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的历程及现代化发展研究

2018-01-29 21:06康志伟吴宗保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职业发展教育

康志伟,吴宗保

1.2.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天津 300110

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历经了萌芽期(非学校化职业教育)、发展期(系统化的专业技术教育)以及确立期(学校化职业教育)三个时期。从职业教育的发展沿革可以看出,职业教育是社会分工和技术进步的产物,是经济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经济发展、文化、政策及人们的行为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先进的职业教育会对上述四方面因素起到促进作用,而落后的职业教育会对社会的经济发展起到阻碍作用。

(一)职业教育的萌芽期——非学校化职业教育

1.发展沿革

该阶段,职业教育主要体现为以古代学徒制教育为代表的原始社会生存技能教育,父子相传式、师徒相传式教育方式,可以视作现代职业教育的雏形。后来在官府(如明清时期苏州织造局)中开展的工匠培训,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该阶段的职业教育不仅涉及农业教育,也包括商业教育,多通过“师徒制”方式进行技能传授。其中,工匠技术教育最富特色,堪称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灵魂。

2.历史经验

(1)古代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丰富、教育理念先进、教学方法极具创新性,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天、算、农、医”四个方面,上至天文地理,下至人民生活所需的基本生活用品的制造;其师徒相传、言传身教的教学理念及严格的考核办法,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经济全面而深层次的发展。

(2)我国是伦理型社会,其社会文化传统属于伦理政治型,强调以伦理为中心,以政治为本位,讲伦理、重面子,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儒家强调的“君子”型人才观和“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深入人心,主张只有接受系统的基础教育并在科举考试中胜出,才能光耀门楣、地位提升、实现自我价值。我国古代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多数是为生计而奔波的劳动人民,在他们心目中,职业教育的地位明显低于基础性教育。

儒家思想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但由于重文轻技,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当时职业教育的发展。《论语》中有一些鄙视农业技术和技艺的表述,认为技艺是雕虫小技。但是,我国古代也有很多技艺高超的知名工匠、手艺人,如欧阳修笔下具有“无他、唯手熟尔”的“卖油翁”、庄周文中解牛的庖丁等等。不过,这些人虽然技艺高超,但社会地位较低。重文轻技观念,至今根深蒂固于百姓心中。

(二)职业教育的发展期——近代职业教育

1.发展沿革

该阶段,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仁人志士提出应“睁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1866年,福建马尾船政学堂成立,这是我国近代兴办的第一所实业学堂,培养了国内首批具有造船和航海知识技能的人才,堪称我国近代职业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学堂除开设算数、几何、外语类公共必修课外,还开设了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开创了职业教育进行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分类教学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先河,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有助于学生在学科知识及专业技能方面实现均衡发展。船政学堂确立了厂校一体的办学体制,老师既教授理论知识又指导学生实践操作,具有“双师型”的特点;学生既在课堂上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又是接受劳动并参与技能培训的学徒,近似于“双元制”学生培养模式。这种将课堂教育与生产实践零距离对接的模式,为当今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1913年,《实业教育令》规定“实业教育以教授农、工、商必需知识与技能为宗旨”,将实业学堂改称为实业学校和专门学校;1917年,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将实业学校转变为职业学校,完成了从“兴办实业学堂”到“确立实业教育制度”再到“确立职业教育制度”三个过程的进化。

2.历史经验

我国近代职业教育虽然受到 “实业救国”先进理念的影响,但是发展缓慢,而且没有建立起促进当时国家经济发展的教育制度,主要原因包括:第一,当时尚未形成促进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经济原动力;第二,当时的传统教育势力顽固,对实业或职业教育持鄙视甚至抵制态度。

(三)职业教育的确立期——现代职业教育

1.发展沿革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对职业教育事业进行了接管和改造,建立了中等专业教育制度和技工教育制度。1952年,中央政府在《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的指示》中明确指出:国家经济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培养大量的技术人才。1953年,政务院对全国文化教育事业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建厂同时建校。同年,“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长春汽车制造学校”成立,便是对这一要求的积极响应。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工作方针。在此期间,全国开展了重大的职业教育探索和实践,如1979年成立了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专门培养职教师资。

2.历史经验

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针对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具有指导性的方向、目标、任务和途径,这在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史上是史无前例的。该阶段建立了适应新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为解放初期的经济建设输送了大量技术人才。此外,1958年确立了半工半读教育制度,将实操与教学紧密结合,改变了全日制教育结构单一的状态,不仅推动了农村和城市全方位创办职业中学,而且也为后来创立新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体系奠定了实践基础。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

“现代化”一词产生于18世纪。很多人将现代化理解为西方社会的先进状态。实际上,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它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是职业教育的持续性发展过程。

(一)新中国职业教育取得的历史经验

解放后,我国的职业教育确实对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大力推动作用。究其原因,大致包括以下三点。

1.建国后,国家各方面百废待兴,尤其是经济亟待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较高要求;

2.针对传统旧思想的不良影响,国家大力提倡“劳动最光荣”,为职业教育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3.国家制定了各类政策,旨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例如:中等专业学校可以免收受教育者的学费、食宿费等,学生毕业后可获得“干部”身份,吸引了大批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积极参加职业教育,进而为国家建国之初的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促进了当时国家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现阶段的职业教育现代化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党的十八大也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工作,把职业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大力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对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需求。当前,我国中高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和就业率较以往都有了显著提高。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达1.23万所,在校生达2682万人。此外,针对面向农村转移劳动力、在职职工、失业人员等各类人员的职业教育培训工作,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政府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深刻认识有效地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从而较大程度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当前阶段大力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其首要任务是从文化传统本身出发,加强对文化传统的探究,将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和阻碍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文化因素挖掘出来,进而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使其适应国家经济、科技、文化不断发展的新局面。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努力建成一批高水平的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加快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全国人大常委会及其专门委员会多次开展《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和执法调研。从法律层面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让职业教育现代化成为人们的主动选择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存在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不足、体制机制不畅等突出问题,职业教育仍是教育领域的一块“短板”。第一,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还不到位。一些地方和部门没有把职业教育摆在应有地位,一些用人单位以学历为门槛,歧视职业学校毕业生,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有待提高。在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一些地方和学校偏离了就业导向,存在重视学生升学、学校升格的倾向。第二,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一些学校的地域布局、专业结构、层次类型不够合理,办学特色不鲜明,人才培养质量亟待提高。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双师型”教师总量不足,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尚不健全。第三,行业企业参与的内生动力不足。政府、行业、企业等不同主体参与办学的责权利尚未明确界定,具体政策的吸引力、可操作性不够。在实践中,相当多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依靠“人情维系”,而不是“制度保障”,企业积极性不高。第四,部分地区职业教育投入保障不足。近年来,各级政府特别是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大幅增加,但因历史欠账较多,相当数量的职业学校,特别是西部、农村和民族地区的办学条件未达到国家办学基本标准。第五,统筹管理不够。当前职业教育仍存在管理分散、职责交叉、资源分散、重复建设、学校无序竞争等问题,政府统筹力度有待进一步增强。

之所以产生这些问题,关键在于职业教育的被认可程度和被接受程度不高。因此,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任重道远。使职业教育成为人们主动的选择,最大限度适应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可通过以下四个途径。

(一)政府层面

1.加大资金投入。虽然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状况。如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低于普通高等教育,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世界银行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表明,职业教育的生均成本应是普通教育的2.53倍,但是根据我国财政对高职教育的资金投入统计数据,2014年我国财政投入的生均预算标准为6280.05元,纵比2013年的生均投入5410.85元,增长率仅为16%。横比我国的普通高等教育,2014年我国财政对普通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为生均10144.33元,是高职教育生均投入的1.62倍。换言之,国家财政对于高职教育的资金投入不仅低于普通高等教育,而且资金投入较往年提高的幅度也不大,进而制约了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师资队伍等软件及硬件建设。其次,高职院校学生所交学杂费的比重(32.05%)明显高于本科院校 (23.52%),有违教育公平原则,也会降低职业教育对低收入家庭子女的吸引力。

因此,大力加强我国职业教育的资金保障力度,构建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势在必行。应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的比例,确保对整个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此外,还应建立可持续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2.建立并完善招生、考试制度,建立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应建立职业教育独立招生制度,实现普教和职教的平等招生。当前,国家在招生政策上虽然把职业教育等同于高等教育,但是在实际招生过程中,职业教育招生的批次晚于普通高校。由于职业院校招生批次靠后,学生往往不是出于个人兴趣或职业发展规划而选择职业教育,而是因为受分数限制,无法进入本科院校。如此,学生难免产生退而求其次、低人一等的感觉;对学校而言,在选拔优秀人才方面也受到很大限制。我国现在已经基本形成了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但是这三个层面的职业教育并不在同一教育体系,影响了职业教育的连贯性、培养方向的一致性及一体化的发展。例如:高职的某些课程还不如中职课程的难度大;专科学历的高职学生如欲继续深造,只能进入普教的本科,也就脱离了职业教育体系。因此,为了适应并尊重职业教育的规律,亟需建立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系统的一体化的职业教育体系,便于职业教育人才横向及纵向的全面发展。

在事业单位或公务员招录过程中,往往存在“学历门槛”现象,不仅造成了学历浪费,也加深了对职业教育的歧视程度。因此,应建立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破除学历本位思想造成的机会不平等,使更多的青年学子志愿成长为职业技能人才,为经济及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此外,国家应为技术技能人才进入中高等收入阶层以及提升政治待遇提供平等的发展空间,增强职业院校学生的从业安全感、自豪感和成就感。

(二)社会层面

首先,积极倡导劳动最光荣、科技引领幸福生活的理念,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正面宣传力度,形成重视技术学习、关心技术进步、尊重技术劳动的良好氛围。其次,完善职业技能人才的终身教育体系,提高职业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能力,增强其职业安全感。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接受继续学习的条件不健全,继续深造的机会很少。因此,应该建立包括高等职业院校及社区学院在内的立体化、交叉式职业教育机构,保障各类人员能够接受到职业技能的再教育和提高教育。

(三)学校层面

1.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应该彼此融合。基础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基础,而职业教育也可以通往更高的基础教育。因此,不要把职业教育仅仅当作培养有一定技能的人员。正如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两位学者William Peterson和Eric Hanushek所说:“发展教育是为了促进20年后经济的发展,是为了让学生为20年后的工作做好准备”,职业教育不仅为现在,更应为未来培养技术人才,不仅要使学生适应今天的岗位、工作,还要让他们适应未来技术发展的趋势,如此方能满足国家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需求。因此,职业院校的职责是助力学生在充满变数的未来获得成功,也就是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能够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技能,应对不断变化的岗位,而并不是为专门和特定的工作岗位培养特定的技术工人。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从低端走向精品职业教育、优质职业教育。此外,职业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相结合的一种理论和实践兼顾的特色教育,既要求受教育者具备相当的理论知识,能够应对岗位技能需求,也要求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和持续提升个人职业能力的需求。然而目前,政府对高校进行扩招,加之社会对高学历者在就业上的倾斜,使得很多学生都选择读高中,进而进入本科院校深造,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中专生源质量下降,进而也影响到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再者,很多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本身也想当然地认为自己今后只能是一个“蓝领”,因此没有必要学习更多的基础理论知识。学校在课程设置上的偏颇加之学生的自暴自弃和本就薄弱的文化知识基础,使得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没有使学生获得应有的理论知识储备,不能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理论和知识基础。例如:大多数学生在英语和数学方面的薄弱基础,势必会使这些未来的劳动者因为跨文化交流能力或逻辑思维能力不足,而影响职业生涯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工作者们应将职业教育定位在 “学会学习”,而不是学会某一种单纯的技巧。世界在变化,职业教育要培养的应该是能够不断适应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具备永久的生活和生产能力,进而对自己的职业有安全感和认同感的人才。

2.加强职业人才人文素养的培养。人文素养是指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是人的内在品质,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德行”、价值观和人生哲学。

中国已进入到一个经济、科技全方面蓬勃、迅速发展的时期,与之不协调的是人们的精神世界较之以前更加空虚。加强职业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职业技能培训层面,而忽略诸如学生的政治素养、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及健全人格的培养等。

具备良好人文素养的学生在进入职场后,往往更积极、阳光,更富韧性,面对困难、勇于挑战,善于与他人沟通合作,并成长为职场强者。充实而顽强的精神力量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对专业独特的职业态度。人文素质、端正的职业态度和不断提升的专业技能,是学生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在专业领域不懈创新的源泉。专业精神、职业态度、人文素养三者的统一,构成了当今所推崇的工匠精神。

(四)企业层面

1.作为职业教育最大受益者的企业,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师资培养和校企实践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应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实践基地。

2.企业应为技术工人提供安全、舒适和干净的工作环境以及令人满意的待遇和受人尊重的地位,为技术技能人才的特长发挥提供全方面的保障和支持。

四、结语

我国的职业教育应该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使其适应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服务。

距离2020年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的目标只有不到3年的时间,要以只争朝夕、攻坚克难的精神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职业教育,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史中取得的经验教训为基础,从“顶层设计”到“政策末端”以及具体制度实施的“中间环节”三个方面,激发职业教育的活力,增强职业教育内在动力,提升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最终促进我国的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蔺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金耀基.从传统到现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周凤华.教育政策执行中影响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情况调研报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2009(8).

[4]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5]张家祥等.职业技术教育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职业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职业写作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我爱的职业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