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燕霞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商学院,福建 福州350008)
近几年受经济转型的影响,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愈演愈烈。为了缓解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李克强总理多次在重要会议上强调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引擎”。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的不断发展和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不再是单纯的解决大学生的实际就业问题,而是转而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手段。因此,单纯照搬以往、已有高校创业教育的经验已经无法满足我国不同地域,不同办学层次和学科类型高校的实际需求,各高校为顺应时代需要,必须因地制宜,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人才需求及自身的办学优势,摸索出不同路径的创业教育发展模式[1]。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构建高校-企业-政府及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的创业教育过程,运用融合创业教育模式为残障人士提供创造发挥其才智的就业机会,以达到提升创业教育质量的目的。
1887年,米尔斯夫人创办了我国第一所聋校,使听障学生残而不废,融于社会,做一名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是聋教育最现实的目标,他们的就业情况是重要的检验标准[2]。我国虽然在残障生就业方面出台了诸多政策,但是,由于特教学校的教育与学生的现实需求存在脱钩,加之听障学生的家庭参与度较低,听障生个人素质不高等原因,听障学生在就业方面仍遭遇着就业歧视。求职难,保工作难,就业质量低,就业范围狭窄,经济收入低等问题普遍存在。影响听障生就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调查中发现较为共性的原因是听障生的沟通障碍以及健听人对听障人士的态度,绝大部分听障生害怕与健听人相处,自卑心理明显,这影响着聋健两个群体间的沟通和信任,也影响着听障生的就业自信心和就业质量。
2011年发布的《世界残疾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对残疾人士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报告同时指出,在学校教育方面,要提供额外的支持,消除环境障碍,帮助残疾人融入社会生活,踏入职场,为他们提供职业指导,帮助他们顺利就业进而实现自身社会价值。在职业教育中,让听障生在校期间融入健听生的世界学习生活,对听障生的生理心理障碍都会起到重要的康复效果。实证研究发现残健融合教育对听障生主观幸福感的提升有显著帮助。
融合教育的实践已逐渐成为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它又称“全纳教育”,是指特殊学生进入普通班和普通学生在相同的环境中共同学习[3]。融合教育指在将特教系统与普通教育进行融合,构建一套即独立又统一的系统,使不同类型的学生融入同一环境中。融合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平等、个别差异、多元化。它的出现旨在提升残疾学生知识技能,帮助他们自立于社会,同时,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促使其自信快乐的生活。融合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满足所有学生(包括障碍学生和健全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使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融合教育不能只是“特殊学生向普通学生”单向融入,而应该提倡“普通学生向特殊学生”“特殊学生向普通学生”的双向融合,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包容与接纳特殊学生,构建起“平等、尊重、无差异”的校园文化环境。
通过对近几年听障毕业生创新创业调查情况来看,听障毕业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较为淡薄,从听障大学生自身来说,主要表现在:目标定位不清晰、规划能力弱、沟通表达能力差、团队协作意识不强等。创业教育应该属于每一个学生,这其中也包括听障群体。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当回归到从个体生命成长的角度出发,把维系和促进每个学生创新意识的觉醒、创业精神的培养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最根本任务[4]。福建省目前有残疾人221万,其中听力残疾61.3万,居六类残疾之首。但在我国,针对残障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很少,因而,本项目在对残障学生的多元融合创业教育方面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本项目将生涯适应力理论引入高校残健融合创业教育模式,对听障生群体进行问卷调查、走访、座谈、文献等,旨在通过政府、高校、企业的合力搭建平台,构建残健融合的创业教育模式,培养听障生的生涯适应力及就业竞争力,使他们能够融入主流社会环境,实现顺利就业。
图1 生涯适应力六维度
“生涯适应力”(career adaptability)概念的最先提出者是Savickas。他指出,生涯适应力是个体对自身各种生涯角色的整合能力,是在工作过程中对可预期生涯问题的准备与投入,以及面对生涯变幻或生涯情境中不可预测的生涯任务的调适的应变能力。国内学者赵小云将生涯适应力定义为个体与生涯角色变化保持平衡的能力。本研究将采用赵小云在Savickas的四纬度模型基础上添加的生涯人际和生涯调适作为理论模型(见图1)[5]。
生涯适应力能否预测创业意向,两者之间有何内在关联,相互间的影响机制是怎样的,这些都是本研究希望探讨的问题。实证研究发现生涯适应力在创业意愿和创意激情上均有显著正向影响[6]。生涯适应力在创业教育的每个环节也有着积极正向的相关。而我们的研究群体听障生在生涯人际和生涯自信上要弱于健听学生。实际上,听障学生并不缺乏社会支持系统,问题在于部分学生并不清楚社会存在哪些支持系统,或者即使有所了解,也不懂得如何运用社会支持,这无疑会影响到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融合教育能够帮助他们运用社会支持系统服务于学习和生活。因此,根据生涯适应力的理论,融合教育下的创业教育要有效地运用生涯自信,生涯关注,生涯好奇,生涯人际,生涯控制,生涯调适等六纬度,结合创业理论大师杰弗里的创业三要素,其具体步骤如下图2:
图2 生涯适应力在创业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生对待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态度是由外至内的,是由感性认知到理性认同再到心理接受的过程。不同个体在生涯适应力层面会存在差异性,因此从整个生涯适应力的流程来看,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接受过程包括五个阶段:第一阶段针对生涯自信不足的接受主体分析核心需求,激发其自我觉知;第二阶段针对生涯关注和生涯好奇动力不足的接受主体进行信息传播,引导他们对商业机会进行识别、整理和消化;第三阶段针对生涯人际不主动的接受主体进行团队建设和资源整合能力的培训;第四阶段接受主体将从上一阶段里获得的信息融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第五阶段接受主体根据实践获得的反馈信息对自身的知识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真正内化为个体心理资源的一部分。
根据文献梳理,较为典型的创业教育模式在美国高校,包括“聚焦模式”“磁石模式”及“辐射模式”,美国的创业教育已从单一的为商学院的学生提供系统化的商业课程到整合全校甚至校际资源使全体学生可以互选创业课程,共享课程资源。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注重通过整合不同利益群体的资源,调动各种力量,包括企业、政府及非政府组织、个人以及其他利益群体,通过彼此间的沟通与协作、互动与反馈等方式建立有效链接,建构基于相互间价值链的关联,共同促进高校创业教育的组织创新与变革[7]。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目前主要有如下几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以创业课程为主导,将创业知识与理念融入高校现有的教学系统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构建创业知识体系。第二种模式是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为依托,提供场地和资金等支持,以各种实践性的创意创业活动进行创业理论探索和研究,指导创业项目的前期孵化,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第三种模式是以政府为导向,政府出台相应的文件在资金、场地、政策等方面对大学生创业项目加以扶持,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项目活动的开展[8]。大学生创新创业是一项操作性极强的教育活动,然而,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仍以传统的课程教育为主,实践性的教育活动相对不足。同时,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项高度综合化的工程,仅仅依靠高校自身的力量很难完成。针对这些情况,我国高校在创业教育上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跳出“大学”的范围重新审视创业教育,搭建“高校-政府-企业”互动生态模式,调动各方力量,合理分工、良性互动,形成相互合作,相互影响,社会全面参与的高度开放的创业教育模式[9]。
图3 残健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系统
基于生涯适应力理论和国内外创新创业模式的分析,本研究提出了残健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体系(如图3)以及实施路径建议。整体看来,创建残健融合创业教育体系,需要协调高校、政府、企业等实施主体的各方力量。其中,高校应该为融合创新教育提供理论指导,从政策制度资源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扶持,引导系统里的每一个个体自由的成长成生命应该有的状态和张力;政府应该利用公信力,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鼓励大学生都能积极踊跃的参加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并及时对接企业资源为融合教育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企业依托自身经验优势,可以为学生提供最市场化的信息和指导,使学生获得接地气、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理论和实战经验,帮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社会竞争中,同时可以帮助高校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1)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体责任在高校,高校要促进创业教育事业的发展,须在师资团队建设、课程体系构建、创业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等方面着力,在传授学生创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10]。高校应突出特色,在融合教育上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例如,针对生涯关注和生涯好奇不足(我有未来么?我的未来要做什么?)的学生群体可以生涯导向练习为主,为他们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宣传,引导学生学会信息收集。针对生涯人际和生涯调适不足(我的资源在哪里?我该如何适应环境?)的学生群体可以配备专门的指导人员,培养学生获取人力资源的技巧和方法,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给予一定的创业训练。针对生涯自信和生涯控制不足的(我能做到么?谁拥有我的未来?)的学生群体可以开展一些创新创业竞赛,让健听生和听障生充分融合,建立自尊提升自我效能感,并对于在竞赛中涌现出来的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和项目,整合校际间的创空间平台为大学生提供见习机会,并提供指导老师帮助其推动项目的落地。
在教育师资上,高校应配备专业老师、创业导师和手语老师团队对残健融合创新教育提供人力支持;在教学内容上,高校应突出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高校可以用实证研究法对听障生和健听生的生涯适应力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划分小组按照项目进行实践教学;在场地设施上,可以通过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产业园”“大学生创意中心”等形式满足创业社团活动、创业模拟、创业培训以及创业商业活动的需要,在校园内及周边营造商业运作环境;在教学效果评价上,以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提升为出发点。同时,高校还可以利用自身的校友资源及在地区的影响力推广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促进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孵化,使其能够经受市场的考验,为其他创业学生和创业项目树立典型,达到创业教育的效果。
(2)政府。高校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与支持。政府可以在以下方面为大学生提供政策帮助,包括:设立管理机构,提供资金支持,给予税收优惠,调动企业力量,建立商业网络等。就目前而言,政府部门在残疾人创业和企业接收残疾人就业时有减免税收的政策,但是在企业制度和投资制度上,还没有形成一整套支持融合教育创业的完善政策和法规。针对融合教育的大学生,政府主要以积极配合的角色参与其创新创业教育之中。政府可以通过电视传媒发布融合教育宣传活动等形式:一方面积极引导听障生和健听生一起积极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另一方面倡导企业为融合创新教育提供见习参观平台,在此过程中完善学生实习规范机制。对于成熟的项目,政府可以调动残联和各基金会为该类大学生提供充分的对接机会,为其提供物质和精神支持。
(3)企业。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同时也离不开企业丰富的校友资源。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特点,高校可以和各地商会及校企合作单位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例如:企业可以通过和高校联合研发融合教育双创课程,将企业的实际经营场景用沙盘模拟、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更好的让学生尤其是听障生理解和接受复杂的创业过程;通过配备企业导师为具备创新创业方案的团队进行更为专业的指导,通过商业路演和双创大赛等方式反复梳理演练商业计划书;设立创新创业基金从物质上鼓励学生参加到创新创业活动中,指导有落地可行性的项目入住高校创业孵化园,将科研成果和创业成果顺利转化。
[1]黄兆信.多元理论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策略研究[J].教育研究,2016,37(11):58-64.
[2]李淑英.特殊教育与就业掣肘——兼论听障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5(23):139-142.
[3]涂晓琴,戴东.融合教育模式下听障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的现状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4(8):40-46.
[4]Kauffman J M.Commentary Today’s Special Education and its Messages for Tomorrow[J].Th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1999,32(4):244-254.
[5]马永斌,柏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36(6):99-103.
[6]梁祺,王影.生涯适应力、创业激情和创业意愿关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6,37(1):162-170.
[7]Mitchell.Toward a Theory of 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 and Salience:Defining the Principle of Who and What Really Counts[J].Academy of ManagementReview,1997(4).
[8]董世洪.社会参与:构建开放性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0(2):64-65.
[9]黄兆信,王志强.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34(12):59-67.
[10]木志荣.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7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