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莉华 戚 海 何路军 陈 莉 王庆明 张英罗 时卉丽 张 静
为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采供血工作框架协议》,京津冀三地采供血机构遵循合作互补、互惠共赢、协同发展的质量管理一体化发展原则,构建了区域内统一的血液质量控制与评价标准,建立了三地共享的质量审核专家库,针对共性问题制定了统一的程序和规程[1],实现了三地采供血质量管理一体化。现就其前期工作、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探讨如下。
京津冀三地采供血机构按照“一法两规”要求均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按照运行要求开展内审和管理评审,3家血液中心承担所在区域的采供血质量控制与评价、人员培训和技术指导,协助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开展血液安全督导和技术核查,但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符合性和有效性仍存在差异。
京津两地人才和技术优势突出,经济发达,技术装备先进,血液采集、成分制备和实验室检测自动化与信息化程度高,学术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均优于河北。河北各地市血液管理发展不均衡,部分地市经济欠发达,经费不足,技术和装备滞后,流程规范化和标准化有待提高,血液安全风险控制有待加强。在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之前,河北与京、津仅停留在对标学习、参观考察、业务培训交流和互动等层面,缺少深层次的合作与交流,未实现常态化互动交流和区域间联动。
2015年,京津冀三地启动内审员联合培训,覆盖三地采供血机构和单采浆站质量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解决了基层单位内审员培训不足、个别单位内审走过场、内审记录不规范等问题,提高了内审员素质和能力,为京津冀三地采供血机构培养了质量审核人才,为质量管理一体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2016年,河北省血液中心牵头组织京津冀鲁联合内审。这是一次质量管理理念、思路和模式的深层次交流。通过京津鲁专家带队审核,提高了内审员审核能力,规范了内审检查表的编制和填写,为建立京津冀质量互审机制、深化京津冀一体化管理进行了探索。
质量事件管理是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其过程识别是否完整,流程设计是否合理,都影响着管理效果[2]。2015年,京津冀三地采供血机构的管理和业务骨干观摩了北京的管理评审。借鉴先进经验,河北省血液中心加大了管理评审力度,突出以差错管理为核心,重在分析问题查找不足,成立以中心主任为组长的材料评审小组,对各部门报告进行审核,对报告内容进行系统评价,形成了不回避、不隐瞒、不迁就的积极应对差错机制。
尽管京津冀三地联合开展了一些工作,但仅处于初级阶段,更多地体现为河北对京津两地的质量管理、业务培训合作上的需求,其他方面如科研合作、区域信息化建设等尚未深入展开。究其原因有4:
(1)联动机制尚未建立[3]。京津冀三地尚未建立有效联动机制,未明确相应组织机构和工作小组,缺乏统一规划和深层次联动。
(2)工作融合困难重重。由于京津冀三地采供血机构规模差距较大,经济条件不一,人员素质不均衡,管理模式不同,不利于工作推动。如,采供血质量监控指标比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模板建立,信息联网等工作尚需加大协调力度。
(3)一体化管理不成熟。未建立统一的业务流程,未形成统一的程序和规程,质量管理体系和标准化审核指南不一致。
(4)科研和技术合作尚未展开。京津两地在科研项目、经费来源和资源信息方面有优势,河北整体科研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且未主动与京津两地对接合作项目,科研成果层次和影响力较低。
3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协同发展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今后,需明确思路,制定方案,加快推进,分工协作,互联互通,积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工程,实现京津冀采供血工作协调发展与一体化管理目标。
制定京津冀质量内审实施方案,成立内审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明确人员构成、组织方式。从模式选择、文件编写以及自我完善机制建立与改进等方面,探讨采供血机构质量管理体系构建[4],制定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指南,统一检查标准,统一检查内容,统一结果判定,统一内审员培训和考核。
2016年,北京组织了京津冀血液筛查实验室质量同质化评价工作研讨,启动了京津冀实验室质量监控指标比对机制,推动了京津冀实验室一体化管理和结果互认。此项工作对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有极大推动作用,可以加快建立区域间不适宜献血人群的屏蔽制度,加强献血高危人群管理,实现京津冀采供血信息资源共享。在总结实验室质量监控指标比对经验的基础上,京津冀三地应积极探讨开展采供血过程质量监控指标比对,实现三地协同发展和质量管理一体化。
设置关键控制点,对采供血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针对不符合项采取预防和改进措施,确保血液安全,充分发挥质量管理最大功效[5]。血液供应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优化急救供血流程,着力提升无偿献血招募与发动、献血全过程服务以及血液应急保障能力[6]。三地共同编制采供血工作指南,联合开展专项培训,为建立统一的质量管理体系、规范的采供血业务流程、编制一致的程序和规程奠定基础,使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京津冀三地应结合血液管理和区域发展难点与热点,谋划研究方向。河北应主动对接京津两地,加强与两地科研方面的合作,通过参与和承担重大项目提升科研和学术水平,培养和锻炼一批中青年骨干。
利用计算机系统动态监督采供血过程,采集可靠全面的数据,协助管理人员追踪和监视采供血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追踪分析质量问题,为实施内审和管理评审提供依据,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7]。河北应进一步拓展全省血液报销管理系统服务范围,搭建京津冀献血、用血信息数据交换平台,在一省两市范围内实现用血异地报销结算,为献血者和用血者提供高效、及时的服务。
各级政府采取政策调控、资金支持、强化监督管理,是确保采供血事业快速发展的关键[8]。采取政府推进模式,增加人员编制和投入,提高采血服务质量;合理规划集中检测实验室,积极采用先进检测手段,确保临床用血安全;完善质量管理体系[9],确保血液质量与安全。京津冀三地采供血机构应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以无偿献血为龙头,以质量管理为基础,推动无偿献血事业稳定、可持续发展。
[1] 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天津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河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京津冀协同发展采供血工作框架协议[Z].2014.
[2] 高东英.采供血机构质量事件的管理[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8,15(6):59-62.
[3] 王凤红,戚 海,宋俊贞.京津冀一体化形势下河北省采供血机构现状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5(4):346-349.
[4] 刘国英,崔丽霞.采供血机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要点分析[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0,17(1):74-75.
[5] 任晓梅,袁学敏.采供血过程监控实践与体会[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4,21(3):96-98.
[6] 孙 森,赵 林.青岛地区采供血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路[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2,19(4):83-84.
[7] 赵莉华,张爱红,常 缨,等.采供血机构质量管理中计算机系统的应用及研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5,12(4):59-60.
[8] 王俊平,王文新.强化质量监管 确保血液安全:陕西省采供血机构建设与发展[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1,18(2):3-8.
[9] 王兆福,温 涛.促进采供血机构持续发展的相关建议[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2,19(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