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健,朱长才*
(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湖北 武汉 430081)
医学界将因人体鼻中隔偏离中线所引起的鼻内畸型现象称为鼻中隔偏曲[1]。从综合的角度来看,其多以持续性或间歇性鼻塞、流鼻血、头晕头痛、流脓鼻涕[2]等为主要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就手术联合常规治疗鼻中隔偏曲性鼻出血的疗效进行深入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在自愿原则原则下选取2012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鼻中隔偏曲性鼻出血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排除标准:①意识不清醒或精神病患者;②身体各项器官和机能不全者;③患有血液系统疾病、鼻中隔肿瘤性疾病以及鼻中隔偏曲合并鼻窦炎等疾病者。纳入标准:①经检查确诊为鼻中隔偏曲性鼻出血者;②经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并签订相关协议书自愿参与本次研究者),并以数字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一般组(100例)与鉴别组(50例)。其中,一般组男女性比例67:33;年龄为19~70岁,平均年龄为(35.69±10.47)岁;左侧鼻出血75例,右侧鼻出血20例,双侧鼻出血5例。鉴别组男女性比例33:17;年龄为20~70岁,平均年龄为(35.65±10.48)岁;左侧鼻出血34例,右侧鼻出血11例,双侧鼻出血5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数据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采用常规措施对一般组患者进行治疗:对患者行常规检查后采用PVF膨胀海绵对其进行填塞,并配合局部电凝止血[3]。而后在此基础上联合鼻中隔矫正术对鉴别组患者进行治疗:取患者仰卧头低位,完成麻醉措施后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作粘膜切口,依次分离相关组织后切除偏曲的鼻中隔软骨与筛骨垂直板及犁骨[4];止血消毒后复位鼻中隔软骨膜并缝合切口。
痊愈:患者经治疗后3个月内未出现鼻出血现象且鼻腔黏膜光滑无粘连;好转:患者经治疗后鼻出血次数及出血量明显减少且鼻腔黏膜轻度糜烂,临床症状逐渐改善;失效:患者经治疗后出血次数和出血量明显增加且病情恶化。
将所有研究数据录入至SPSS 20.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科学性的深入分析,以(±s)表示计量资料,通过t进行检验,并利用卡方值x2对比计数资料,若最终结果显示P<0.05,则说明两者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一般组与鉴别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0.00%和98.00%,后者高于前者,且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性质(P<0.05)。详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鼻中隔偏曲性鼻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 [n(%)]
经不同治疗后,两组鼻中隔偏曲性鼻出血患者在治疗相关指标中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鉴别组优于一般组,P<0.05)。详见表2。
表2 对比一般组与鉴别组患者的治疗相关指标(±s)
表2 对比一般组与鉴别组患者的治疗相关指标(±s)
注:较之一般组,*P<0.05,两者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
组别 n 出血次数(次) 鼻腔出血量(mL) 医疗费用(元)一般组 100 6.23±1.49 65.29±10.47 3425.59±243.33鉴别组 50 3.25±1.16* 35.53±12.17* 2671.45±333.49*
鼻中隔偏曲性鼻出血以迅速明确患者出血点并采取快速有效的止血措施为治疗原则。纵观实际,血传统鼻腔填塞是临床用以治疗该疾病患者的常规性措施,尽管该项措施能够起到一定的止血作用,但在治疗过程中易对患者鼻腔粘膜等组织造成程度不一的损害,为其埋下反复性出血的风险。而鼻中隔矫正术可通过对患者鼻腔内侧壁的筛前神经功能产生相应的破坏作用,并形成疤痕以阻断神经反射,进一步有效抑制血管扩张,减少出血次数,从而达到良好的止血效果。此外,还有部分临床专家表示,鼻中隔矫正术所需医疗耗费相对较低,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经济压力。综合本文研究可知,实施区别性治疗方案后,鉴别组患者在临床疗效及治疗相关指标中均优于一般组患者,且两者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便进一步充分证明了手术联合常规治疗对于鼻中隔偏曲性鼻出血患者的重大应用价值。
[1] 顾 苗,严勇兵,尤易文,等.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的个性化手术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J].2016(3):242-243.
[2] 陈德尚,韩跃峰,李 慧,等.两种方法治疗儿童鼻出血比较[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10):1559-1560.
[3] 吴蔚.鼻内镜治疗难治性鼻出血121例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4,4(09):178-179,185.
[4] 蔡 丽,何 丽,杨莉萍.鼻内镜下治疗鼻出血的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14,36(13):202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