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
摘 要:基于胜任力的意识形态工作能力评价,对辅导员自身而言,可以使其提高对自身岗位的认识,更有效地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本文在对相关研究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揭示该领域的学术成果、发展轨迹及存在问题,以期对日后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意识形态工作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加强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培养不仅是我国高校赢得意识形态战争主动权的必要手段,更是高校辅导员队伍能力建设的应有之义。对辅导员自身而言,基于胜任力的意识形态工作能力评价,可以使其提高对自身岗位的認识,更有效地开展意识形态工作。
本文利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对近年来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相关研究进行统计分析,试图揭示该领域的学术成果、发展轨迹及存在问题,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以期对日后研究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本研究以读秀知识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信息源,检索途径:“主题”,检索词:“辅导员胜任力”,时间跨度不限,对检索结果去重筛选后,共获得图书3本,期刊401篇,学位论文80篇,会议论文8篇。
一、时间分布
国内关于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的研究起步较晚,该领域研究的第一篇文献是杨继平、顾倩于2003年发表于《山西省行为科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选集》上的《大学辅导员胜任力的初步研究》,此后两年的研究工作毫无进展。2006年起,相关研究在数量上实现大发展,短短十年间就先后出版了近500篇期刊和学位论文,其中期刊数量的增长尤为显著。这说明,2006年后,对于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的研究开始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研究的兴起和快速发展,除了受国际国内双重因素的影响外,近年来备受瞩目的跨学科研究也对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的研究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这些情况表明,一方面,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研究已经初具规模,从最初的零星研究逐渐发展为规模化研究;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研究的成果形式趋于单一化,从最初的图书、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多形式并重逐渐发展为学术期刊一家独大。
二、学科分布
国内对辅导员胜任力模型的研究学科指向性突出,“文化、科学、教育、体育”学科的相关研究占绝对优势。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经济”门类的研究也占据了一定比重,这表明,多学科交叉研究已开始萌芽,将会对日后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的综合研究起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总体而言,该领域已有成果的研究视角还不够多元化,研究广度尚有欠缺。
三、主题分布
通过对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主题分布的分析发现,该领域的相关研究从过去的单向度研究转入多维度研究,从“一刀切”的宏观研究转入“切片式”的微观研究,其内容主要涉及到以下几方面:
(一)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构建
这一主题是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研究中的密集点。顾倩的硕士论文《大学辅导员胜任力问卷的编制及初步应用》通过实证研究得出,辅导员胜任力由12个维度组成:育语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原则性、心理辅导能力、理解尊重学生程度、职业忠诚感、观察能力、参与能力、个人魅力、思想道德修养水平、沟通能力、创新能力。这是目前我国关于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构建最早的研究。陈建文、汪祝华的《高校辅导员胜任特征结构模型的实证研究》,最终确定了高校辅导员胜任模型的6个维度、40项特征,可以说是目前我国关于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构建最全面的研究。
(二)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校辅导员相关研究
这一主题的研究是对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研究的细化,或者说是拓展性研究。主要包括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研究、绩效管理体系研究和选聘机制研究三方面,可以说,都是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应用型研究。
可以说,近年来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相关研究,为北京市高校辅导员的意识形态工作能力考评提供了参考。基于国内对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胜任力模型的研究几乎为零,因此,建立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胜任力模型是十分必要的。以胜任力理论为指导,建立科学的辅导员招聘、选拔和绩效考核等机制可帮助高校选拔到合适的人才,有利于高校建立一支专家化、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有利于高校培养目标的更好实现。
参考文献:
[1]李辽宁.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张锅红.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与队伍建设[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3]汪祝华.基于结构一功能分析的高校辅导员胜任特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