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风云
摘要:作者运用语篇补偿翻译理论,分析了张培基《英译现代散文选》中的译文语篇与原文语篇的差异,从衔接性、连贯性、互文性和信息性几方面分析了张培基在《英译现代散文选》中所做的语篇补偿。
关键词:汉英翻译;语篇差异;语篇补偿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12-0144-03
在当今翻译界,乐于从事汉籍英译的译者寥若晨星,因为大家普遍认为,中国人只能从事以汉语为译人语即英译汉的翻译,而汉译英的工作只能由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完成才能表达得地道。Ⅲ而张培基先生却持不同看法,他觉得散文是传播中国文化的载体之一,中国现代不乏杰出的散文作家,他们的作品应该为全世界人民所欣赏。所以先生呕心沥血,长期投身于汉英翻译实践,其经典代表作《英译现代散文选》向西方展现了中国现代散文作家的优秀作品,其中很多精彩译例,信手拈来都值得细细研读品味。
本文择取张培基《英译现代散文选》中的一些精彩译例,分析张培基先生在漢英翻译过程中所做的语篇补偿。语篇语言学家伯格兰德和德莱斯勒持以下观点:语言交际的单位是语篇,语篇具有衔接性、连贯性、意图性、可接受性、信息性、情景性和互文性,它们在交际过程中相互激活,产生意义。翻译的性质决定了其特点就是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要有效地传递原文语篇信息,表达原文语篇的深层含义,译者要考虑到不同语言、文化、社会之间的巨大差异,参照语篇性的几项指标,创作出新语篇,就是译文语篇。因此,在进行翻译时,为了让译文读者获取与原文语篇读者同样的信息和深层含义,势必要在译文语篇上做某些补偿。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平洪认为,由于汉语是母语,我们在外译汉时对汉语语篇比较敏感,比较容易意识到连贯的缺失,意思的含糊。但在汉译外时,我们对译入语的敏感度相对较低,而且对汉语语境的过分熟悉会令我们在翻译时容易忽视了不同语言的语篇差异,忽略了译文中应该作出的补偿。但是张培基先生在翻译中国优秀散文时,这方面做得非常细致,充分考虑到了汉英语篇之间的差异,基本上该做的语篇补偿都做到了,忠实地传递了原文语篇信息,重现了原文风格。本文着重讨论张培基在《英译现代散文选》中所做的衔接性、连贯性、互文性和信息性的语篇补偿。
一、语篇的衔接性补偿
衔接性补偿是通过连接词、指示代词、引导词、副词、时态、语态等各种手段编织一个网络来连接各种语义成分,译文读者在这个网络中辨清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指称关系或者时态语态关系,从而理解译文语篇。语篇的衔接性补偿在汉英翻译时是最普遍的,因为汉语是孤立语,靠语境、语气、词序等体会语篇含义,就是意合即可。而英语是要讲究起承转合,注重逻辑性。所以,汉译英时这种衔接性的语篇补偿较多。例如在翻译李大钊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这一段:
The Chinese nation is now confronted with a rugged and dangerous section of its historical course.Nevertheless,there is also in this section a spectacle of enormous magnificence that inspires in us passersby a delightful sensation of splendor.And this delightful sensation,however,can only be shared by those with a heroic spirit.
此段原文开始只是讲中华现在遭逢的道路是崎岖险阻的,没有明确的承接词转入下面的文字表述,但是译文增添了nevertheless这个承上启下的衔接词,巧妙地把读者的情绪从负面导向正面,虽然道路崎岖险阻,但是正因为此才产生了奇绝壮绝的景致,无限风光在险峰!而具有挑战精神无惧困难的革命者能在险途领略壮美的意趣!一个连接词的使用,就激活了语篇的内在含义,译文就表现出了革命者无畏的精神境界!也在译文读者的情绪上造成了峰回路转,险中求胜的联想效果!
然后用增添一个连词and再次提到“壮美的趣味”,衔接前面提到过的“壮美的趣味”,产生了一个递进的含义,强化表达了领略这种“壮美的趣味”所需要的精神和条件。用“however”这个副词翻译原文的“但”,远远比一个“but”更准确更具有衔接性,“but”纯粹表示转折,而“however”有承上启下的潜在含义,使语篇的衔接性更紧密,更易激发前后的语义关系。
总之,译文用nevertheless,and和however三个连接词巧妙地用形合的英语句子表达了完全靠意合关联彼此的八个短句子。增添了三个连接词,增强了语篇的衔接性,不仅译出了原文的表层含义,更是译出了原文的深层意义、联想意义。足见衔接性补偿之重要意义。
二、语篇的连贯性补偿
语篇的连贯性也是一个链接语篇中各种成分的网络,但其连接方式不是表层的词汇标记或语法标记,而是语篇中各种话语含义之间的深层关系。连贯性补偿跟衔接性补偿是密不可分的,但是连贯性补偿是需要译者理解原文语篇中的深层含义,以及前后之间的深层关系,能够译出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见例:
Unlike famous flowers which are most attractive when half opening.or good wine which is most tempting when one is half drunk,autumn,however,is best appreciated in its entirety.
郁达夫《故都的秋》最后一句“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如果直译,译文读者会不明白品味秋的意境与名花半开、美酒半醉之间类比的关系。译文用两个“which”增补了原文潜在含义,即“花半开时最美,酒半醉时最诱人”之意,使整个语篇的意思更加连贯。endprint
译文用一个“unlike”和“however”就把赏秋与赏名花美酒之間的类比关系表达得清清楚楚,语篇的连贯意义也被激发出来,即“赏秋不像赏花和赏酒那样半开半醉就是最好的”,译出了汉语语义之间的深层关系,语篇的连贯性增强,更容易为译语读者所接受和理解。原文最后一句“是不合适的”是否定表达法,如果直译让译语读者不理解,而译文承接上文,用了一个衔接词“however”作插入语,用“autumn,however,is best appreciated in its entirety”正译法,明确地译出了原文潜在的深层含义,即“然而,秋的美是需要完完整整地领略才是最好的”,让译文读者一下子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提半开的花半醉的酒,明白了作者的意思是秋是需要深度赏玩才能领略其美。
所以,语篇翻译时,必须根据表层含义挖掘原文潜在的含义,用适当的连贯性补偿表达出深层含义,联想意义甚至是逻辑含义。
三、语篇的互文性补偿
语篇的互文性指的是一个语篇与其他语篇的联系、读者在处理一个新语篇时,会联想起已知的旧语篇。互文性补偿,仿佛给译文读者找到一条通往理解原文语篇的捷径,就好像找到了一把开启译文读者心灵的神奇钥匙。互文性越高越有助于译文读者理解原文语篇的意义,当然互文性对译者的知识广博度是有非常高的要求的,译者必须博闻强识,而且记忆力超群,能够搜索到相关联的译文的旧语篇,进行匹配,好像配钥匙一样。互文性强求不来,而且互文性要求有较高的联系度,可以激发译文读者正确理解原文语篇语义,而不至于跑偏。所以,互文性补偿应该是两种美丽文字精灵的碰撞,妙手偶得之,是缪斯女神赐予译者的一把金钥匙,叩开译文读者的心扉就在那一刻。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朱自清《匆匆》
If swallows go away,they will come back again.If willows wither,they will turn green again.If peaches shed their blossoms,they will flower again.
原文开头三个排比句,译文也用三个结构相似的句子翻译,达到了形美。中文讲究意合,英文是形合文字,所以作者这三句都增补了if条件状语引导词和will这个表时态的词。这种互文性的语篇补偿会使译文读者联想到英国19世纪那位英年早逝的天才诗人雪莱,他所写的名篇《西风颂》中那一句脍炙人口的诗句: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away?译文借用了西风颂中的句子结构,同时也移用了其中的美好意境,让译文读者立刻就可以感受到原文语篇中的诗情画意。以此可见,这种互文性语篇补偿有助于让译文读者快速代人,进入原文的优美情境中。
学无止境。——《学问与趣味》
Art is long,life is short.
一般译者一看到“学无止境”可能就会译成“Learning is unlimited”,像一句古板的说教之词,很难进入译文读者心扉。而张培基先生使用了美国十九世纪诗人Longfellow的名著A Psalm of Life中的一句话“Art is long”,然后接“life is short”有一种对称美,简洁有力,而且让英文读者一下子就进入了“学无止境,人生苦短”的遗憾情绪中,并且这是译文读者熟悉的句子,如同见到熟人很快就可以相见甚欢,这就是互文的力量。如果译者在翻译时,凡是可以互通和直接借用的都能信手拈来,充分考虑到译文读者的“互文性”能力,做到互文性补偿,对于激发译文语篇的意义效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四、信息性补偿
语篇的信息量取决于语篇的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信息差,文化背景也会影响语篇的信息性。对于原文语篇和译语语篇之间的信息gap只有通过适当的信息补偿才能使原文语篇的意义和信息都能被译文读者接受理解。否则的话,会误导译文读者,有时候甚至会闹笑话。
荷和我用衾对坐。——冰心《雨雪时候的星辰》
My roommate and I,each wrapped in a quilt.
原文中“荷”是指冰心的好友兼室友,中国读者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女孩的美丽名字。译者没有直译为“He and I”,而是根据语篇补偿需要,译为My roommate and I…。用My roommate代替女孩的名字He(荷),就可以避免译文读者把“He”理解成男性第三人称单数的代词。如果粗心一点的译者可能不会意识到此处要作一个信息补偿,而会让译文读者误以为冰心当时是与一位男性同居。所以,必要的信息性语篇补偿一定不可少。
英语是重形合的文字,汉语是重意合的文字,从本质上决定二者之间的语篇结构表达差异较大,英语通常不能缺少主语,少用谓语动词,需要适当的连接词表达语篇内部的逻辑关系;而汉语则常常省略主语,少用连接词,直接通过词语前后的联系产生深层含义。所以翻译时特别需要在衔接性和连贯性上进行语篇补偿。其次,因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思维方式是不同的,因而读取信息的方式也有差别,为了方便译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语篇,也是非常有必要在信息性和互文性方面都尽可能地进行语篇补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