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六英
(江苏省中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
临床中,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来说,动静脉内瘘就是生命线,而人造血管内瘘就是这类患者最佳的选择[1]。对于人造血管内瘘来说,其生物相容好、可任意选择口径以及长度并且还能反复的穿刺,但是其和容易出现狭窄、血栓、感染以及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所以要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本研究旨在探讨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人造血管内瘘的应用和护理的效果,现进行如下报告。
此次抽取2013年1月-2018年1月在我医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40例)当做分析的对象,所有患者均使用人造血管内瘘,遵入院顺序分乙组和甲组,每组20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患者年龄在51-78岁之间,平均为(63.12±3.11)岁。两组资料比较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
1.2.1 应用
把握穿刺部位、穿刺时机、穿刺方法、拔针方法以及止血方法。
1.2.2 护理
对人造血管内瘘的畅通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在透析前后要正确的对内瘘进行评估,确定内瘘处皮肤是否隆起、皮疹以及红肿,触摸内瘘震颤以及皮肤温度,听血管杂音异常与否,当发现血管杂音消失或者减弱时立即通知医生并及时进行处理。预防血检,人造内瘘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血栓形成,同内瘘狭窄、低血压、血液粘稠度高过度包扎、止血按压等有关。人造内瘘的管壁比较厚、硬,触摸搏动并不明显,遵医瞩给予阿司匹林或者潘生丁。预防感染,透析前后对体温进行测量,严格无菌操作,对穿刺区皮肤进行彻底消毒,操作时应用无菌手套,观察皮肤是否痛、红、肿以及热。健康教育,术侧肢体进行保温,并不能进行血压测量、抽血以及输液,也不要负重,还要避免碰撞硬物,禁止穿紧袖衣服。在透析中,要严密观察患者血压的变化,避免长时间低血压致使内瘘血栓形成。耐心教会患者及其家属听诊器的使用,便于早期发现人造内瘘杂音的消失或者减弱,嘱患者注意个人卫生。
记录患者血管不畅通情况(血管闭塞、血管狭窄)、内瘘并发症(穿刺出血、感染、闭塞、局部肿胀)。
以SPSS16.0软件分析此次研究数据,(%)表示血管畅通、内瘘并发症,经x2检验,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时P<0.05。
研究甲组的20例患者中,血管闭塞、血管狭窄患者均为1例,患者血管畅通的概率是90.0%(18/20)。研究乙组的20例患者中,血管闭塞、血管狭窄患者为5例、3例,患者血管畅通的概率是60.0%(12/20)。乙组血管畅通率小于甲组,具有统计学意义(x2=4.800,P=0.029)。
研究甲组的20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穿刺出血,其发生率是5.0%,患者内瘘并发症总发生率95.0%(19/20)。研究甲组的20例患者中,发生穿刺出血、感染、闭塞、局部肿胀分别是2例、1例、2例、1例,概率是10.0%、5.0%、10.0%、5.0%,患者内瘘并发症总发生率70.0%(14/20)。乙组内瘘并发症发生率大于甲组,具有统计学意义(x2=4.329,P=0.038)。
对血液透析患者来说,人造血管内瘘的穿刺比较简单、携带比较方便、输液比较便利,在临床上普遍使用,但是人造内瘘缺点也开始显现出来[2]。当人造内瘘缺乏日常护理时,造瘘部位常出现肿胀、血管闭塞、感染以及出现穿刺出血,使血栓形成风险增加,最终缩短了内瘘使用的时间[3]。在临床使用人造内瘘的同时,人们也不断探究其护理。通过精心护理,来延长内瘘使用的时间,并减少并发症发生的概率[4]。人造内瘘护理需医护人员和患者共同的维护,护理人员在进行穿刺时,首先要测试人造内瘘的畅通性以及完整性[5]。而在穿刺输液时,要密切关注穿刺部位皮肤的变化情况,耐心询问患者对于穿刺部位感觉,当患者有皮疹、瘙痒以及肿痛等存在时,要停止穿刺输液,及时进行处理。还要对患者做内瘘护理的宣传教育,指导患者出院后进行日常清洁护理[6]。
综上所述,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使用人造血管内瘘中,针对性护理可提高血管畅通率,并降低内瘘相关并发症出现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