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探索——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为例

2018-01-29 05:03:21谢人强叶福兰
关键词: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型

谢人强,叶福兰



应用型本科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探索——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为例

谢人强,叶福兰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信息系,福建 福州 350202)

普通本科高校的应用型定位,有助于解决高校自身的竞争力,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应用型本科专业应致力于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该文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为例,阐述该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应用型特征及专业建设措施,包括组建专业集群进行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重构与完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内容建设与课程教学方式改革、第二课堂建设等,这些措施能够为其它院校相关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应用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国家出台的一项政策。2014年,李克强总理对高校转型作了相关指示,教育部、财政部等部委联合发布了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相关具体指导意见。基于此,国内众多高校,开始审视重新调整自身的定位,纷纷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向“应用型”院校靠拢[1]。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自建校以来一直将自身定位为应用型院校,该校的信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遵从学校的办学思路,开展了一系列建设措施,致力于培养服务福建区域经济发展,实践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基本内涵

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首先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设置相应的专业,专业办学目标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其次,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办学方式要注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企业要参与到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建设、师资培养等各项建设中;再次,要注重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这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2-3]。

二、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信管专业办学定位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致力于培养适应福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掌握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实施和管理等方面的方法与技术,具有一定的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实践和研究能力, 具有良好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擅长企业信息化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该校、该专业设置了电子商务系统应用与管理、ERP系统的应用与实施、企业信息化系统的管理与维护3个专业方向,并重点发展电子商务系统应用与管理的专业方向。这一方向的设置主要是基于福建省电子商务发展状况良好的考虑。2016年,福建省全年电商交易额达10 196亿元,同比增长43.3%;共有7个城市入选2016年度中国网络零售百强地市榜单;有国家级的电子商务示范基地5个、商务部电子商务示范企业(2015—2016年度)7家、有淘宝村107个(至2016年8月底)、淘宝镇13个(至2016年8月底);以上各项排名均位于全国前列。另外,互联网普及率达69.7%,在全排名第4位[4]。因福建电子商务良好的发展态势,造成了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旺盛,存在着“电子商务系统应用与管理人才”的较大缺口。因此,该方向的设置是基于“服务福建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有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三、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信管专业建设措施

(一)以专业集群的方式进行建设

为适应福建省及福州市的“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两岸经济合作示范区”、“自贸区”、“国家级新区”的“四区叠加”的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紧密对接贸易流通、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信息咨询与管理等现代商贸服务产业,该校将物流管理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组建为现代商贸服务专业群。专业群建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由行业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构成。专业群在建设过程中,以“统一规划”、“同步发展”为基本思路,各专业间共享教学资源,共享师资力量,同时专业群整体与产业对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以专业集群的方式建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了学生在掌握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又能够熟悉电商运作,了解营销与物流知识、具备相关岗位的运营能力,增强了就业竞争力。

(二)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 采取“校企深度合作、协同创新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该专业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与企业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资源、邀请企业参与实施培养环节,以及参与评价培养质量等,具体举措如下:

首先,在专业群内成立组织机构,建立校企运行机制。由部分有代表性的企业与学校共同组成“产学合作委员会”,该委员会作为校企合作的领导机构,指导校企建设工作小组工作任务的开展。

其次,校企的深度协作办学。一是由合作企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组业师库。业师与专业教师每年至少召开1次的专业建设研讨会,专业每年至少组织1次的企业调查,通过这些方式,了解企业需求,了解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要求。二是在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及时引入企业案例,建立适合教学需要的企业案例库。《ERP原理与实践》、《电子商务概论》等课程案例30%以上来自合作企业。同时,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修订完善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三是业师参与专业课程的教学,例如《计算机网络技术》、《UI设计》等实践操作性强的课程由业师独自或参与授课,并以企业对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作为课程的主要考核方式。每年引进企业实际项目2—3项,学生参与项目各相关环节的运作,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四是在毕业环节,业师参与指导学生实习与毕业论文,计划30%以上的毕业论文由企业导师指导或企业导师与校内教师共同指导,并共同制定企业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具体计划和要求。通过以上方式实现校企的深度合作,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5-6]。

2. 采取“课证融合、训赛相通”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资格认证及技能比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课证融合和训赛相通的培养方式,有助于该项工作的开展。组织学生考取信息处理工程师、软件设计师、网页设计师等职业证书,同时将这些资格证书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纳入《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课程教学内容中,并逐步实施部分课程以证代考的考核方式,计划做到70%以上学生在毕业前能够至少获得一本职业资格证书。

组织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度高的各类竞赛,例如“挑战杯”大赛、“互联网+”大赛、“三创赛”、计算机安全大赛等,努力做到参加各类技能竞赛的学生人数占专业总人数的比例达20%以上,各竞赛安排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并在该专业班级内,组织指导教师及获奖学生的经验分享,通过这些方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三)进行课程体系重构与完善

课程体系的重构与完善,主要是使该专业的培养方案更具有应用性与实践性,能够更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7],对课程体系的重构与完善具体表现在:

1. 构建专业群基础平台课程,将《电子商务概论》、《物流学》、《市场营销学》、《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开设为基础的平台课程,让学生对现代商贸服务业有个整体基础的认识。

2. 设置了《网页设计与制作》、《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核心课程,并加大实践课时的设置,以上核心课程大多设置有课内实践学时以及集中性实践学时,整个专业四学年课程实践学分为40学分(每学分16课时),体现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性的特点。该专业部分实践环节安排如表1所示。

3. 要求学生必修或选修素质拓展课程,共计13学分。部分素质拓展课程安排如表2所示。这些课程充分利用了学生第二课堂的时间,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表1 部分实践环节安排

表2 部分素质拓展课程

(四)强化“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年度考核政策倾斜、教学工作量减免、培训学习等方式,鼓励教师参与教师序列外的技术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加大“双能”师资的培养。一方面有计划地把青年教师派到企业锻炼,每年不少于1个月。另一方面,聘请企业界专家担任课程任课教师、参与指导实践教学环节等,通过双方的岗位互换、共同在一个课程组中的交流合作,加快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实训能力。同时,通过申报开展横向课题研究、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等,提高教师专业教学能力[9]。另外,改进教师的评价体系,根据省、市、学校的相关文件精神,将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的工作量将作为教师晋升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的必备条件,同时将教师参与或组织各类型技能竞赛,科技制作与创新比赛、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参与企业横向课题等内容纳入系部的年终考核,鼓励教师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

(五)加强课程内容建设与课程教学方式改革

首先,对课程内容的重构建设,在合作企业的参与下,对该专业的部分课程进行重构与整合建设,例如,结合电子商务的交易流程,在学校现代商贸服务业综合实验室的支持下,设置了《现代商贸服务业综合实训》实践环节,该课程内容包括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技术部分、市场营销的营销管理部分、以及物流管理仓储配送部分等,将这些知识通过电子商务交易流程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另外,对《网络广告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等课程也进行一定程度的整合和重构。

其次,加强重点课程建设,对信管专业的主干课程内容的建设思路是,采取“立项建设、经费支持、评估审核”方法,强调与企业开展合作,引入企业真实案例,使课程内容更具有实用性。课程建设的部分评价指标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课程建设重视与社会、与企业的结合,同时也强调教师自身行业企业经验,充分体现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企业与学校共同培养人才的特点。

再次,加强应用型教材建设,目前已编写和出版了《电子商务概论》、《C语言程序设计》、《现代商贸服务业综合实训》等教材,教材内容组织以工作任务作为引导,并有合作企业参与,体现了应用型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特色。

同时,也注重改革课程教学方式,重视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灵活运用多种适当的教学方法,启发式、合作式、项目式教学法等,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改善学习效果[8]。

表3 主干课程建设评价指标

(六)加强第二课堂建设

在学校教学部门指导下,该专业设置有第二课堂学分,共计13学分。第二课堂的内容主要包括学习型俱乐部活动、学术交流研究类活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社会实践与社会工作等,这些课程均安排有相关的专业教师进行辅导学习,第二课堂的建设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整体素质。

该专业还积极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具体措施包括:开展横向课题研究,为企业提供实际的解决方案;申报“联村送科技、联企助发展”项目,加大对农村地区及企业的服务力度,提升服务能力;以及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和技术服务等[10]。

四、结束语

作为普通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的本科院校,将自身定位为应用型,有利于其与研究型院校进行错位竞争,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各专业重点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福州外语外贸信管专业,虽开办年限不长,但始终致力于为服务福建区域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该专业也因此获批福建省服务产业特色专业,该专业在办学过程中采取多项建设措施,尤其重视校企深度合作,已与十余家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了完善的企业教官库。在办学过程中,企业参与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培养过程的实施、培养质量的评价,同时作为师资培养基地,接收教师的挂职锻炼。

[1] 肖行.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二次转型”探析[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1): 48-52.

[2] 张大良. 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聚焦四大重点[J].中国高等教育, 2016(8): 1.

[3] 韩保清. 全力推进新建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J]. 中国高等教育, 2016(18): 26-28.

[4] CNNIC. 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北京: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2017.

[5] 张新香. 能力结构模型驱动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10余所高校的调研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 2014(4): 6-11.

[6] 王知强, 陈本士, 梁妍. 基于信息化建设的信息管理专业应用型培养模式研究[J]. 图书馆学研究, 2010(5): 16-19.

[7] 郭秋萍, 赵静, 单欢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特色专业建设实证研究[J]. 情报科学, 2015(9): 105-110.

[8] 张志琪, 邓胜利. 基于UCD理论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 图书情报知识, 2016(5): 13-21.

[9] 闫娜. 大数据视角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研究[J]. 图书馆学研究, 2013(11): 9-12.

[10] 刘彦军. 新建本科院校社会服务转型的发展路径[J]. 中国高教研究, 2017(2): 54-59.

(责任编校:李延军)

2017-04-08

福建省高等学校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资助[闽教人(2015)103号];福建省高等学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项目资助[闽教高(2016)24号];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资助[闽教科(2015)54号]

谢人强(1982-),男,福建顺昌人,副教授。

10.15916/j.issn1674-327x.2017.06.041

G642

A

1674-327X (2017)06-0136-04

猜你喜欢
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型
企业信息系统安全防护
哈尔滨轴承(2022年1期)2022-05-23 13:13:18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 00:59:06
造价信息管理在海外投标中的应用探讨
评《现代物流信息管理与技术》(书评)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基于区块链的通航维护信息系统研究
电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5:54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40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在高速公路信息管理中如何做好QC小组活动
基于SG-I6000的信息系统运检自动化诊断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