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景峰,李翠林
(新疆财经大学 旅游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入境旅游是衡量一个国家旅游业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水平的基础指标。入境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部分,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入境游客接待量从1978年的180.9万人次增长到2016年的13844.38万人次。入境旅游流流量和流质2个指标是入境旅游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入境旅游流的影响因素[1],旅游流时空演化模式和分布特征[2-3]等方面。国内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侧重于研究入境旅游客流量,包含入境旅游与经济贸易的影响机制[4-5]、旅游流时空分布和空间结构[6-7]、旅游流转移扩散特征和路径[8-9]、入境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和地理分布[10-11]、空间场效应[12]、客流目的地选择[13]等方面。关于旅游流流质和流量协同研究的成果偏少,主要有李振亭、马耀峰等分析了中国近20年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的时间变化和空间错位[14-15];王强、马耀峰从系统量质交互角度分析山西入境旅游量与质时空成长演变[16];黎霞、雷丽分析了西部12省2000-2012年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的时空差异[17];高维全、李悦铮采用旅游流流质指数、游客密度指数分析辽宁入境旅游流时空分布特征[18]。可见,国内外学者对入境旅游流流量和流质的时空成长演化具有一定的认识,但研究仍有所不足。研究在时间数据的选取上大部分都基于静止的时间截面,对时间和空间二维关联考虑不足;无具体的模型;研究区域的选取上,缺乏对省域尺度的流量和流质纵向比较研究,特别是对量质互动机制和综合评价的研究文献比较少见。广东作为重要的入境旅游目的地,可是,现有文献并没有结合流量流质对其展开研究,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笔者以广东省21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利用2005-2015年入境旅游业相关数据,对其入境旅游流流量和流质的时空成长演化的互动关系进行定量综合分析,为分析省域入境旅游发展提供借鉴。
广东省位于南岭以南,南海之滨,与香港、澳门、广西、湖南、江西和福建接壤,与海南隔海相望,是中国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许多城市被评为世界级或国家级的优秀旅游城市、园林城市和生态城市。2015年接待入境游客达10512.91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178.85亿美元,入境旅游综合排名全国第四名。近年来在国家旅游局的指导和国内外旅游业界的支持下,扎实推进建设旅游强省和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深入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全力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与合作,积极建设打造世界旅游休闲目的地和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区,大力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全面提升旅游经济发展体量和质量,成为全国乃至亚太地区最重要的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产业集聚地之一。广东省作为我国旅游大省,研究其入境旅游流流量和流质耦合度时空成长演化规律,对全省旅游提质增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以期对其他同类型地区有借鉴作用。
(一)研究方法
1.入境旅游流流质。旅游流流质是用来评价旅游流质量优劣程度的重要指标,表征一定规模的旅游客流量所带来的资金流、文化流、能量流、信息流和物质流,考虑到指标选取的科学性和易获取性,用资金流指标衡量一定量的旅游客流规模带来的流质规模效应,即旅游流收益和流量规模之间的比例。该研究采用李振亭,马耀峰提出的旅游流流质量化的测算方法,其公式:
式中,Qi表示某区域i入境旅游流的流质;ai表示i区域的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占总体入境旅游市场外汇收入的份额;bi表示i区域的流量,即该区域入境旅游接待人次占总体入境旅游接待人次的份额;Xi表示i区域入境旅游外汇收入;Yi表示i区域入境旅游接待人次。Qi值的大小与流质呈正相关关系,即Qi值越大,流质越高,表征相应规模的流量可带来更多的资金流。Q的取值有三种情况:Q>1,旅游流呈高质量状态;Q=1,旅游流呈良性发展状态;Q<1,旅游流呈低质量状态。由此可计算出广东省2005-2015年各地区入境旅游流量和流质及其平均值和方差,分析流质质量及波动性规律。
2.入境旅游流流量。旅游流流量是衡量旅游流特征的维度之一,当前国内学术界一般以用旅游接待人次或者其占区域总市场份额来表征流量。本研究的流量指广东省各地级市当年入境旅游接待人次所占总市场份额,即百分比,作为各区域的流量指标。
3.耦合度模型。耦合度是用来表征两个变量关联性的指标。通常来讲,旅游流流量与旅游流流质呈现正相关的关系,但如果区域内存在大规模的流量反而降低了旅游收益,或者说小规模的流量提高了旅游收益的现象。称为旅游流流量与流质的耦合度偏离。用耦合度来分析广东省21个州市旅游流流量与流质的发展演化规律。
将旅游流流量与流质分别作为模型的2个维度,构建流量-流质二维矩阵演化模型,借此来进行量与质耦合度的分析。其中,用横轴来表征流质,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将其分为A1、A2、A3……,An等n个不同的优劣等级,从左至右质量按降序依次排列;纵轴表征各区域旅游流流量(%)情况,分为B1,B2,B3……,Bn等n个不同规模等级,从上至下流量按降序逐渐排列。对角线右上方表征二者耦合度呈现正向偏离(量优质弱)的区域,在其左下方区域表征为耦合度呈现反向偏离(量弱质优)。如图1所示。
图1 入境旅游流流量和流质耦合度演化模型
(二)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2006-2016年《广东省统计年鉴》和《中国旅游统计年鉴》,选取2005-2015年广东省各地州市入境旅游人次,入境旅游外汇收入为原始数据,利用流质、流量公式,经过数据处理,测算出广东省各地州市的流量指数、流量指数和方差值,计算结果见表1。
表1 2005-2015年广东省各州市旅游流流质
2005-2015年广东省入境旅游流流量总体上呈增长趋势,从2005年的14.91%增长到2015年的25.75%,流量均值为22.08%,年平均入境旅游接待人数达到2875.35万人次,在2012年之前流量指数稳定增长,之后流量有所下降。在流质方面,入境旅游流流质均值虽为1.13,大于1,属于高质量旅游流,但却呈逐步降低的趋势。
根据图2可知,广东省入境旅游流流量和流质演化可分为两个阶段,2013年是其重要拐点。2013年前,入境旅游流流量呈稳步缓慢上升的趋势,流量均值为20.59%,流质呈持续下降趋势,但流质指数呈高质量状态,均值达到1.22;2013年后,流量有所下降,但流量指数仍保持较高水平,均值为26.06%。流质指数出现了明显的陡然下降,流质指数均值降到0.8,整体质量水平较前一阶段走低,属于良性发展旅游流性质特征。
图2 2005-2015年广东省入境旅游流流量、流质变化
(一)旅游流流量演变分析
纵观2005-2015年广东省21个州市流量演化的整个阶段,可以将其演化特征划分为四种类型:衰落型、成长型、波动型和稳定型。广州和中山的入境旅游流流量属于衰落型。
由图3可知,2005-2015年间,广州的旅游流流量一直处在前列,但从2005年的28.46%下降到了2015年的23.32%,降幅达到了5.14%。中山入境旅游流流量下降了1.98%。梅州、惠州、江门和潮州的入境旅游流流量属于成长型。这些地区受到国家政策和国内外旅游业界的支持下,以其自身的旅游资源和便捷的交通,以及基础设施得完善,吸引了众多入境旅游游客前来休闲观光。其中江门旅游流流量从2005年的1.79%上升到2015年的5.66%,涨幅最大,10年间上涨了3.87%。惠州入境旅游流流量上升了2.01%。梅州和潮州的旅游流流量也均有微小涨幅。深圳、珠海、东莞和肇庆的入境旅游流流量属于波动型。这些州市的旅游流流量成长演化过程起伏不定,其中深圳从2005年的34.38%下降到2010年的32.49%,然后到2015年上涨到35.37%。肇庆在2005-2012年间从0.64%上涨到4.9%,到2015年下降到了1.44%。其方差值分别达到0.011、0.01、0.006、0.017。汕头、佛山、韶关、河源、汕尾、阳江、湛江、茂名、清远、揭阳和云浮的入境旅游流流量属于稳定型,2005-2015年之间流量成长波动稳定。
图3 2005-2015年广东省各地区入境旅游流流量变化
(二)旅游流流质演变分析
图4为2005-2015年广东省各地区入境旅游流流质变化图,可以看出,茂名入境旅游流流质整体水平大部分时间处于省内前列,但其发展波动较大,流质均值达到1.71。广州和佛山流质较高且稳定,领先于其他地区,均值分别达到1.43和1.57,属于高质量旅游流,其余18个地区的流质平均水平均在0.6~1.3范围内浮动,其中河源、惠州、汕尾、东莞、潮州、揭阳和云浮属低质量流质外,其余地区均达到中等流质状态。以表1中方差值为基础,可将广东省各地区流质成长过程划分为三种不同演化类型:平缓波动型(0.06~0.19)、一般波动型(0.2~0.35)和起伏波动型(0.36~0.99)。
流质属平缓波动型的地区有广州、深圳、珠海、惠州、汕尾、潮州、云浮,各地区的方差均值为0.13,流质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各年份之间流质波动幅度小,间接促进了发展的稳定性。2012年之后7个地区中除了深圳和潮州流质有所提升,其余地区均呈下降状态;一般波动型的地区有佛山、河源、梅州、东莞、中山、江门、阳江、揭阳8个地区,佛山和东莞入境旅游流流质2005-2015年期间整体流质处于稳步提升状态,流质均值达到1.11,属于高质量旅游流:中山和阳江流质发展状态波动上升,河源、梅州、江源、揭阳4个地区流质持续下降,流质均值为0.76。起伏波动型的地区有汕头、韶关、湛江、茂名、肇庆、清远6个地区,其流质指数均值较高,波动剧烈。韶关和清远入境旅游流流质2005-2015年期间,提升幅度较大,分别从2005年的0.12和0.67上升到2015年的1.45和1.77。汕头和湛江流质下降明显,分别从2005年的2.53和2.06下降到了2015年的0.54和0.46。茂名和肇庆流质发展状态最为起伏,方差分别为0.99和0.9。茂名以2008年为节点,经历了较大的起伏,2005年-2008年,其流质由0.76上升到3.76,而后一直处于下降状态,虽然2015降为0.81,但其流质均值为1.71,处于高质量流质状态。肇庆经历了2009的转折点之后,流质一直持续上升,2015年达到2.37。流质均值达到1.04,处于高质量状态。
图4 2005-2015年广东省各地区入境旅游流流质变化
根据广东省入境旅游流发展趋势,2008年和2012年看作广东省旅游流发展过程中的分界点,运用流量和流质耦合度模型,将广东省入境旅游流流量和流质的发展演变分为三个时期:2005-2008年、2009-2012年、2013-2015年,分别计算这三个阶段内广东省各地区的流量与流质指数平均值,用于表征耦合度模型中此阶段的流量和流质值。以流质为横轴,流量为纵轴,归类到二维矩阵模型中,流量按从大到小分为:较大(>30)、大(8~30)、中等(4~8)、较小(1~4),小(<1),流质按从高到低划分等级:较高(>1.4)、高(1~1.4)、中等(0.7~1)、低(0.4~0.7)、较低(<0.4),利用耦合度模型中流量和流质匹配关系,得到三个阶段广东省各地区流量流质对应情况。计算结果见表2、表3和表4。
2005-2008年间,广东省21个地区中流量与流质耦合度呈正向偏离趋势的有深圳、东莞和惠州:反向偏离趋势的有佛山、中山、肇庆、江门、潮州、汕头、茂名、湛江、韶关、河源、梅州、揭阳、云浮、汕尾、阳江和清远;同步双高型的有广州和珠海。2009-2012年间,流量和流质耦合度呈正向偏离趋势的有深圳、东莞和肇庆;反向偏离趋势的有广州、佛山、中山、潮州、茂名、汕头、韶关、阳江、河源、梅州、云浮、汕尾、湛江和揭阳;同步双高型的有珠海,同步中间型的有惠州和江门,同步双低型的有清远。2013-2015年间,广东省入境旅游流流量和流质发展处于正向偏离的有深圳、珠海和东莞;处于反向偏离的有广州、佛山、肇庆、清远、韶关、中山、潮州、揭阳、汕尾、阳江、茂名、汕头、梅州、湛江和云浮;同步中间型的有惠州和江门,同步双低型的有河源。
表2 2005-2008年旅游流流量和流质二维矩阵模型
表32009 -2012年旅游流流量和流质二维矩阵模型
表4 2013-2015年旅游流流量和流质二维矩阵模型
为了直观的分析流量和流质的匹配度,将广东省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耦合度演化态势分为五种类型:量质双高型,流量和流质都处于较高水平;量质中间型,流量和流质都处于中等水平;量质双低型,流量和流质都处于较低水平;正向偏离型,流量较大,但流质较低;反向偏离型,流量较小,但流质较大。根据3个时间段广东省各地区入境旅游流流质流量耦合度演化特征,对表2、表3和表4的内容做如下归类,见表5:
表5 2005-2015年旅游流流量和流质发展类型演化
从整体上来看,2005-2015年广东省入境旅游流流量和流质耦合度态势演化有所起伏,量质双高型地区数量不断减少,由第一阶段的2个下降到第三阶段的0个,量质中间型地区由第二阶段的2个保持不变,出现量质双低型地区,但清远的位置在第三阶段被河源所取而代之。偏离型地区数量变化较小,由第一阶段的19个到第三阶段的18个,正向偏离型地区一直稳定在3个,反向偏离地区数量较多,反向偏离的地区过多不利于地区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流质流量的发展演化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从各地区发展过程来看,广州和珠海的流量流质耦合性发展态势持续下降,广州由第一阶段的量质双高型转变成第二、三阶段的反向偏离型,流量持续下降,但流质等级有所上升;珠海由第一、二阶段的正向量质双高型转变成第三阶段的正向偏离型,流质流量均有所下降。在量质中间型地区中,惠州和江门分别有第一阶段的正向偏离型和反向偏离型转变为第二、三阶段的量质中间型,流量规模和流质等级均向中等程度转化。在量质双低型地区中,清远的发展态势起伏大,由第一阶段的反向偏离型转变成第二阶段的量质双低型,在第三阶段又转变回反向偏离型,流质波动变化大。河源由第一、二阶段的反向偏离型转变为第三阶段的量质双低型,流量和流质处于较低的层面。在偏离型地区中,深圳和东莞三个阶段均属于正向偏离型,一定规模的流量未能带来相应的旅游收益。肇庆发展起伏较大,由第一阶段的反向偏离型转变为第二节点的正向偏离型,在第三阶段由回到反向偏离型。佛山、中山、潮州、汕头、茂名、韶关、湛江、梅州、揭阳、云浮、汕尾、阳江等地区在三阶段均属于反向偏离型,其中佛山、中山、汕头、潮州、茂名、韶关属于流量规模偏小,但是流质等级高,采取措施提高这些地区的旅游流规模,有利于流量流质耦合度发展结构合理优化;湛江、梅州、揭阳、云浮、汕尾、阳江属于流量规模小,流质等级中等或者低,这些地区需要重视入境旅游流流量流质的发展,加强入境旅游市场拓展,统筹兼顾,优化流量流质耦合度结构,促进区域整体旅游发展。
2005-2015年广东省入境旅游流流量和流质发展演化态势呈反向趋势,流量呈增长趋势,流质虽处于高质量状态,但其发展趋势整体上表现出下降趋势。
广东省21个州市流量演化特征可划分为衰落型、成长型、波动型和稳定型。广州和中山属于入境旅游流流量衰落型城市,梅州、惠州、江门和潮州属于流量成长型城市,深圳、珠海、东莞和肇庆属于流量波动型城市,汕头、佛山、韶关、河源、汕尾、阳江、湛江、茂名、清远、揭阳和云浮属于入境旅游流流量稳定型城市。在流质方面,2005-2015年,茂名地区旅游产业链成熟,旅游产品附加值高,入境旅游流流质整体水平大部分时间处于省内前列,但其发展波动较大,流质均值达到1.71。广州和佛山流质较高且稳定,领先于其他地区,均值分别达到1.43和1.57,属于高质量旅游流,其余18个地区的流质平均水平均在0.6~1.3范围内浮动,其中河源、惠州、汕尾、东莞、潮州、揭阳和云浮属低质量流质外,其余地区均达到中等流质状态。依据流质指数方差将广东省各地区流质成长过程划分为三种不同演化类型:平缓波动型(0.06~0.19)、一般波动型(0.2~0.35)和起伏波动型(0.36~0.99)。流质属平缓波动型的地区有广州、深圳、珠海、惠州、汕尾、潮州、云浮,一般波动型的地区有佛山、河源、梅州、东莞、中山、江门、阳江、揭阳,起伏波动型的地区有汕头、韶关、湛江、茂名、肇庆、清远。
广东省入境旅游流流量和流质耦合度态势演化有所起伏,量质双高型地区数量不断减少,出现量质双低型,偏离型地区变化较小,反向偏离型地区占据大多数。
入境旅游流流量和流质的耦合性发展演化是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流量和流质之间并无绝对的因果关系,仅仅从单一的视角去分析旅游流是不全面,也是不客观的。以流量和流质和纵横轴,构建流量-流质二微矩阵模型,可以更系统,更准确地入境旅游流流量和流质的发展演变特征。二维耦合度模型仅能从时空演变趋势上分析流量和流质,对入境旅游流的驱动因素,流量流质的演变机理涉及较少,有待今后更深层次的研究。
[1]Christine L.The major determinants of Korean outbound travel to Australia[J].Mathematics and Computersin Simulation,2004(64):477-485.
[2]Miyuki M.Japanese tourists in transition courttries of Central Europe:present behavior and future trends[J].Tourism Management,1998,19(5):433-443.
[3]Dwyer L.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Development of a model with application to Australia and the republic ofKorea[M].Canberra:Department of Industry Science and Resources,2001.
[4]苏建军,孙根年,王丽芳.1982年以来中国旅游业对第三产业的关联带动性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8):1047-1055.
[5]高楠,马耀峰,李天顺.1993-2010年中国入境旅游与进口贸易耦合关系时空分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2,32(11):143-148,161.
[6]张广海,朱微微.我国滨海地区入境旅游流空间结构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28(11):1050-1053.
[7]王金莹,吴晋峰,唐澜.亚洲入境旅游流地理分布及网络结构特征分析[J].资源科学,2013,35(8):1701-1709.
[8]王永明,马耀峰,王美霞.北京入境旅游流空间扩散特征及路径[J].经济地理,2011,31(6):1019-1024.
[9]魏颖,马耀峰,李创新.口岸城市入境旅游流空间扩散路径实证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旅游科学,2010,24(5):32-38.
[10]王金莹,吴晋峰,唐澜.基于SNA的中国入境欧洲旅游流网络性质和结构特征研究[J].人文地理,2013(6):147-153.
[11]刘法建,张捷,陈冬冬.中国入境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及动因研究[J].地理学报,2010,65(8):1013-1024.
[12]李创新,马耀峰,张颖.入境旅游流集聚扩散空间场效应时空动态分析——基于丝路东段典型区的实证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9(2):81-88.
[13]孙根年,张毓,薛佳.资源-区位-贸易三大因素对日本游客入境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影响[J].地理研究,2011,30(6):1032-1043.
[14]李振亭,马耀峰,李创新.近20年来中国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的变化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1):94-99.
[15]李振亭,张晓芳.中国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的空间错位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29(7):758-761.
[16]王强,马耀峰.中小区域入境旅游量质交互成长研究——以山西11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3,33(12):182-188.
[17]黎霞,雷丽.西部地区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的时空差异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2):107-144.
[18]高维全,李悦铮.辽宁入境旅游流时空分布特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10):19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