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亚梅, 李 冰
(1.空军预警学院 基础部,湖北 武汉 430019;2.河北经贸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一种软实力,文化对一个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越来越重要。[1]同样,一个政党能否牢牢掌握政权,既取决于它所拥有的政治、经济资源,也取决于它所掌握的文化资源,取决于它是否掌握先进文化发展的主导权。[2]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积极探索先进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当前,中国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及时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先进文化的基本经验,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多样性是世界文明的一个鲜明特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居住于地球不同角落的人类以各自特有的方式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文明。不同地区人类社会的接触(或交流或冲突)带来的不是文明的同一,而是各自文明在吸收他方优点的基础上保持各自的独立与多样性。文明多样性,意味着差异,而正是差异,才会有相互交流、学习和借鉴,与此同时,正是差异,有时难免产生矛盾和摩擦。由此,提出了一个如何认识和对待世界文明多样性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处理不同文明之间关系的问题。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有些国家(主要是个别西方大国)认为自己的文明最优秀,试图以自己的文明为蓝本建构一个大一统的世界文明。不过,这种情况从来没有出现,将来也不会出现,每种文明都要学会与其他文明共处共存。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几代领导集体始终如一地积极倡导和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毛泽东主张中国文化应该具有民族性,但不能盲目排外,倡导学习一切国家、一切文明的长处。邓小平认为,每个国家的基础、历史、所处环境不同,不能套用固定的公式,“一国两制”就是尊重世界多样性的典范。江泽民指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应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3]习近平指出:“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要理性处理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认识到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独特的,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不攻击、不贬损其他文明。”[4]
文明是多样的,多彩的,也是平等的。只有秉持平等包容精神,才会让文明在交流中更加多彩,在互鉴中更加丰富。在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中,中国要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可贵的精神品质。坚定文化自信,对于高扬国家、民族和人民思想精神上的旗帜,对于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进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关于先进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共产党有着充分和清醒的认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强调先进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把建立新民主主义文化当作与新民主主义政治和新民主主义经济并列的政治任务,提出“我们不但要把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在政治上自由和繁荣的大国,而且要把一个受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的中国”。[5]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更加注重先进文化的战略地位,将文化建设视为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邓小平强调两个文明都要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将先进文化建设上升到立党之本、执政之基的高度来认识,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和本质要求,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体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将先进文化建设视为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6]
马克思主义是先进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不断把先进文化建设推向新阶段,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毛泽东认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能以传统儒家思想为指导,也不能以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为指导,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因为这是保证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的东西。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这种(社会主义)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领导了的。”[5]邓小平指出,我国的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它必须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为广大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江泽民指出,“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决定着我国文化事业的性质和方向”,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文化建设领域的指导地位。”[7]胡锦涛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是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习近平强调,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6]
“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对“双百”方针进行了系统论述。他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8]“双百”方针,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国家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迫切要求上提出的最著名的文化发展方针。
“双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方针。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问题上,毛泽东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古为今用”指的是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问题,“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5]“洋为中用”指的是批判吸收外国先进文化的问题,毛泽东一贯重视学习外国的东西,强调吸收其他民族的长处,但强调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需要出发,达到中国优秀文化与外国优秀文化的有机融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是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根据文化发展的继承性、融合性而提出的文化综合创新的科学方法,是我们在中国先进文化建设中所要坚持的基本方针。
“三个面向”方针。在强调坚持“双百”方针的同时,邓小平依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进一步提出了指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三个面向”的方针,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9]。这既是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对文化提出的要求,是指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的方针。
“四以”方针。为了积极地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满怀信心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帮助人们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江泽民提出了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10]的“四以”方针。“四以”方针是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具体方针,这一方针使我们的文化建设更富操作性,更加明确了工作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形成了一套具有全局和长远指导意义的方针。具体讲,包括:一面旗帜: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和运用好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根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6]
文化先进与否的评价指标众多,其中符合时代特征和社会实践是最为关键的指标之一。由于时代特征和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先进文化建设也必须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实践的演进而演进。与此同时,这也决定了先进文化在不同时代、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与表现形式。在毛泽东看来,新民主主义文化作为中国的先进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5]从而科学地回答了中国文化的出路问题。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先进文化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科学概念,揭示了中国先进文化内涵的两个基本层面,即科学技术、教育与思想道德,从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先进文化的时代内涵,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总结毛泽东和邓小平先进文化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文化自信,强调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由此可见,几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不仅相互继承,而且也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和实践的深入,不断地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者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包括文化在内的一切问题。列宁指出,“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些自命为无产阶级文化专家的人杜撰出来的。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11]“仅靠摧毁资本主义,还不能填饱肚子。必须取得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全部文化,并且用它来建设社会主义。”[12]
中国共产党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是鲁迅所称的“拿来主义”。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里指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这不但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5]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的思想,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13]江泽民指出,“必须积极吸收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把它熔铸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之中”。
借鉴、利用和吸收外国文化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外国文化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和方法等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从而实现对外国文化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邓小平提出“对于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我们究竟应当采取什么态度呢”的问题,他强调“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是愚蠢的。但是,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13]
对待外国文化的基本原则是洋为中用。毛泽东认为,“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5]江泽民指出,我国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胡锦涛指出,我们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积极吸收借鉴国外文化发展的有益成果,更好地推动我国文化的发展繁荣。总之,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提高我国人民精神境界的文化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管理方式,都要积极研究借鉴。
所谓“各美其美”,就是不同文化中的不同人群对自己传统的欣赏。就中国文化而言,就是尊重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既不能视传统文化为落后,一切以“西方标准”来衡量,也不能盲目推崇儒学,认为“只有儒学才能救中国”,正确的态度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毛泽东指出:“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的,因此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化性的东西区别开来。”[5]江泽民在建党八十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同时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下。”[14]
除“各美其美”外,我们更要学会“美人之美”。所谓“美人之美”,就是要求我们了解别人文化的优势和美感,不仅容忍他人,而且还应该进一步欣赏他人,这是不同人群接触中要求共存时必须具备的不同文化的相互态度。“美人之美”并不要求“从人之美”,而是容忍不同的文化并行不悖。这就要求摆脱本位中心主义而支持多元并存的观点。真正地“美人之美”,应该能够从别人和自己不同的东西中发现美的地方,形成一个发自内心的认知和欣赏,而不是为了一个短期的目的或一个什么利益。只有这样才能相互容纳,产生凝聚力,做到国家之间的“和而不同”、“和平共处”共存共荣的结合。“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式。”[24]习近平指出: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总之,“只有正确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进行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15]
“美美与共”就是在“天下大同”的世界里,不同人群在人文价值上取得共识以促使不同的人文类型和平共处。特别是在讲到如何对待“异文化”时,强调要以容忍的态度来尊重别人与自己不同的价值观点,不仅要容忍别人,而且要理解别人,欣赏别人,使不同的价值观点在相互理解、容忍中共同存在、不相排斥,进而互相接近、互补与融合。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有很多不同之处,然而,世界之美正在于其多样性,恰如马克思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所深刻指出,“你们赞美大自然令人赏心悦目的千姿百态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散发出和紫罗兰一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因此,面对多样的世界文明,我们应该“美美与共”,首先就是坚持求同存异,美人之美,这是实现“美美与共”的基础,再者应该认真对话,沟通交流,这是达到“美美与共”的途径。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 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只要世界各国都能做到“美美与共”,共致和谐,则离“天下大同”不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