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超��
摘 要:语文从小学甚至学前教育开始,一直到高中,在每个教育阶段都是最重要的一门课程,这是因为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同时,语文的说和写功能在日常生活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是语文在四分之三的教育阶段作为主要课程的原因之一。进入大学后,根据每个学校专业课设置的侧重点不同,语文课程也在逐渐弱化,大学生对于学习语文的认知度也偏离了语文教育的本质目的。因此,探究高校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意义,让高校语文教学重新焕发光彩,是目前高校语文教育的重要目的。
关键词:高校语文;教学;实践性
一、 高校语文课程现状
目前,高校教师对语文都有一个统一的看法,那就是高校语文教学地位在逐渐边缘化,一方面是进入大学后,除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专门研究汉语之外,其他专业对语文的依赖性逐渐降低,大学生经过十几年的语文学习,其语言积累和文字积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厚度,所以大學语文课程存在的必要性就逐渐降低;另一方面,高校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出专业型人才,所以高校专业设置的方向性和目的性都很强。在实际岗位中对语文专业所需的人才少之又少,这让许多想学中文专业的学生望而却步。同时,中文专业社会认可的基本都在二类本科之上,所以大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作用也变小了。上述两点原因是导致高校语文地位逐渐降低的直接原因,还有一个本质原因,那就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从学校到高中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成绩,在语文人文教育尚未普及的前几年,语文作为生活中实用性最高的一门课程,却并没有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里,学习语文没有一个好的价值观支撑,一旦语文作为一门课程的作用变小之后,那学生便会在很大程度上放弃这门课程。
二、 高校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意义
(一) 高校语文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小学学习语文的意义在于实际应用,比如小学学习语文,其侧重点在于说,就是教会尚处在思想认识期的孩子如何说话,如何与人沟通,初高中学习语文的侧重点在于写,即教会学生通过文字来表达实际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大学语文的侧重点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多地倾向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大学的历史专业、中文专业最重要的在于理论性知识,还是在应试教育的框架内来评定学习成绩的好坏,而大学语文作为其他专业的必修课,最重要的意义已经由理论性升华为人文性,高校语文教学的教育和学习意义不仅体现在我国人文精神的宣扬,还寓意着民族文化的传承。
如果把高校语文和中小学语文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做一个对比,我们就可以明显地看出高校语文教学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意义。首先,小学时代的语文教学,是启蒙小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初步认识,那时学生还处于接触阶段,到了中学,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语文教学对中华文化的剖析到了理解内涵这个层面。这时候的学生在学习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的过程中也在了解中华文化,在这一阶段,有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喜欢上了语文这门课程,但由于中学时代中考和高考的压力,学生是没有时间去深入探究语文,到了大学时代,语文在中华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才真正起到了传承的作用,因为在这一时期,学生有了足够的时间去了解,研究语文,以更广阔和有深度的视野去探究用语文所记载的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语文人文素养,才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文人,才有了真正的内在文学底蕴。
(二) 高校语文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高校语文教学是学校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通过在语文教学教材中加入相关充满丰富哲理的文章,可以扩大文章对学生价值观和人格的影响,以这些文学作品作为思想教育传播的载体,不仅可以增强学校对高校语文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视性,还可以增加学生对思想教育的了解程度。大学阶段是人一生中价值观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已经不再因为考试而忙忙碌碌,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去看待社会,思考人生,许多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价值观有了偏差,这主要体现在学生理想的渐行渐远。小学到高中学生学习的目的有一部分还是为了理想的实现,而到了大学有的学生会发现自己的理想与社会现实严重脱离,支撑学生十几年的价值观开始模糊,在这一时期,就需要高校语文教师的正确引导,高校语文教材也应该在这一阶段有专门的设置。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敏感时期,高校语文教学应该从中华文化中汲取许多优秀的民族品质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比如,高校语文课程设置可以在挖掘民族精神方面有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大学生拥有家国情怀,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厚德载物的品质,大学生一旦有了这些人文素养,则很容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 高校语文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非汉语言专业的高校语文教学基本已经脱离了应试教育的框架,学生学习语文也逐渐倾向于对古典文学的研究中。中国的古典文学,其中诗、词、歌、赋都有着无与伦比的魅力,学习这些的学生会在不经意间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内涵。在宋朝以前,诗以言志,词以传情,中国的诗词都透露着诗人、词人各样的情感,既有爱好山水的悠然自在,也有征战沙场的报国情怀,还有对一个朝代从兴起到衰败的描述,这些都是高校语文教材在文学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记录,学生通过这些对历史文化的记录,用文学上的审美观点来传承。高校语文教学需要走出教育的功利性,这就需要高校语文教师把教学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追求,同时需要大学生把学习高校语文作为提高自己审美情趣的意识。高校语文教学教材中可以引用多样化的古典文学作品,如古诗、古词、古文等,这些富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文章,可以将学生带入封建社会,让学生可以感受到现代社会和封建社会思想的冲突和精神的共鸣。审美意识不仅表现在品评事物的优缺点,还体现在人类对事物意义的掌握,通过古典文学的研究和学习,学生可以在充分了解封建社会的情况下,宏观地体会现代社会事物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所以我国高校语文教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知识的增长,还体现在情感和道德素质的增长。
参考文献:
[1] 王新颖.对高校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思考 [J].改革与开放,20111,12(03):190-195.
[2] 何妤.信息时代背景下高校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思考[J].学理论,2013,14(05):147-152.
[3] 周黎.浅谈高校语文教学与普通话推广的互补作用[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22):137-14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