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其江 刘俊宁 赵太宏
建立系统、完善的急救危重症绿色通道,对提高医院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1]。在实际工作中,绿色通道不仅为急诊危重症患者服务,也为“三无人员”、交通事故、突发公共事件等社会救助患者服务。开通绿色通道后,杜绝了因未及时付费而导致的患者致死致残现象发生。但绿色通道同样需要物质基础支撑,这关乎到医院的社会经济效益、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及绿色通道救助工作的开展[2]。本研究探讨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绿色通道救助管理情况,分析了存在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
为保障院内急救通道顺畅,提高医院应急能力,该院建立并完善了院内急诊绿色通道救助机制。2016年,通过院内急诊绿色通道救助216人,其中67人付费,149人未付费;转临床科室72人,离院118人,救助站11人,养老院1人,死亡14人。未付费患者中,以“无力支付”和“身份不明”为主。其中,“无力支付”47人,主要是低保户、经济困难户;“身份不明”94人,包括“三无人员”、醉酒和异地昏迷患者等,由交警或120急救送入,派出所无法核实身份;“突发事件”8人,包括交通事故、应急抢救后与医院产生纠纷患者等。
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是一项新型的社会保障基金,旨在保障道路交通事故中受害人的利益,当受害人不能按照交强险制度从侵权人处得到相应赔偿时,可以通过救助基金的救助获得及时抢救或适当补偿[3]。该院医务处积极配合道路交通事故救助管理办公室,做好对接,熟悉路救基金相关政策、垫付条件、垫付流程、垫付费用申请等。2016年,该院共接受路救基金15例,分别为神经外科3例、骨科4例、重症医学科6例、手外科2例。
疾病应急救助基金救助对象是指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发生急、重、危、伤病,需要急救且符合救助条件的患者[4]。疾病应急救助主要包括突发事件、身份不明、无力支付3种情况,涉及部门包括公安机关、民政机关、医保中心、红十字会等。医疗机构申请时应提交材料包括:救助对象的病情摘要及诊断证明,疾病应急救助基金申请表,无力缴费患者家庭经济状况证明,医疗费用清单等。2016年,该院整理上报疾病应急救助基金22例,其中,身份不明11例,无力支付10例,突发事件1例。
首先,三级综合医院每日超负荷的急诊量,使急诊医务人员面临繁重的工作任务。面对“身份不明”患者,还需及时报警。其次,医务处需要登记每日绿色通道救助审核单,个别需要追踪,工作负荷较大。面对“无力支付”患者,还需梳理账单,主动联系家属甚至当地居(村)委会,及时取得当地民政部门开具的患者贫困证明。第三,医院绿色通道救助管理需要协调不同部门,费时费力。
缺乏信息化支持会导致内部信息不能准确传达,不能发挥预警作用。例如,急诊一名“三无”患者申请绿色通道救助,属于欠费状态,在急诊病区病情稳定后转病区住院治疗,因为缺乏信息化支持,住院科室无法了解该患者信息,医务处等职能部门无法准确追踪,在科室不主动上报的情况下基本处于失控状态。
费用核销体现在疾病应急救助基金环节:一是汇总信息需要时间,包括救助名单、申请表、病历资料、当地民政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等;二是疾病应急救助基金涉及社会部门多,需提交证明材料多,尤其对于身份明确但无力缴费患者的认定难以把握,操作性和可行性有难度。
一是依规办事,要求工作人员熟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文件。二是重视绿色通道规范化建设。设立规范的绿色通道救助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制定相应准入标准,依法规范管理急救绿色通道要素,包括组织机构、职责分工、信息系统建设等,便于动态查阅[5]。
经费是支撑绿色通道救助管理体系得以有效运行的保障[6]。首先,费用使用。开放绿色通道患者,医生开具检查单,填写“绿色通道审批单”,上交相关部门,审批表急诊预检保留,每周上交医务处审核。其次,费用跟踪。急诊护士填写“绿色通道挂账登记表”,保存发票联、病历等,做好患者去向登记[7]。对于分流到临床科室的患者,科室规范诊疗,大额费用上报医务处,并收集相关证明材料,为后期追款工作做好准备。再次,费用统计。医务处定期分析全院救助患者费用使用情况,按季度或节日高峰时间节点,做到账目清晰,熟悉人、财、物、费用去向[8]。
首先,定期梳理工作,以多部门碰头会形式,分析实际运行情况存在问题,包括设备、人员、协调、经费、多科协作等[9]。其次,做好典型案例分析,尤其是涉及多种基金形式的案例[10]。需积极联系患者的亲朋好友、交警、派出所,调查患者所在具体地址,积极沟通,争取取得或开具相关证明,以备疾病救助基金所需;个别患者需要提前参与科室手术谈话,积极联系患者所在街道,提供相关证明等;对于恶意欠费患者,列入诊疗黑名单,或者通过法律诉讼方式追讨相关费用等[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