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
摘要:本文对强化大学生在校养成教育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在校养成教育现状,提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最后结合笔者多年教育实践经验,围绕当代大学生在校养成教育的强化与改进对策进行探讨与研究,并提出几点个人意见与看法,希望能够为我国高校教育工作的发展带来一点理论支持。
关键词:大学生;养成教育;必要性
在教育事业不断推进的背景下,素质教育在我国高校全面实施,其中大学生在校养成教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大量实践表明,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强化与提升,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针对此,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对大学生在校养成教育的重要意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结合学校发展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以强化大学生在校养成教育效果,只有如此才能够真正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一、强化大学生在校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一)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习惯方面出现了一定的缺陷,例如缺乏学习目的,在学习过程中比较茫然,对自身专业知识的兴趣不高;或者是有的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自信心,甚至存在一定的消极情趣;再比如有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自主学习能力有所缺失,更有甚者存在在校期间翘课等行为。由此可见,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给他们未来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站在学校的角度,为了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必须实施养成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使他们的优秀品格与坚强的意志品质得以形成,进而在学习中取得优异表现。
(二)培养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
目前,我国大部分大学生都是“90”后,他们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这部分学生群体对父母长辈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而进入大学生生活之后,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并成为了一个严重问题,具体可以从以下两点得到反映:第一,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强,例如有的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没有合理安排学习与休息的时间,再比如一些大学生在钱财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又或者缺乏自制力,甚至还有的学生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例如酗酒、吸烟等等。第二,生活习惯差也是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不足的一个重要体现。大学生活更多的是属于集体生活,而刚进校的大学生很少有着一方面的经历,因此他们在生活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完全没有注意自生生活习惯给他人造成的困扰。针对上述两方面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致力于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而大学生在校养成教育的实施正是将教育与现实生活结合到了一起,帮助大学生更好的适应集体生活,促使他们在未来工作与生活能够快速融入到集体当中。
(三)促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需要独立生活,这种离开父母、离开家庭在外求学的生活可能他们并不习惯,甚至会感受到很大的压力,进而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约占到20%,其具体表现程度也有所差异,轻者自闭、焦虑,重者抑郁,精神分裂等等。因此,为大学生提供正确引导,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否则在学生毕业之后,他们可能会因为人格缺陷而导致自身无法融入到社会当中,进而难以发挥出自身专业能力。而在校养成教育强调的使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无疑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积极、向上、正确的三观。
二、大学生在校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外部环境的影响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的重要阶段,在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矛盾与问题,这一点在市场经济不断推进与改革开发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尤为突出,社会伦理价值逐渐重构,并由无序性向有序性发展,这就形成了价值观并存的局面,期间人们必然会受到冲击与影响。而作为当代大学生,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其世界观逐渐形成但并不成熟,在辨析能力方面有所欠缺,此时一旦有不良西方文化思潮与价值观念给他们造成冲击,那么就必然会对他们的价值观、道德观造成负面影响,进而导致他们的思想、行为受到侵蚀,并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这对于大学生在校养成教育的实施与推进而言无疑有着消极的影响。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
就广义上来讲,一个人的内在品格其实就是他的人文素质。在大学生在校养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人文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其主要目的就在于为学生健康人格的素养以及人性的发展提供正确引导,帮助大学生锻炼思考能力,并逐渐成为智慧与修养并存的人。由此可见,基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大学生能够清晰的认识到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的重要意义,并从中不断磨练自身的意志品质,形成良好、积极的人生态度。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之下,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大学生在接受人文素质教育方面依然有所缺失,尤其是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使得很多高等学校过分追求升学率,学生也只关注成绩,不注重自身精神层面的提升,最终导致他们缺乏辨识能力,行为习惯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这显然就会影响到高校大学生在校养成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不可否认,当代社会背景下人们已进入了信息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手机、电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就导致很多人对这些电子设备存在严重的依赖性。特别是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他们乐于接受新鮮事物,学习能力很强,但是他们的劣势就在于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缺乏辨识能力,在面对诱惑时的自制力表现比较差。正是如此,有的学生就沉迷于网络当中不可自拔,甚至有的学生已经分不清网络与现实,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一些网络中的习惯,受到这一问题的影响与限制,大学生在校养成教育的实施也面临的诸多困难。
三、强化大学生在校养成教育的对策
(一)强化“两课”教育,推进人文精神培养endprint
为了使大学生在校养成教育得以强化与推进,首先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给予大学生正确的引导与帮助,促使他们致力于塑造伟大的人文精神与理想信念。而“两课”教育的实施正是有效途径之一。只有将“两课”教育主渠道作用发挥出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到一起,帮助学生认识与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方法,并以此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够促使学生在实现个人理想的过程中不忘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在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不断规范自身行为。基于“两课”教育,高校还要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致力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强化,将其在大学生在校养成教育中的重要价值充分体现出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实现理想信念的强化,进而实现人文精神的有效塑造。
(二)完善教育制度
大学生在校养成教育的实施需要有强大教育制度的支撑,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致力于完善教育制度,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来为大学生在校养成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就需要结合大学生在校养成教育的实际内容与发展现状,围绕教育管理机制、育人目标,学生个体发展需求等方面,对制度进行完善。在制度设计中,学校必须对大学生发展需求予以充分考虑与分析,并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合理确定管理方法,进而实现学校教学、学生生活等秩序得到维护,使学校育人目标得以实现,最终发挥出大学生在校养成教育的作用。
(三)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为了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在校养成教育工作,还需要有良好的教育环境作为保障。大学生养成教育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广泛,不止局限于理论与日常管理层面,校园文化建设也值得关注。因此,站在高校的角度,必须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例如从改善校园绿化条件,在校园基础建设中融入知识性、艺术性元素,将校园环境的独有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做到整体规划,能够随时随地对学生起到激励与规范作用,帮助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可以在学校可以在教学楼走廊、操场等位置布设板报、雕塑,并将提示语、名言警句展示出来,让学生不知不觉的融入到先进的文化氛围当中,使养成教育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与效果。
总而言之,在高校大学生在校养成教育的建设与发展进程中,学校必须对其重要意义有一个清晰认识,并带动学校全体师生参与到在校养成教育工作当中,努力解决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以此改善教育效果,为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简福平,陈旭.试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主要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05):87-89.
[2]邢国忠.把大学生养成教育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03):29-33.
[3]高联合.谈主体意识视阈中的大学生养成教育[J].教育探索,2010(03):30-31.
[4]乔多.大学生養成教育应注重做好几个结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08):115-117.
[5]李昌国.关于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5):110-1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