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捍中
(江苏省宜兴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 无锡 214221)
室性心律失常起源于心室的心律紊乱,是临床上常见的急症,有较高的病死率。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以及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最终常导致猝死。积极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或)治疗手段是临床医务人员首先要面临和解决的关键问题。利多卡因能够缓解室性心律失常,主要是由于作用于钠离子通道[1],抑制心肌自律性,具有较迅速的治疗效果,临床应用比较广泛。最近相关文献报道[2]:利多卡因的替代治疗药物—胺碘酮,现已成为临床上抗心律失常的广泛应用药物,该药物具有较为明显的广谱性和独特的电生理特征。本文应用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并与利多卡因的治疗效果相比较,观察两者在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不同优势。
选取我院就诊的80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所有患者心电图显示室性心律失常的特征性表现,按照其相关诊断标准已经确诊。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为40例。对照组患者:男22例,女18例;年龄53~75岁,平均年龄(60.5±1.5)岁;治疗前心率(135±6)次/min;原发病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6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4例。观察组患者:男21例,女19例;年龄52~77岁,平均年龄(61.5±0.5)岁;治疗前心率(135±5)次/min;原发病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7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组成、平均年龄、治疗前心率以及基础的原发病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静脉注射利多卡因,按照每次50~100 mg的剂量进行常规治疗,推注速度小于等于4 mg/min,总注射量小于等于150 mg,治疗一周。
1.2.2 观察组患者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应用胺碘酮治疗,首次用药将150 mg胺碘酮加入到10%葡萄糖注射液20 mL中,混合均匀后静脉滴注,滴注时间30 min以内;若滴注结束后无明显效果,过20 min再以每分钟1.5 mg的速度推注50 mg胺碘酮,1次/d,治疗一周。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别从治疗的有效率、不良反应(低血压、心动过缓)的发生率和治疗前后的心率变化趋势情况进行临床效果评定。治疗过程中,应当每天定时检测心率1次,一周后取其平均值作为治疗后的心率水平。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为三种情况:显效(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各临床症状、体征指数出现明显改善,室性转变为窦性,心电图正常,心率60~100次/min)、有效(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各临床症状、体征指数出现明显好转,心律失常的发生频率明显降低,心率下降且降幅大于20%,心电图有明显改善)和无效(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各临床症状、体征指数无明显变化,或日益严重,心率高于100次/min,心率降幅小于20%)。治疗的有效率以显效和有效患者所占病例数的百分比表示。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低血压和心动过缓患者所占病例数的百分比表示。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显效21例,有效1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患者显效17例,有效1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7.5%。可见: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治疗后发现,观察组患者中1例发生心动过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5%;而对照组患者中有3例出现低血压,1例发生心动过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0.0%。可见: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情况比较(n,%)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的心率平均值为(135±5)次/min,对照组患者为(135±6)次/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心率平均值分别为(80±5)次/min、(91±4)次/min。可见: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心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比较(±s,次/min)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比较(±s,次/min)
组别 n 治疗前心率 治疗后心率观察组 40 135±5 80±5对照组 40 135±6 91±4 P->0.05 <0.05
最近研究表明[3-5]:老年人容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80岁以上的老年人,其群体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居然高达62%,并且发生复杂的室性心律失常可达到50%。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以及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为老年人最常见的室性心律失常,可单独发生,也可序贯发生。及时发现的同时进行有效的药物治疗和处理,是防止病情继续发展和引起心源性猝死的关键[6]。
临床上发现室性心律失常,往往先采取药物治疗为主,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中,胺碘酮不仅高效、安全,而且很少出现不良反应[7],能够有效地控制心律失常,降低病死率,为现阶段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胺碘酮具有独特的电生理特性,一方面,它可以抑制心肌纤维快通道内的钠离子内流,并且抑制钾离子,延长心肌细胞复极化时间;另一方面,减缓钙离子的内流,降低房室间传导速度,并且不同程度的阻断相关作用受体,从而使房室结自律性降低、心室不应期延长。由于胺碘酮的口服吸收比较慢,所以本研究中,采取静脉注射给药的方式,直接使药物快速分布到作用部位,迅速起效并快速达到高峰,发挥最大药物疗效;另外研究还发现[8]:胺碘酮进行人体后,组织内的运转速率相对较慢,不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安全性更高。
虽然,胺碘酮应用广泛,但在使用过程中也要严格遵守药物说明书,对于肾功能不全者以及合并碘过敏、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患者要谨慎用药。
因此,应用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同时,注意加强心电表现的监测和分析,无论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还是心率的改善方面,都仍然是安全而高效的治疗方法。
[1] 刘志宁,尤 莉,赵庆霞,等.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老年室性心律失常213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1):4771-4772.
[2] 谢芸芝,陶 蓉,蒋东坡,等.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13,42(15):1722-1723,1726.
[3] 李春朝.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老年室性心律失常[J].中国医药指南,2014,14(20):108-109.
[4] 张天花.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急诊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1(20):4613-4614.
[5] 温丽民.老年室性心律失常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12(2):129-130.
[6] 温 宇.应用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效果[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7,(2):58-60.
[7] 艾文婷,姜保周,梁 磊,等.胺碘酮治疗老年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20):3058-3060.
[8] 邹礼军,王奇胜,夏 辉,等.胺碘酮在急诊心律失常的应用与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7,15(3):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