婚这一掀起网络狂潮的事件做开端,博足眼球的同时,引出自己的话题,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点击量达到13600多次。当前公众阅读碎片化习惯更适合于内容通过小视频、动画和图片展示,综合分析发现一些转发量大的文章总少不了精美的图片或趣味横生的小动画的穿插,一些广为使用的表情包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期刊编辑在总结其他人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期刊编辑需要通过学习提高进而走创新之路。找准定位,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数字出版之路。
4 进一步提升出版编辑能力
目前很多期刊提出“专家办刊”、“学者办刊”,由编辑部所在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兼任编辑部领导及编辑工作。这种安排的明显优势是专家对文章学术质量的把握更为可靠、专家的人脉给期刊带来大量高水平的专家。可是专家往往科研教学及其他工作已是任务繁重,而对编辑业务并不非常熟练。有报道称,某学报编辑部主任从事高校学报编辑工作5年之久,还不会完整地加工参考文献[5]。很多编辑部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受规模、经费、人员编制等因素的制约,没有设立独立的校对机构,编校合一在科技期刊中普遍存在。这种工作方式有其有利的一面,编辑既有相关专业的丰富知识,又对原稿进行了深入的审读加工,对稿件的熟悉使得对校对工作也能驾轻就熟。但是,它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编校合一使得编辑人员同时兼任校对人员,责任划分不明确,有些编辑人员校对知识欠缺,且易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导致校对质量下降,加之当前编辑出版界对校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6],重编辑,轻校对的思想很普遍。专家办刊更有重学术,轻编辑校对的倾向。但是,期刊质量是由文章质量、编校质量、印刷质量、装帧质量等组成的,一本好的期刊缺一不可。
编辑工作特点是复杂细致又专业化很强,为了提高业务素养,好多编辑都参加过国家统考的“全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参加这一考试对广大非编辑专业出身,半路出家的理科编辑来说是一次很好的提升自己的机会。通过考试学习,对各种编校规范有了一定认识,同时提升了部分理科编辑的语文功底水平。但是通过考试后并不是高枕无忧,编辑校对知识全掌握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很多编辑技巧是在工作过程中、同其他编辑交流中慢慢总结出来的。而且随着新技术的层出不穷,就算一位资深编辑,倘若不注重加强业务学习,也很难适应编辑形式与编辑内容的不断变化。
除了继续掌握并总结各种编辑规范外,经常写作是提升编辑校对能力的方法之一。写作不限于一定要写自己本领域的学术类文章,坚持写日记、随笔、诗歌等,同样有帮助。随着自身文学素养的不断提高,对一些错误词语、病句可以在编辑过程中很轻松的看出来。科技类期刊以语言平实严谨为主,但不等于味同嚼蜡,晦涩难懂。有些作者的研究领域比较前沿、研究成果也较出色,但其写作水平一般,不懂得如何明确地表达其科研成果的新颖性。编辑自身丰富的科研经历、较强的科研能力、学术鉴赏力及较强的文学功底可以在审读和编辑加工稿件时,较容易地从作者的实验方案和结果以及分析讨论中发现其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在作者修改稿件时给予针对性、启发性的指导,协助作者将其淹没在论文中有价值、有影响力的部分显现出来,培养作者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流畅地表达出自己的科学观点。
编辑部一般都有档案室,其实编辑个人,也应建立一个自己的小小“档案室”,存放个人的工作的总结和积累。对于自己编发及修改过的稿件保存起来,有意识地不定期查阅,将以前加工的稿件与现在加工的稿件进行比较, 现在编校的文章质量提高了,为什么提高了,还有那些问题存在, 总结经验。特别是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总结并记录下来,以便以后改稿工作中能比较快速的发现一些共性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5 沟通能力的提升
编辑作为作者、专家及读者之间交流沟通的桥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技术的进步,编辑越来越多的从办公室的文案工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来同专家学者进行交流,相应地组约稿工作的地位及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组约稿已是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期刊自身的学术水平、编辑的沟通能力等制约着组约稿的成功率。我国学术期刊大多有依托单位,如高校学报和中科院各所主办的期刊。就总体水平来看,中科院主办的期刊的学术水平及影响力较大。如目前SCI影响因子最高的杂志Cell Research是中科院上海生化细胞研究所主办,同Nature出版集团合作发行的。这些期刊约稿难度在于如何约到国际大家的稿件。但国内更多的杂志约稿考虑的重点还不是这些。
以高校期刊为例,高校都有自己的优势学科,编辑部是高校的教辅单位。将学校的优势转化为自身的优势是一个提高高校期刊学术水平的较切实的途径。优势学科通常聚着一批相关的研究团队,同这些团队的老师及青年学者加强够沟通,不定期召开一些研讨会,对约稿非常有帮助。这些团队成员同外面专家学者的互动也非常多,由编辑部人员直接出面约稿可能比较难,但是由熟悉的校内专家学者代为约稿效果可能会事半功半,并且进一步加强了与校内专家的联络与沟通。
在如何提高組约稿的成功率上,不少编辑总结了一些通用方法[6-8]。经常参加本专业的学术会议不仅可以密切关注学科的发展成就和研究动向,还是加强与青年专家和作者的沟通及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提高约稿率的一个方法。对期刊来说,同专家建立联系,建立专家库是必要的。同时,向青年学者推介期刊并建立长期联系也很必要。这些活跃在一线的科研人员往往更为热情,是期刊将来的潜在学术力量。
此外,良好的交流沟通技巧往往使编辑在日常工作中得心应手,在处理复杂、交互类工作时游刃有余。
6 结语
期刊的学术水平之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高水平的编辑队伍促进期刊的发展,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科技期刊的发展为编辑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基础,不但培养编辑各方面的能力,还增强编辑的自信心、归属感和荣誉感。因此,编辑能力的提升和科技期刊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编辑提升个人能力素质的同时,将期刊的发展推向新高。
[参考文献]
[1]李欣欣,王 丽,姜瑾秋. 科技学术期刊编辑应具备“米”字型知识结构[J]. 编辑学报,2007,19 (6):471-472.
[2]马爱芳,赵建梅,王宝英,等.我国中文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开通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编辑学报,2015,27(5):481-483.
[3]张 扬. 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3种运营模式分析探讨[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1):39-45.
[4]周华清.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平台运营指标与模式研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12:1289-1294.
[5]钟昭会.高校学报专家办刊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1):13-17.
[6]陈 杰.编辑组稿的策略[J].编辑之友,2003,5:44-47.
[7]曹作华,谢 贞,王红丽,等.科技期刊编辑的组稿策略. 编辑学报,2006,18(6):447-448.
[8]代艳玲,朱拴成.提升期刊学术质量与影响力的方法与途径——选题策划与组稿[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2):106-1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