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天文,卢淦容,徐 玉
(东莞市茶山医院,广东 东莞 523380)
下腰痛一般指后背部腰骶处的疼痛伴有肌肉紧张或者僵硬,常见有腰椎关节错位,腰椎间盘的退变,下腰肌劳损等关节退变以及软组织的劳损。在发达国家有大约70%的人遭受着下腰痛的折磨,是导致55岁以下人群失去工作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1]。非特异性下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NLBP)是以下腰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疾病的一个统称,关于该病的具体发病机制并不清楚,没有特定的治疗标准,因为其病因复杂,治疗手法虽然多但是效果都不明显,并且容易复发,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以及日常工作,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医疗负担[2]。西医康复手段以卧床休息,肌力训练和物理因子干预治疗为主,中医以按摩推拿、针灸、小针刀治疗为主[3]。2016年10月—2017年10月,笔者采用小针刀结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31例,总结报道如下。
选择本院收治的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62例,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1例,男21例,女10例;年龄平均(50.0±5.9)岁;病程平均(2.5±2.56)年。对照组31例,男23例,女8例;年龄平均(51.0±5.3)岁;病程平均(2.9±4.15)年。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按照参考文献[4]的标准。选取疼痛部位在后骶部,周围肌肉呈现僵硬和紧张,伴有或没有放射痛的患者。
患者患腰肌劳损、腰骶劳损、腰骶关节病变、腰背肌筋膜炎。大部分患者有劳累过度现象,并且经过治疗并没有很大的好转。
排除严重的脊柱疾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进行CT或X片检查,根据临床表现确认刺痛点给予小针刀进行治疗,操作方法:患者采取俯卧位,医生在疼痛敏感点进行常规消毒,并用10 g/L的利多卡因在局部注射进行麻醉,小针刀在剧痛点处进针,在周围软组织粘连处和疼痛敏感点进行剥离,刀至病所。技术操作手段有:横向摆动、疤痕刮出、切开剥离、通透剥离等,使得患者的粘连软组织得到疏通,松解。每7 d进行1次治疗,共进行3次治疗。日常教会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勿长时间久坐弯腰劳作,少负重等。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核心肌群训练联合治疗。在进行训练前,患者进行测试,通过做出特定动作观察患者具体薄弱的肌肉群,针对该肌肉群进行针对性运动训练,整个训练中,保持无痛或微痛,如果有明显疼痛感,应立刻检查并调整训练强度。具体训练方法:①患者呈站立位,双脚和肩同宽,两手叉腰,双腿弯曲下蹲至半蹲位,过程中上身尽量保持直立;②患者跪趴位,双手与双和肩同宽,将对侧的单手单脚同时向前和向后伸直,以无痛感为度,保持5 s钟后缓缓放下,换另外一侧,两侧都做完为1组。③弹性带辅助训练:以非弹性带悬吊双腿至合适高度,腰部辅助放弹性带,嘱咐患者进行进行提臀提肛收腹,抬高骨盆,保持5 s。以上动作每次做5次,以患者微累为上线,可以酌情增加次数1~2次,每天进行2次训练。两组均治疗3周后判定疗效。
按照参考文献[5]的标准。在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进行疼痛评估。采用VAS评估和JOA腰痛疗效问卷。VAS为视觉模拟评分,JOA含有25个问题,包含了腰痛程度、行走能力、腰部能力、自主生活能力和精神状态等,从这5个方面来评估腰痛给患者生活带来的变化。
见表1。
表1 两组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对比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5
见表2。
表2 两组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治疗前后JOA评分对比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1
下腰痛在当今时代严重的危害人们的正常生活,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下腰痛的治疗包括康复治疗、药物治疗、神经阻滞、手术治疗、中医疗法和其他疗法[6]。小针刀可以治疗由于慢性肌肉劳损引起的下腰痛,小针刀既有手术刀的作用,可以剥离粘连的组织,铲削结节,另外还具有粗针的针刺作用,使机体受到刺激以后释放啡肽类物质从而起到镇痛的作用。核心肌群训练可以提高腰背部肌肉对于脊椎有稳定效果,增加了肌肉的耐力和平衡能力[7]。腰部核心肌群能增强腰部本体感觉输入刺激,迫使机体激活、募集更多核心肌群恢复平衡,增强肌力,从而缓解疼痛,改善腰椎功能[8],两者相辅相成。
本研究结果证明:在使用小针刀和核心肌群训练结合治疗下腰痛的患者,在3周后,治疗组,实验组VAS疼痛程度降低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并且JOA评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小针刀结合核心肌群训练对于下腰痛的治疗比一般治疗效果要好,适合在临床上推广。
[1]刘敏,黄兆民.小针刀综合治疗对慢性下腰痛患者腰屈曲活动度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12):912-914.
[2]朱雯丽,徐道明,刘静,等.电针结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2016,31(4):283-285.
[3]崔虎山.小针刀松解复合腰脊神经后支阻滞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慢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3):169-170.
[4]周璇,白跃宏.下腰痛的中西医结合治疗[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7):118-120.
[5]LI ZHANG,XINLI DING,XULI ZHAO.Fluoroscopy-guided Bipolar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 Treatment for Discogenic Low Back Pain[J].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16,129(19):2313-2318.
[6]蔡孟良.推拿配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慢性下腰痛的临床观察[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15.
[7]DAJIANG REN,XIUMEI LIU,SUIYONG DU.Percutaneous Nucleoplasty Using Coblation Technique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5-year Follow-up Results[J].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15,128(14):1893-1897.
[8]李祖虹,刘琦.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腰椎病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36(11):864-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