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求异面直线的距离的方法有很多,本文旨在遴选典型的例子展示先作出距离而后求之的策略,笔者通过一些例子来阐述这一观点。
关键词:异面直线;距离
【例1】 已知长方体ABCD-A1B1C1D1 中,A1A=a,AB=b,AD=c,求B1C与A1B的距离。
解:连A1D,DB,则平面A1DB与B1C平行,作BE⊥B1C于E,作EF⊥A1D于F,连BF,则B1C⊥平面BEF于E,且平面BEF与平面A1DB直交于BF。作EH⊥BF于F,则EH⊥平面A1DB,且EH之长等于异面直线B1C与A1B的距离。 在直角△B1BC中,
BE=B1B·BCB1C=aca2+c2,在直角△BEF中,BE已知,EF=b,
BF=BE2+EF2=a2b2+b2c2+a2c2a2+c2;EH=BE·EFBF=abca2b2+b2c2+a2c2即异面直线B1C与A1B的距离。
【例2】 已知长方体ABCD-A1B1C1D1 中,AA1=a,AB=b,AD=c,求BC1与A1C的距离。
解:连BD1与A1C相交于O,作OG∥BC1则平面OGC∥BC1,作CE⊥BC1于E,作EF⊥OG于F,连CF,则BC1⊥平面CEF,且平面CEF与平面OGC交于CF。
作EH⊥CF于H,则EH⊥平面OGC,且EH之长等于异面直线BC1与A1C的距离。 在直角△BCC1中,CE=BC·CC1BC1=aca2+c2,在直角△CEF中,CE已知,EF=b/2,
CF=CE2+EF2=a2b2+b2c2+a2c24(a2+c2);EH=CE·EFCF=abca2b2+b2c2+4a2c2即异面直线BC1与A1C的距离。
【例3】 已知等边圆锥的底面半径为R,轴截面SAB的底角平分线为AC,又BD为底面的一条弦,且∠ABD=30°,求AC与BD的距离。
解:作圆锥底面的弦AF∥DB交圆周于F,连CF,则平面ACF∥DB. 设圆锥的高SO交AC于K,则KO⊥DB,过O作EG⊥DB交AF于G,连GK,EK则平面EGK⊥DB,且平面EGK与平面ACF直交于GK,作EH⊥GK于H.则EH⊥平面ACF,且EH之长等于异面直线AC与BD的距离。 在直角△KOA中,KO=AO·tan30°=33R
在直角△AGO中,KO=AO·sin30°=R2,于是EG=2GO=R。
在直角△KOG中,GK=KO2+GO2=216R; 在△EGK中,EH=KO·EGKG=277R
将以上三个例子中的异面直线抽象作m,n依三个例子中距离作法,可以得出作两条异面直线距离的一个简单的模式:
1. 经过与n平行与m相交的直线作出与n平行的平面α(如三个例子中的△A1BD,△OGC,△ACF所在的平面)。
2. 作出與n直交(垂足为W)且与平面α直交的平面β(如三个例子中的△BEF,△CEF,△EGK所在的平面)。
3. 在平面β内过W作与两个直交平面α,β交线直交的线段(如三个例子中的线段EH)此线段的长度即异面直线m与n的距离。
求线段的长度时只需解象征平面β的三角形,计算时常用到“三角形各边与其对应高的乘积相等”这一规律。
【例4】 已知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A1B1C1D1,AC1是对角线,M,N分别是BB1,B1C1的中点,P是MN的中点,求DP与AC1的距离。
解:在原正方体的右边补出一个与之等体积的正方体(如图)连DF,PF,因DF∥AC1,故得到一个经过DP且与AC1平行的平面DPF(相当于模式1中的平面α)
连B1C,C1F1因为AC1⊥B1C,AC1⊥C1F,又作C1G⊥DF于G,连GF1,则AC1⊥平面C1F1G,于是DF⊥平面C1F1G,C1F1与DF相交于K,连GK,得到一个与平面DPF直交于GK的平面C1F1G(相当于模式2中的平面β)
连平面C1F1G内过C1作直交于GK的线段C1H(H在GK的延长线上如附图)C1H之长等于异面直线DP与AC1的距离。
连C1D,在直角△DC1F中,C1G=C1D·C1FDF=2·13=63,作KQ⊥C1F于R,则R为B1N的中点,从而,KQPR=FQFR,KQ1/4=1-KQ7/4,解得KQ=1/8,又C1Q=1/8,于是FQ=7/8且C1K=2/8,
在直角△PQK中,KF2=KQ2+FQ2=25/32
在直角△C1GF中,GF2=C1F2-C1G2=1-(6/3)2=1/3
在直角△FGK中,KG=KF2-GF2=25/32-1/3=258/24
在△C1GK中,C1K=2/8,C1G=6/3,KG=258/24,由余弦定理得∠GC1K=30
°,于是C1G·C1Ksin300=KG·C1H, 63·28·12=25824·C1H,解得C1H=8686,即异面直线DP与AC1的距离。
应用“模式法”解本题,要利用平移、补形等手段。读者利用此方法解答下面两个习题。
练习1:求棱长为1的四面体S-ABC中异面直线BC与SA的距离。(2/2)
练习2:已知正三棱锥A-BCD的侧面是边长为a的正三角形,E是CD的中点,求BC与AE的距离。2211a
解:作EF∥BC交BD于F,连AF,则得经过AE且与BC平行的平面AEF(相当于模式1中的平面α)
作DG⊥BC于G交EF于K,连AK,则得与BC垂直且与平面AEF平行直交于AK平面AGD(相当于模式2中的平面β)
在平面AGD内作GH⊥AK于H,则GH⊥平面AEF,且线段GH之长等于异面直线BC与AE的距离,依题意,正三棱锥A-BCD的棱长是为a的四面体,则正三棱锥A-BCD的高为AO=63a,因为EF是正△ABC的中位线,于是DG=32a,GK=34a.在等腰△AEF中,易求AK=114a,在△AGK中,
GK·AO=AK·GH,即34a·63a=114a·GH得GH=2211a即异面直线BC与AE的距离。
本文强调的观点是通过作图来求异面直线的距离,在作图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做一些分解的平面图,这样,能更直观些,同时可以转换为平面几何的问题处理。
作者简介:张国民,黑龙江省青冈县第六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