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杰
(尉氏县第三人民医院北院内二科,河南 尉氏 475500)
脑梗死为常见脑血管疾病,指局部脑血管狭窄或阻塞,导致脑供血不足,脑组织因缺氧、缺血而发生坏死,并产生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脑梗死好发于中老年人,多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主要表现为偏瘫,偏盲,失语,运动障碍,意识障碍,感觉障碍等。部分脑梗死患者预后存在偏瘫后遗症,需进行康复治疗。偏瘫指一侧舌肌、面肌、上下肢出现运动障碍。轻偏瘫患者可进行活动,但行走时存在偏瘫步态;迟缓性偏瘫患者一侧上下肢出现随意运动障碍,并伴有肌张力下降;痉挛性偏瘫患者上下肢肌群肌张力升高,表现为屈曲与伸直;意识障碍性偏瘫患者存在意识障碍,且伴偏瘫[1]。脑梗死属中医学“中风”范畴,病因为风邪入中,阴阳失调,痰湿阻络,气血逆乱,治宜祛瘀通络、行气活血。益气活血法可活血化瘀、通络补气。2015年6月—2016年12月,笔者采用益气活血法联合针灸治疗脑梗死后偏瘫39例,总结报道如下。
选择本院脑梗死后偏瘫患者7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9例,男23例,女16例;年龄48~67岁,平均(57.83±4.26)岁;病程3~7年,平均(5.08±1.39)年。对照组39例,男24例,女15例;年龄47~68岁,平均(57.32±4.70)岁;病程3~6年,平均(4.69±1.08)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肢体偏瘫;经头颅CT检查证实脑梗死;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2];符合《中医学》中风诊断标准[3];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意识障碍;严重心、肝、肾疾病;脑出血。
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针灸治疗。头面部主要针刺穴位:百会、上星、迎香、下关、人中、地仓、翳风。上肢主要针刺穴位:手三里、曲池、合谷、外关、肩髎、少泽。下肢主要针刺穴位:足三里、环跳、阳陵泉、风市、血海、承山、阴陵泉、三阴交。针刺方法: 辨证施针,每次选择1~2个主穴,配若干辅穴。选用30号1.5~2寸毫针,采用补虚泻实、提插捻转等手法。每日针灸1 次,每次留针30 min,每周针刺5 d,休息2 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法治疗,药物组成:黄芪60 g,赤芍6 g,桃仁3 g,地龙3 g,当归6 g,川芎3 g,红花3 g。加减:四肢拘挛者,加伸筋草15 g、鸡血藤15 g;上肢不遂者,加羌活10 g、葛根10 g;下肢不遂者,加怀牛膝15 g、桑寄生15 g、地龙15 g、川续断15 g;阳虚肢冷者,加桂枝10 g、附片10 g;口眼歪斜者,加僵蚕5 g、白附子6 g、益智仁5 g、全蝎5 g;恶心者,加陈皮10 g、半夏10 g;咽干头痛者,加白芍10 g、柴胡10 g、石决明10 g、生地黄10 g;头昏者,加天麻10 g、钩藤15 g、白菊花10 g。水煎,早、晚温服。
两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采用NIHSS评分[4]评价对比治疗前、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总分24分,评分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采用SF-36评分[5]评估对比治疗前、后两组生活质量水平,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治疗前、后两组采集空腹静脉血3 mL,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两组红细胞聚集指数、血小板聚集指数、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按照参考文献[6]制订。基本痊愈:临床表现基本消失,生活可自理,能行走,上下肢肌力≥4级。显效:临床表现显著改善,能行走,上下肢肌力恢复≥2级。有效:临床表现有所缓解,上下肢肌力恢复≥1级。无效:临床表现无改善或加重。
见表1。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3.84,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疗效对比
见表2。
表2 两组脑梗死后偏瘫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和SF-36评分对比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1
见表3。
组 别例数时间红细胞聚集指数/%血小板聚集指数/%血浆纤维蛋白原/(g·L-1)治疗组39治疗前3.26±0.2772.15±11.144.56±0.82治疗后2.03±0.22∗∗##61.28±7.19∗∗##3.08±0.69∗∗#对照组39治疗前3.17±0.1872.76±10.854.49±0.76治疗后2.74±0.26∗∗67.43±8.06∗3.46±0.81∗∗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5,##P<0.01
脑梗死是以脑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多种因素共同导致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脑组织出现坏死。脑梗死会导致患者肢体功能、运动功能、知觉功能等各种功能障碍,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7]。
脑梗死属中医学“中风”范畴,病机为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邪入络,致气血痹阻,筋脉失养;或肝阳偏亢,劳倦内伤,致阴亏余下,阳亢风动,气血上冲,发为中风;饮食不节,脾失健运,生痰化热,蒙蔽清窍,阻滞经络;或心火旺盛,气热郁逆,气血上冲,心神昏冒,发为中风。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瘀,瘀血阻络,则肢体失养,致中风偏瘫[8-9]。故治宜行气活血、祛瘀通络。针灸作为中医外治法之一,在脑梗死偏瘫患者功能障碍的康复上具有辨证施针的明显优势,被广泛运用于脑梗死后遗症的治疗,对于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疗效显著[10]。益气活血法方中黄芪可健脾益气、养血活血,川芎可祛风止痛、活血行气,桃仁可活血祛瘀,赤芍可活血祛瘀、清热凉血,当归可补血活血,地龙可通经活络、清热息风,红花可活血通经。诸药合用,共奏行气活血、祛瘀通络之效。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黄芪含有黄芪皂苷,可保护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性[11]。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NIHSS评分较对照组低,SF-36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提示益气活血法联合针灸治疗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NIHSS评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治疗组红细胞聚集指数、血小板聚集指数、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益气活血法联合针灸治疗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
[1]陈秀芳,王朝军,罗国英,等.早期康复训练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效果评价[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1):109-111.
[2]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标准(1995)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1):381-383.
[3]高鹏翔.中医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39-341.
[4]欧艳.NIHSS评分与SSS评分对脑梗死急诊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2014,30(19):3124-3126.
[5]马頔,王维.呼吸训练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偏瘫患者功能康复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6,31(10):1111-1116.
[6]曹守明,闫昕,赵雅宁.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联合活动分析法治疗脑梗死偏瘫患者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24):6123-6125.
[7]冯艳华,王如然,丁文涛,等.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方案优化在脑梗死后遗症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5,13(7):636-639.
[8]刘颖,王光义,吕明庄,等.巨刺法结合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4):351-353.
[9]黄允香.中医护理技术促进中风偏瘫后肢体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进展[J].现代临床护理,2017,16(3):72-75.
[10]郭闫萍.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J].四川中医,2016,34(2):174-177.
[11]苗洋,孙明月,陈水龄,等.黄芪对血管舒缩状态的双向调节作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7):809-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