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省教育厅巡视员
在教育领域,国际上有两个著名的“教育之问”。一个是“乔布斯之问”。史蒂夫·乔布斯曾经问道:“为什么信息技术几乎改变了所有的领域,却唯独对教育的改变小得令人吃惊?”另一个是扎克伯格之问:“新型教育技术是否会把传统教育彻底颠覆?”
近年来,随着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的蓬勃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AR/VR、智能平板等新平台、新技术、新工具的层出不穷,以及MOOCs、SPOC、翻转课堂、混合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的不断涌现,“乔布斯之问”正在得到积极的回应,信息技术正日益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教育图景。
与此同时,世界各国都把教育信息化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利器。2015年,我国新修订的《教育法》规定,国家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管理水平。2015年5月23日,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在山东青岛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致大会的贺信中强调: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在致辞中表示,现代技术对于发展有质量的、公平与包容的教育以及全民终身学习,实现新的世界教育发展目标至关重要。
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说,在数字时代,“数字鸿沟”很快就会消失。也就是获取知识的差距越来越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正迎来知识的平民化、共享化、创新化时代。教育信息技术可以打破优质教育资源的时空限制,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加快教育信息化,不但是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需求和核心动力,也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要和当前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个主要矛盾的有效手段。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不能不承认,当智慧教室、自适应学习、电子书包……在许多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快速进入学校教育系统的时候,在欠发达地区、广大的乡村学校的教室中,依然是黑板+粉笔的教学方法。由此,旨在促进教育公平的教育信息化,对这些地区的教育而言,不但没有缩小教育差距,反而加大了教育的不公平。这就出现了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悖论现象。
教育信息化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利器,为何摇身一变成为拉大教育差距的“祸首”?这里,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是有其条件边界的。高技术是需要高投入作为基本保障的。要打破教育信息化走进欠发达地区、走进乡村学校的“藩篱”,必须具备以下六个条件:一是宽带支持——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活动,需要高速通信条件;二是智能化校园环境——包括数据采集与应用系统,以及各种硬件终端设备;三是平台条件——信息化教育教学活动需要各种教育平台的支撑;四是经费保障——信息消费需要一定的财政支持;五是技术条件——教育信息化离不开相应的信息技术服务;六是教师素质——广大教师必须具备教育信息技术素养。在这里,带宽、平台、智能校园、技术服务、信息消费以及教师培养,要通过公共服务来保障,而课程资源开发和信息技术的研发,应走公共服务和市场供给相结合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