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荣
根据研究显示[1-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75%以上在发展阶段会有心律失常症状,患者发病一小时内死亡率超过了50%,因此临床中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护理是对患者生命给予保障的有效措施。它是确切的慎重的将理论和实践进行结合的护理方式,循证护理在临床中有着重要意义。此次就我院的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开展分析研究,有以下报道。
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对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开展了分析研究,分成了对照组和实验组,均有30例,有35例男性和25例女性,年龄47~84岁,平均(60.9±8.2)岁。两组患者的一般性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对照组使用基础护理。实验组使用循证护理,具体方法如下:视患者情况进行心理护理干预,一般患者在发病后的7~14天是急性阶段,1天内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超过了70%,因此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电图监测,了解患者的各种症状,及时的采取针对性处理[4]。对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控制,预防并发症。积极和患者沟通,消除负面情绪,让患者配合治疗和护理,按时给药[5-6],急性期患者需要卧床,护理人员为患者进行四肢活动,测定心功能,如果患者有胸闷气短的症状,应该停止活动。
1级为能够自由运动,日常活动可以正常进行,不会造成呼吸困难以及心悸或者胸闷等情况发生;2级为体力活动受到轻微限制,引起呼吸困难及心绞痛情况发生;3级为体力活动受到严重限制;4级为不能进行任何体力活动;5级为病症十分严重。满意度的评价标准:十分满意,患者健康基本上恢复;满意,患者的症状得以好转;不满意,患者的症状未得以改善,或是出现加重的临床现象。
实验组平均卧床(2.95±0.75)d、平均住院(11.08±1.04)d,对照组为(3.55±0.60)d、(13.02±2.10)d,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15、4.5343,P<0.05);实验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是16.7%,满意度是93.3%,对照组是60.0%,73.3%(χ2=4.320 0,P<0.05)。
冠状动脉供血异常时,会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心肌坏死,引发心律失常[8-1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律失常并发症出现几率达到了75%[12]。循证护理是根据患者出现的问题,结合临床经验和数据来进行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在此次研究中,实验组平均卧床、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1 5、4.534 3,P<0.05);实验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是16.7%,满意度是93.3%,对照组是60.0%,73.3%(χ2=4.320 0,P<0.05)。该结果说明,循证护理对于新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比较突出,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比较明显,对心功能分级有较大的改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高,卧床时间比较短,住院时间短,也能够间接的节约患者的治疗费用。临床中护理很难对患者的复发进行控制,所以临床中我们加强了和患者的沟通交流,对检验的结果,患者的病史进行了分析,寻找患者住院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风险,积极的预防。循证护理的核心就是实证,将实证作为临床治疗和护理的依据,根据护理过程来获得实际经验。循证护理对于临床护理经验的依赖性比较大,而将经验和实际相结合,在投入到临床实践中,这样可以形成良性的循环,让临床护理更加的有效。
总而言之,临床中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我们推介使用循证护理,可以对患者的症状起到较大的改善效果,患者的住院安全性有所提升,临床满意度比较高,护患纠纷发生率比较低,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