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琼
(重庆康华众联心血管病医院,重庆 400025)
目前,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重,心血管疾病呈现着数量剧增及年轻化的局面。对于患者来说,出院后就代表着护理工作转移为非专业的环境[1]。
延续性护理概念的提出是为了适应患者出院规划及家庭的后续方案。提高提升患者及其照顾者的护理能力,实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降低患者再住院率的目的[2]。
我国的延续性护理研究开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延续性护理的研究者认为,延续性护理是设计一系列的护理活动,以保障患者在不同场所及机构间专业过程中接受的健康服务连续性及协调性。减少患者的再住院率[3]。
经研究发现,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出院后极易出现对疾病的担忧、生活习惯改变及疾病知识匮乏的问题。这就要求心血管患者需要合理的延续性护理。绝大多数心血管患者表现出对于出院后的医护人员护理的需求。对于患者的延续性护理工作,药物的有效指导是患者迫切需求的一方面。在延续性护理的实施过程中,通过电话的随访患者极易接受[4]。
伴随着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及各部门的支撑,我国的心血管疾病延续性护理工作已经有了显著的发展。与此同时,还需进一步的完善发展,以更好的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服务[5]。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延续性护理后患者的效果,需要科学的方法进行有效的评估。首先,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出院后,通过电话、互联网或登门的方式进行有效的随访,对出院的患者进行有计划的联系,了解心脑血管患者的康复状况。将登门访问的时长划分为8 h内及72 h内,电话随访定为每周1次,这样就可对患者进行有效的评估,有利于后续延续性护理工作的开展。
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随访时间就次数依据其病情针对性的制定,通过多交叉综合的方式多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康复情况评估,当发现病情反复时立即住院治疗,当患者病情逐渐稳定后可适当科学的减少药量。
在我国的心血管疾病延续性护理主要是以健康行为的依从性及生活质量为指标。相对来说,测量的指标结果单一[6]。缺乏心血管疾病延续性护理的过程质量评估及针对性的患者出院前及出院后入院率等。因此,我国应该进一步强化对于心血管疾病延续性护理的效果评估指标,建立全面多方位的效果评估模式。
我国的心血管延续性护理大多以医院为基础的延续性护理,通过医院护士的负责实施。最新的医改方案中提出,我国应大力改进公立医院管理,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服务体系。进一步转变社区的卫生服务模式,这样就可有效的实现心血管疾病的延续性管理及康复服务[7]。创设医院社区一体化的延续性护理可以使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协同服务。
对于心血管疾病延续性护理不能仅仅依赖一个学科单独完成,需要营养师、医护人员及社区医院等多个学科工作者共同努力。通过多学科人员的交流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延续性护理模式极其关键。多学科的管理方式依赖综合性的社区及医疗管理。通过不同学科专家合作制定延续性护理计划,达到延续性护理的目的。
我国的延续性护理大多数以经验为基础的,缺少相关的理论支持。当前,心血管疾病的延续性护理工作已经在美国等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实施。形成了一套科学有效的延续性护理理论及模式。医院体制的不同决定了我国需要创设符合我国国情及医疗卫生体制的心血管疾病延续性护理模式。达到患者由医院到家庭的安全有效过渡,降低心血管疾病患者出院后再入院的几率。
本文首先对延续性护理的内涵进行简要的分析,并对我国心血管疾病延续性护理的需求现状进行了剖析。获知了延续性护理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重要意义。有效合理的延续性护理可以减少患者的再发病率及再入院时间,保障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身心健康。最后,对完善我国心血管疾病延续性护理的提出了合理化意见。
[1] 王 萍.基于医院的心血管疾病延续护理模式的构建及效果评价[D].山东大学,2017.
[2] 徐勤勤,单伟超,闫宏伟,等.心肌梗死患者延续性护理的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15,44(19):2691-2693.
[3] 陶宝明,梁 静,曹癸兰.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延续护理发展现状[J].护理学杂志,2016,31(05):17-20.
[4] 王雪晶.肺结核伴心血管疾病患者应用延续护理服务的意义探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20):130.
[5] 梁 慧,梁 丽.连续性护理在心血管疾病康复期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07):100-101.
[6] 陈 茜,葛美红,尤文军,等.温馨提示卡在出院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延续护理模式中应用效果的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22):8-10.
[7] 周 静.心血管疾病患者康复期连续性护理认知状况的调查[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15):3107-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