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静
(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 景德镇 333403)
目前,我国正处于“一带一路”和“走出去”战略的推进时期,通过跨文化交流,弘扬和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景德镇陶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以其巧夺天工的工艺和缤纷斑斓的色泽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喜爱。而传承了1700年的传统手工制瓷技艺则是景德镇陶瓷文化以及陶瓷产业发展的基础。
目前,国内外学者围绕“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展开了一定的研究。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针对传统手工技艺传承模式的研究。其中李文跃、李小龙(2017)[1]、洪莉华(2016)从工匠角度研究“工匠精神”人才对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作用;刘晓、徐珍珍(2017)从现代学徒制角度研究现代学徒培养机制对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作用[2];邵晨霞、施茜(2016)从家族传承角度研究家族传承对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作用[3]。二是针对传统手工技艺保护机制的研究。其中程瑶、张慎成(2016)从非遗保护角度研究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发展[4];李文贵,姜苏航(2016)、周真刚(2013)、吕品田(2009)从产业化发展、生产性方式保护方面研究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郭宏斌、赵士德(2012)从文化生态视角研究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发展[5];袁东升(2014)、周智生、吴映梅(2009)、方李莉(2008)[6]从现代化、创新创意视角研究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黄括(2010)、尚倩(2016)、蔡克文(2016)、汪浩(2014)[7]从商业秘密、商标、品牌、新媒介等角度研究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尚无学者从全球化的角度去分析传统手工制瓷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但是从陶瓷文化的发展历程来看,传统手工制瓷技艺的演变在凸显着民族个性的同时,也受到域外文化的影响。
景德镇瓷器最早发源于晚唐五代时期。宋代开始,景德镇瓷器大量的外销到世界各地,遍及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中亚、西亚和非洲大陆。元代受西亚影响颇深的元青花突然成熟,使得景德镇的制瓷业走上了另一个高度,成为了世界制瓷的中心。元青花逐渐成熟的背后正是一副中国与西亚经济文化交流的壮丽图景。元代青花瓷器经过科学工作者的检测,与国内的青花料有极大的差别,所以元青花的钴料当是来自伊斯兰地区,即是文献中所说的“苏麻离青”。在元青花瓷器中多见体量巨大的碗、盘等,这在其他各朝制品中极为罕见,这些大型碗、盘与中国传统的瓷器不同,更接近中亚、西亚地区的陶制和金属的大碗、盘。除了尺寸,元青花在器物造型上也与西亚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景德镇生产的元代青花瓷器中,有极少的器物是带有底座的,这类器物的原型是十三世纪西亚流行的黄铜盘座。元青花中的梅瓶、大罐、葫芦瓶等器物中有一些器身作八棱状,这种八方形器与我国传统陶瓷的造型相比,线条更为鲜明,给人一种挺拔硬朗的感觉,它与中、西亚金属器多角、棱边的造型更为接近。在元青花的纹饰中也融入了很多伊斯兰元素,受到穆斯林传统审美观的影响。最新的考古调查发现,在景德镇早期的元青花瓷器上出现波斯文,说明了景德镇元代青花瓷的生产受到波斯的影响。典型元青花瓷器的纹饰主要有人物、动物、植物及几何纹饰,人物装饰可能受到十二至十三世纪波斯彩绘陶器盛行用人物形象装饰的影响;植物纹饰装饰受到阿拉伯式花纹的强烈影响;几何形纹饰主要受到了印度和希腊的影响。在纹饰的布局方面,典型元青花的装饰以层次丰富、布局严谨、图案满密为特点,具有浓郁伊斯兰文化意味的风格。
明代,伴随着景德镇制瓷技术的成熟和中外文化交流的进一步频繁,景德镇瓷器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出口的数量急剧增加。从明代中晚期开始,景德镇瓷器打开了外销欧洲的大门,源源不断的景德镇瓷器进入欧洲,价值堪比黄金,成为了欧洲富人身份的象征。这一时期的景德镇瓷器由于接受大量的私人定制,在器型与纹饰上都出现了许多域外的文化因素。“克拉克瓷器”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克拉克瓷器”深受欧洲装饰纹饰的影响,完全迎合了欧洲人的审美需求,是当时景德镇外销到欧洲的最大宗的瓷器,它包括了盘、碗、瓶、军持等器型,以盘最多且最具典型性。
清代,对景德镇陶瓷产生重要影响的就是瓷胎珐琅。瓷胎珐琅,我们多称为珐琅彩瓷器,多是从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精细白瓷胎,器内施白釉,器外壁涩胎而填珐琅彩。由于欧洲人喜爱色彩瑰丽的瓷器,欧洲市场上的珐琅彩、墨彩瓷的价格要比同类青花器高出4倍。在高额利润的刺激与官窑的影响下,景德镇引进欧洲的珐琅彩,并将其改造为更适合工匠彩绘的“粉彩”,同时还引进了西洋画法。二十世纪初期,大规模的机械化制瓷的应用,使得传统制瓷技艺面临淘汰的危险。但是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兴盛,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关注着传统手工技艺。景德镇因其独具风格的瓷都文化,吸引了一大批陶瓷爱好者,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景漂”一族。随着“景漂”一族的不断壮大,尤其是几百名国外陶艺家的加入,景德镇逐渐成为我国新一代艺术家汇聚的地方。他们扎根于此静心创作,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对现代陶艺的理解。子曰:“君子和而不同。”艺术亦是如此。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为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新的活力。
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是在充分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文化交流、碰撞、融合与创新,才在全球化语境中确定自己的位置。因此,积极推动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走出去”和海外陶瓷文化艺术的“引进来”,才是未来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传承与创新的根本。
景德镇制瓷工艺的传承有超过80%都是采用传统的师徒制模式。据统计,景德镇共有国家、省、市三级代表性传承人308人,其中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0人,入选第三、四批国家级名录的分别有4人和6人。多数传承人均为“带子传艺”出身,终身都是某一道制瓷工序的工匠身份。这些人普遍因为年纪过大,且无能力承担实验、研发的成本而只得因循守旧,已经难以有效传授传统制瓷技艺给年轻一辈。此外,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传承人均为国内居民,且长期在景德镇居住,虽然有利于传统手工制瓷技艺在景德镇,乃至全国得到保护、传承和创新,但却不利于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的“走出去”,削弱了其海外传承和传播的效率。为此,在“一带一路”倡议和文化“走出去”战略下,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动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的“走出去”。
(1)加强对外宣传。一方面,通过孔子学院、校际合作、国际博览会、电影文化等媒介大力宣传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另一方面,通过夏令营、短期培训班等形式,吸引国外华侨青少年参与到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的传承与传播活动中。此外,还可借助高校、研究机构、博物馆、企业等艺术平台,吸引海外留学生、陶艺爱好者前来景德镇了解并学习传统手工制瓷技艺。
(2)建立和完善华侨代表性传承人机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将依法维护海外侨胞权益纳入依法治国框架。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广大华侨华人同胞的瑰宝。传统手工制瓷技艺的保护、传承和创新,离不开国内各居民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国外华侨的支持和配合。华侨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在国外所拥有的人脉资源是国内一般的代表性传承人,甚至是政府所不能拥有的。借助一个或多个华侨熟悉国外情况等优势,让其在国外传承和传播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促进传统手工制瓷技艺在国外的活态传承。
(3)积极开发新媒体与传统手工制瓷技艺的深度融合。传统师徒制传承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加之传授时间过长,工作强度过高,分工过细和社会地位不高等诸多因素致使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人才培养面临断层等问题,甚至部分工序因生产技术的调整也被逐一取代,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传统手工制瓷技艺的“走出去”。为此,我们可以借助日益发展的新媒体技术,通过新媒体数字化影像资料与SD、VR等手段让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以视频等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展示出来,促进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的“走出去”。
(4)促进陶瓷手工产品的出口。传统手工制瓷技艺的传承离不开产业自身的发展。要想推动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的“走出去”,也离不开陶瓷手工产品的出口。为此,我们要不断优化出口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强海外推广营销人才的培养,深入研究、发掘和弘扬我国优秀的陶瓷历史文化,赋予陶瓷手工产品更多的文化内涵,更好地展示传统手工制瓷技艺的独特魅力。
在推动传统手工制瓷技艺“走出去”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海外优秀手工制瓷技艺的“引进来”,即所谓的“纳百家之长以厚己”。目前景德镇在“引进来”的过程中仍存在引进力度不够、引进方式单一、引进效果不佳等问题。
(1)吸引海外陶艺家及其他艺术家在景德镇设立工作室。景德镇自古就有“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之说。明清时期,景德镇外来移民达10万人之多。如今,总数已有两万人之多的“景漂”一族为景德镇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其中就不乏一些海外陶艺家。虽然景德镇在陶瓷领域的人才集聚效应显著,但在其他时尚和设计领域却非常欠缺,加之城市基础设施、服务产业等整体硬件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了陶瓷文化的交流与创新。因此,我们要加快城市整体硬件设施建设,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海外陶艺家以及其他时尚和设计领域的艺术家前来景德镇设立工作室,定期展开艺术交流和创作展示,从而促进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2)加强本地高校与境外其他艺术学院的校际合作。相比企业、家族等其他传承途径,高校在传承和传播传统手工技艺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一方面,高校具有较好的教学资源和科研条件,对于学生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另一方面,高校学生的理论基础与人文素养要普遍高于普通的社会人才,学习能力较强。因此,为了提高本地高校传承和传播景德镇传统制瓷技艺的能力,纳百家之长,应加快与其他境外艺术学院的校际合作,积极引进境外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深度开展课程建设、学术交流、合作科研等,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3)注重海外陶瓷作品展示。目前景德镇与陶瓷有关的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近20家,这些各具特色的陶瓷博物馆陈列展示着各类不同时期的景德镇陶瓷作品,相比而言,海外陶瓷作品展示较少。海外陶艺家的陶瓷作品只是偶尔的在景德镇陶瓷国际博览会、创意集市、文化论坛等艺术平台中零星的展示,很难对景德镇现有的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产生积极影响。考虑到博物馆是传播陶瓷文化的主要载体,建议在博物馆内增加海外古代及近现代的陶瓷作品展示,以供陶艺爱好者系统的了解和学习。
总而言之,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的传承并不是一层不变的,是在不断创新的过程逐渐发展起来的。而创新也不是闭门造车,需要吸纳国内外优秀文化,博采百家之长。因此,在推动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走出去”的同时,也要积极引进海外陶瓷文化艺术,从而促使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的“良性”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