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教学法对幼儿数学教育的启示

2018-01-29 10:24张媛媛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49期
关键词:数学教育幼儿

张媛媛

【摘要】在我国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幼儿教育事业也走向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数学主要是通过图表、字母、数字的转换,开展数量空间的计算推理训练,来提高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计算能力。数学是幼儿教育阶段的一门主要学科,数学教育效果,直接影响着幼儿未来的成长成才。基于此,教师必须加强对幼儿数学教育的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幼儿初步认识数学知识,提高幼儿的数学学习兴趣,深入挖掘幼儿的潜力。文章主要探讨了蒙氏教学法对幼儿数学教育的启示,以供参考。

【关键词】蒙氏教学法 幼儿 数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標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9-0125-01

近年来,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幼儿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蒙氏教学法指的是蒙台梭利教学方法,其倡导在“爱与自由”的氛围中让学生学习、成长,经实践表明,蒙氏教学法是一种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幼儿教育模式。下文主要探讨了幼儿数学教育中蒙氏教学法的应用思路:

1.优化教育环境,提高幼儿数学教育的感官效应

蒙氏教学法指出,相比较于奖励与惩罚的措施,环境对于提高幼儿学习成效的作用更好,创造良好的环境,可促进幼儿自主学习。实验研究也发现,若是教育环境是压抑、紧张、对抗性的,大多数幼儿会产生烦躁感、厌恶感,学习兴趣不高、接受能力较差、学习效率低下;若是教育环境是和谐、愉悦、自由的,幼儿更愿意学习、探索[1]。

蒙氏教学法还指出,应将数学教育与日常生活有机联系起来,使幼儿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接触具体实物,来把握数与量的数学概念,提高幼儿的数学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幼儿数学教育中,引导幼儿认识数概念时,可以使用不同颜色,表示“+”“-”“×”“÷”四则运算,从而使幼儿通过感官体验色彩,来更好地理解、记忆这些数学符号,这样的做法,提高了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有利于提高幼儿的数学学习兴趣,降低了幼儿学习知识的难度。这便是蒙氏教学法的思想理念,通过优化教育环境,提高幼儿数学教育的感官效应,充分利用教学用具,从而使幼儿能够在独立学习过程中有效且迅速地获取数与量的认识、物体分门别类的方法。

2.善于启发引导,提高幼儿数学教育的激发效应

蒙氏教学法指出,幼儿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基于此,幼儿数学教育中,教师应善于启发引导,充分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促使幼儿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教师在幼儿的心中占据着无可取代的地位,教师的语言、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成长。若教师将教学活动当成自己的主场,单纯采取讲解的方式,而不注重对幼儿的启发与引导,则会严重阻碍幼儿学习主动性的产生与发展。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积极为幼儿创造条件与机会,给予良好的启发与引导,让幼儿独立思考、自我表达、自主学习,让幼儿去尝试与创造。

例如,幼儿数学教育中,可采取“纺锤棒箱”方式来引导幼儿理解“0”的概念。这个活动中,将数字固定排序,10个格子标上10个不同的数字,在另外一个箱子里装入数量,箱子里装有纺锤棒用以表示数量,让幼儿根据格子上标出的数,拿出对应数量的纺锤棒[2]。其目的便是让幼儿理解“0”代表的是一个数量也没有。采取这样的方法,因为应用了教具,使得幼儿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开拓了幼儿的思维。

3.设置游戏环节,提高幼儿数学教育的整体效应

蒙氏教学法指出,身体的动作、心理的活动必须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幼儿的成长,不管是身体的成长、能力的成长,还是心理的成长,均有着一定的规律。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参与兴趣较高的一项活动,在参与游戏的同时,孩子可以发现游戏中所表现出来的外显知识,通过思维发散,还可以发现外显知识、内在知识之间存在的联系,设置合理的游戏,使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幼儿便可以亲身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可以提高幼儿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只有充分考虑幼儿学习成长的各种影响因素,使其互相配合,才能充分发挥各影响因素对幼儿所产生的积极作用,进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结语

综上所述,蒙氏教学法对幼儿数学教育的启示是,通过优化教育环境、善于启发引导、设置游戏环节,可以提高幼儿数学教育的感官效应、激发效应、整体效应,从而能够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的学习自主性、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为幼儿未来的学习、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育光,潘晨昕,谢惠欣,吴春英.台湾地区蒙台梭利混龄教学运用研究——以台南市A蒙台梭利幼儿园为例[J].世界教育信息,2016(18):66-71.

[2]穆子丹.蒙台梭利教学方法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5(04):134-135.

猜你喜欢
数学教育幼儿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新媒体环境下数学教育方法的优化
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和数学化的融合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