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俊玲
摘 要:本文所涵盖的概念都是与学生的生活的经验有关系的,它突出了物理学的本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精心设计出让学生愉快的课堂生活,增加学生的兴趣,从而努力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出滑动摩擦力与那些因素有关,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在整个课堂上,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的培养被融入到学习过程中。
关键词:摩擦力 增大 减小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日常生活实例和实验,知道什么是摩擦力。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1]
3.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科学探究出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2.通过严谨的实验过程培养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
3.通过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熟悉使用控制变量法分析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动脑,乐于动手的学习习惯
2.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2]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摩擦力,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进行实验。
[难点]
摩擦力的测量方法,控制变量法的实验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播放视频:激趣引学
教师:播放一段美丽的花样滑冰比赛
学生:观看视频美丽的花样滑冰比赛。分析运动员轻轻一滑,就滑出去很远。这是什么原因呢?试想如果不是冰面是土路面会不会呢?(通过身边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觉物理就在身边,身边到处是物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入要研究的课题)
(二)[探究合作]
1.摩擦力
教师:示范:手掌向下用力按桌面然后用力向前推
学生:手放在水平桌面上,跟着老师的示范,用力向前推,谈谈感受。
教师:可提示性提问:
(1)摩擦力需要涉及到几个物体?
(2)是否需要接触?
(3)在什么时候(相对静止还是相对运动)
(4)在哪个位置产生的力
学生:对照上面的活动让试探性归纳摩擦力的定义
学生:总结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們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
擦力。
2.摩擦力产生的原因
教师:通过展示用显微镜不同倍率放大后的手背的照片,说明摩擦力产生的原因由于接触面间的凹凸不平产生的
3.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提出猜想假设:
通过前面观看视频美丽的花样滑冰比赛以及用手推桌面的活动体验,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猜想的可能性
(1)与接触面所受压力
(2)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与接触面的面积
(4)与物体运动的速度
(5)………
4.设计实验
教师:引导讨论(1)怎样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学生:根据手中的器材(木块、砝码、棉布、长木板、弹簧秤)有学生自行设计一个测量摩擦力的方法。
学生小组讨论:用弹簧秤匀速拉动木块,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有弹簧秤的示数即可表示摩擦力的大小。
(2)设计实验:教师指导分组设计实验,(注重学法指导,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控制变量),选择器材
学生:思考:怎样验证接触面所受压力大小与摩擦力的关系?
怎样验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与摩擦力的关系?
怎样验证接触面的面积与摩擦力的关系?[3]
学生:根据手中的器材,由学生自行设计并分组上台来展示各组的设计方案。
通过学生展示,一般都能给出教材的设计方案,我们以此作为本实验的设计参考方案
5.进行实验
教师:点拨指导,巡视纠错,答疑解惑
学生:分工合作,自主探究,交流讨论,验证猜想,填写表格,评估交流,注意控制变量法的运用。动手完成实验
主要设计表格参考:
6.总结结论
(1)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2)粗糙程度一定时,接触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3)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4)与物体运动速度和接触面积无关
7.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
教师:你认为摩擦力都是有害的吗?
学生: 讨论总结有利有弊
教师:播放视频,PPT
学生:通过视频和PPT中图片并结合影响摩擦力大小的方法,总结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
(1)增大(减小)压力
(2)增大(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学生讨论身边的事物,器具,现象等哪些用到了增大或减小摩擦,学会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实实在在感知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从物理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
(三)[回顾反馈]
收获了什么?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回忆总结
知道什么是摩擦力
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压力的大小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四)[布置作业]
课外小资料,自行车上的摩擦,有没有改进的办法,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姚凯香.反思”摩擦力”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科教文汇,2011,01.11.
[2]陈华.高中预科班物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物理教师,2009,04.29.
[3]魏永智.中职物理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J].学科教学·物理,2012,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