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琴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1209)
随着世纪之交大学本科招生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制度以学年学分制为改革突破点,并逐步推行完全学分制的试点和完善[1]。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提高教育质量”这一主线,推动我国教育事业进入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阶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实行完全学分制的教学模式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方式[2]。实行完全学分制需要学校加强教学和学生管理等方面的配套机制。学业导师制是实施和完善学分制的一种辅助制度,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对于促进完全学分制的实行,提高学生学业水平和教师教学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目前普通高校通常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每个专业的教学计划分为基础课和专业课及一定的选修课,大部分的课程是必修课,选修课是供学生自主选修的,学生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修完学分就能毕业。完全学分制是一种完全打破学年界限,用学分来管理课程,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南,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课程进度,修满学分总数即可毕业的教学管理制度[3]。
完全学分制强调“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发展,淡化了班级和年级的概念。在完全学分制模式下,学生“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班”,高校传统的以行政班级为单位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因而,实施学业导师制,建立科学的学业导师标准以及遴选和提升等管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学业导师制起源于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20世纪初,在推行学分制的过程中,以哈佛大学为主要代表的美国高校引入本科生导师制,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校实施学分制,学业导师也随之发展起来。我国的学业导师制,是以学业指导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思想引导、学业指导、职业向导和生活辅导等,对学生实施个性化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从而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辅助教学管理形式。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学业导师的首要职能就是要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自觉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处理好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把学生培养成“德技双馨”的合格人才。学业导师应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爱岗敬业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培育良好的职业信用。只有具备了这些职业素养和职业信用,学生将来工作中才会不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才能从努力地工作和学习中得到不断地成长。
2.2.1 方法和理论方面的指导
(1)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的学习方法与高中有很大的区别,在高中阶段学校往往为了应试,通过大量做题来提高学生的成绩;而在大学期间,在很大的程度上需要学生自己在课外预习和复习,进行大量的课外知识的积累。因此,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业导师应及时跟进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其学习能力。
(2)有序的学习内容指导。学业导师应全面介绍专业的主要课程设置,未来的发展前景,使学生进校后能够初步了解专业主要课程,未来努力的方向;学业导师还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设计个性化学习方案,以提高学习效率;为了拓展国际视野,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国际交流;为学生解读免修、免听、辅修、提前毕业等有关学籍管理制度并给予充分的指导;对学生到国外交流做出指导;对学生未来考研和考证等方面提出指导方案。
2.2.2 创新和实践方面的指导
(1)加强科研、科技、竞赛等指导。根据完全学分制培养的要求,学生在具备一定知识结构的基础之上,还必须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业导师要让学生参与到自己的课题中去,指导学生参与创新项目的申请和研究,积极指导学生的学科竞赛和科技竞赛,让学生从竞赛参与中进一步巩固专业知识,融合知识体系,增强积极进取,团结协作的精神。李克强总理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面临新的繁重任务,必须把提升教育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基础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4]。
(2)加强专业实践操作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是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学生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学业导师要充分了解职业的基本技能和前沿的发展动态,在此基础上给予学生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学校做好实践操作能力之外,还应与企业沟通和联系,让学生利用假期或其它空余时间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
良好的学业生涯规划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学业导师应做好学生生涯的规划指导,帮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设置个人未来的发展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的放矢,有努力的方向。低年级阶段,学业导师应向学生介绍专业背景和方向,以及专业计划中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大致内容、课程特点和各门课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兴趣爱好和知识层次,指导学生进行合理选课,帮助学生建构专业知识和技能体系。高年级阶段,学业导师在充分了解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趋向的基础上,针对就业创业和考研深造,因材施教对学生个性化指导,提升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
学业导师应把握新时期大学生的成长规律,与学生保持密切友好的互动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关爱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采取多样化的手段积极引导学生[5]。例如,在与学生沟通中及时发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并帮助他们寻找问题,制订改进措施,提出努力方向,对受到学业警告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指导,制订课程重修计划,落实学业帮扶措施。学业导师在帮助学生完成学业,提升能力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引导学生将兴趣、能力、价值观等多方面与未来发展联系起来,关注学生校园生活,注重运用不同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来充分了解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养成健康人格,尤其应注重引导学生培育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礼仪规范,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健康的心理和较强的适应能力,让学生能够面对各种挑战,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
学业导师的遴选要根据学业导师的职能来确定。在完全学分制下学业导师的遴选标准应包含以下要素:
(1)优良的师德师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学业导师既是学生学习上的导师,又是人生的导师,应该是学生最密切的联系人之一,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动。
(2)熟练的人际交往。学业导师首先要深入地了解学生,在经过不断地沟通取得双方的信任以后才能进一步在各方面进行引导,要有主动性和足够的耐心,学业导师的人际交往能力是促进师生互动的前提。
(3)扎实的专业知识。无论在专业讲解上、选课、实践和科技创新的指导等方面都需要学业导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这样,学业导师才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引领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少走弯路,有效地完成自己的学业。
(4)突出的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并能与学生一起做科研,指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以及企业实践项目。
(5)宽广的国际视野。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走向世界,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结交更多的朋友。
大学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首要标准是思想政治素质是否合格。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强调的是做人的根本,“树人”强调的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面性,将两者结合,才能构建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6]。落实立德树人,教师是关键,学业导师对学生的立德教育更是重中之重。但是,学业导师对学生做好立德教育,首先自身要具备良好师德,这样才能承载重任,所以学校要高度重视学业导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利用一切政策导向,调动学业导师教书育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每位同学感受到学校教育中大爱的力量,这是大学的道德价值观,也是大学令人敬仰的地方。
学校要注重对学业导师人文精神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生命价值和生命质量。清楚认识高校教师的职业权利现状并分析其受限原因,同时加强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和权利保障,以便更好地促进高校教师的成长,加快高校依法治校的建设进程,从而引导广大高校教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多力量[7]。学业导师一般是兼职的,大部分是专业教师兼任,还有部分与专业相关的管理人员参与,他们本身肩负着相应的工作,学业导师的工作又比较重要和繁琐,需要耐心细致地对待,工作过程中也常常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外在压力。所以,学校在注重学业导师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的同时,还要关注教师的精神文化、知识涵养和心理健康,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建立合理的时间安排等。这样,学业导师在工作中才能体现合作、共享、和谐、幸福的价值取向,放下“主导者”“权威者”的观念,做到“以生为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引导启发学生。
学校面临的问题,一方面是学校在不断地扩招,新的学科也在不断地增加;另一方面,高校在不断加快引进具有高学历的教师,部分是海外留学归来的教师,这些教师的特点是学历高,研究水平高,但是有很大一部分的教师都直接来自于学校,没有在企业担任过实际工作,缺乏实际经验。对于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应直接安排进企业兼职或脱产到企业实践。学校应把学业导师的实践作为常态化管理,让学业导师在不断地实践中领略最新的行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并建立专门的部门对教师的实践进行管理。
学校也可以直接聘请行业协会的专家或企业的专业人士来担任兼职的学业导师,校外的专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在担任学业导师的过程中紧跟行业的发展,能对学生进行指导,特别是在提供学生的实习、参与企业的课题研究和就业等方面能带来便利。因此,学校要充分地利用好这个有利的资源。
2015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有关精神,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育人的社会性决定了它是一项开放性工作,做好科技创新育人工作应该完成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切实提高科技创新育人的实效性。在活动组织上引入社会力量,全方位开展;活动设置上拓展新阵地,全领域切入;在活动范围上扩大参与面,全覆盖培养[8]。美国创业型大学的行政部门在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同时,也在寻找创业的空间,因为它们往往比教师更容易接触到社会资源[9]。因此,学校可借鉴美国经验,创造条件提高学业导师的科技创新能力,给学业导师提供激励机制进行科研,鼓励跨学科交流和研究,成立校级跨学科研究中心,配备专兼职的教师进行研究,做大学学术资源的整合者和大学知识的转化者。坚持创业与学术发展的统一,推动教师关注行业和产业的发展与需求,鼓励教师深入企业提高科技转化的成果,成立技术转让服务部门,为教师的创业提供支持和服务。另外,还应专门成立负责对外联系,开展对外业务对接等组织。
完全学分制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跨学科进行选课,选什么课?这门课程有哪些内容?选修这门课还需要其他什么基础?这些学业导师都需要了解清楚并指导学生。否则学生一旦选择不合理,浪费时间和精力,所以,在选课上学业导师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学业导师而言,要注意进行跨学科的交流。学校可通过一定的方式让专业教师和学业导师对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就业形势等情况进行跨学科交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跨学科的教师一起进行科研合作。学校在学业导师的日常管理上也应注重校际间的交流。完全学分制下学校还应给学生创造条件跨校选课,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际需求进行选课。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化越来越成为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中不可缺失的一环。留学生数量大幅增加,2014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近46万人,来自203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8万名境外学生来华留学,比2013年分别增长11.09%和5.77%。2013~2014学年,美国国际学生总数超过88万人,较上学年增加8.1%;其中,中国内地学生比上学年增长21%,占美国国际学生总数的31%;就读本科的中国内地学生增长了18%[10]。随着交流生的日益增长,完全学分制的实行,使得外国留学生面临选课的问题。这就要求学业导师需具备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需了解外国留学生的来源、背景和爱好,关心他们的思想和生活,指导他们制定学习方案。同样,高校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到国外去交流,对于这些学生,学业导师应了解国外的教学状况,并根据学生特点,指导学生海外交流和学习。此外,还有不少学生选择毕业后到国外深造,或到外资企业就业,这都要求学业导师要具备国际化的视野,了解留学动态,了解社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和发展,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因此,学业导师要具备一定的国际化的视野,才有能力去引领不同的学生追求更高的目标。除了国际化人才的引进之外,学校应加强对学业导师国际化视野的培养,设法提高学业导师的外语水平,让各学历层次、各年龄层段的学业导师都参与到国际化培养的进程中去,让更多的学业导师通过到国外进修、访问、留学和参加国际会议等方式充实自己的能力。
完全学分制下,学业导师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是学生学业和生活上的引路人,所以从师德和专业上对学业导师进行培养非常重要。完全学分制下对学业导师的管理,要求不断与时俱进,根据实际效果,不断更新管理的理念,优化管理的方式,有效提高学业导师能力的同时,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德技双馨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