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琳 吴玲洁 郝静
5月上旬以来,我区下庙、柳枝镇部分群众陆续反映,他们所种的小麦田间有枯白穗发生,群众内心非常着急。我站及时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查看,经过普查和走访群众,初步断定是由纹枯病引起,目前在我区灌区的下庙、柳枝两个乡镇发生面积1.2万亩,发生程度为中度偏轻,个别田块中度发生,平均病株率7.6%,严重田块病株率高达31%。
1发生特点
小麦纹枯病是一种以土壤传播为主的真菌病害,小麦受纹枯病菌侵染后,生长发育受阻。输导组织受损影响灌浆,轻者千粒重下降,重则出现枯孕穗和枯白穗。此病菌的寄主范围广,除侵染小麦外,还可侵染玉米、水稻、谷子、高粱等多种作物和狗尾草、蟋蟀草、稗草等禾本科杂草。其主要以菌核或菌丝在土壤内、病残体中越冬、越夏。菌核在干燥土壤中能存活6年,在流动的活水中能存活6个月左右,所以土壤中的菌丝和菌核是主要的浸染来源,小麦播种以后,发芽时若受到病菌浸染,芽鞘变褐,最后腐烂枯死。暖冬年份,早播麦田受害,在出苗几天内便可造成黄苗、死苗。拔节后病株率明显上升,小麦孕穗抽穗期病情迅速扩展,相互连成典型的花秆症状,烂茎,致使主茎和大分蘖常不能抽穗,形成枯孕穗,有的抽穗后形成枯白穗、结实少、籽粒秕瘦。近年来我区由于品种、栽培制度、肥水条件等的改变,小麦纹枯病逐年加重,已成为常发性病害之一。据调查,近年来该病在高水肥、高产麦田危害越来越重,在我区不同年份浸染发病危害程度不同,一般年份病田率20%~50%,重发年份病田率可达80%。感病轻者穗小、粒秕,重者死苗不能抽穗或整株枯死,形成枯孕穗。一般年份减产10%左右,重发年份可减产20%~40%,目前该病已成为制约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病害之一。
2发病症状
小麦纹枯病病菌主要危害叶鞘和茎秆,叶片几乎不发病。麦苗受害初期,在近地表的叶鞘上出现褐色斑点,之后病斑逐渐扩大,呈梭形或眼点状不规则形,颜色变深,并向内发展蔓延,造成基部茎节腐烂。小麦生长中后期,叶鞘上的梭形病斑联合呈云纹状,中间淡黄褐色,周围有明显的棕褐色环线,病斑可沿叶鞘向上部扩展,直至剑叶,形成黄褐色花秆。条件适宜时病斑还可以向内发展深入茎秆,导致烂茎,造成倒伏、枯孕穗或枯白穗。
3发病规律
小麦纹枯病病程大致可分为5个时期。一是冬前始病期。麦苗二叶期见病,主要发生在基部叶鞘上。播种后多雨年份,冬前田间病株率可达5%~10%,早播田可以超過20%;二是越冬静止期。随着气温下降(10℃以下),病情发展缓慢或停止;三是横向扩展期。春季随着气温回升,田间病株增加,此期雨水越多,病害越重;四是病害侵茎期。3月中下旬至4月初,麦株拔节后病菌侵染茎秆,形成花秆;五是枯白穗表现期。重病株烂茎,在4月底5月初出现枯白穗,特别是雨后骤晴并持续一段高温干热风天气,枯孕穗和枯白穗表现更快。
4发病原因分析
秋冬温暖、春季多雨潮湿天气有利于发病;春季多倒春寒、冻害重,病害重;氮肥用量大,病害重;播种早、用种量大,冬前生长量大,侵染早,冬后发病重;草害重,病害重;地势低洼,病害重;田间密度大,通风不良,病害重。
5防治方法
5.1加强抗(耐)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目前尚无高抗纹枯病的品种,但是可以选用当地丰产性能好,抗(耐)性强的或轻感病的良种,在同样的条件下可降低病情20%~30%,是经济易行的控病措施。当前在纹枯病不断加重的病区,可选用抗性较好的或轻感病的品种,如鲁农502等。
5.2农业防治
5.2.1适期播种,适当减少用种量,也就是大力推广精量播种,减少基本苗。
5.2.2合理轮作,控制田间密度,通过各种有力措施预防不良气候影响,提高小麦植株抗逆性。
5.2.3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田间、地头、沟渠边杂草,可降低田间湿度,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
5.2.4实行科学配方施肥,以基肥和有机肥为主,增施磷、钾肥,拔节期追肥,实行氮、钾肥配合追施,可有效提高植株的抗病性,切忌偏施氮肥,以免引起麦苗贪青晚熟,诱发病害加重危害。
6药剂防治
6.1药剂拌种;采用立克秀或戊唑醇拌种,用药量为干种重量的0.1%~0.15%,因拌种后会影响发芽率,拌种时每50公斤种子加进75毫升赤霉素,起到逆转的作用,也可以加进增产菌10克,混配拌种,可有效的控制纹枯病的发生,并能兼治其他土传病害和苗期锈病、白粉病、茎基腐等。注意严格掌握用药量,防止影响出苗。
6.2药剂喷雾;在小麦分蘖盛期开始药剂防治,根据病害发生程度防治2~3次,适用药剂有井冈霉素、禾果利、粉锈宁、三唑酮、丙环唑、己唑醇、戊唑醇等单剂及其混配剂。纹枯病发生严重的田块,分蘖拔节期要采取“大剂量、大水量、提前泼浇或粗喷雾”方法,确保药液淋到基部发病部位,提高防治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