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教学”研究是江苏省宜兴外国语学校一直坚持研究的课题,其开展教学的立足点在于学生的“参与学习”上,形式为“课前参与”“课中参与”与“课后参与”,关键点在学生的“课前参与”上。引导学生课前参与、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习习惯、自学方法,导学提纲的编制与使用就成了有力抓手。基于此,学校教科室把它作为一个子课题来进行专题研究,几年来,我们做了以下探索。
“导学提纲”是一个校本概念,是一个新名词,没有具体的方案与操作思路。为厘清概念,同时为编制与使用作铺垫,主持人姚建光校长结合参与式教学的理念以及“参与式”教学课堂基本样式来讲解“导学提纲”的含义、编制的原则及如何有效使用等要求;同时又邀请一些专家来校作相应的专题讲座。这样,教师渐渐明确了其基本含义:“导学提纲”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进行编写,这是编写依据。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是教师给学生搭建的自主学习的平台,这是编写的着眼点和侧重点。
虽然教师聆听专家的指导后,对其概念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但如何编制、其雏形如何,心里仍然没底。为了使教师能根据“概念”来尝试编制导学提纲,教科室先后引进了“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洋思中学的“教学案”等形式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样稿,先后分发于各学科教研组进行学习讨论,并由教研组长综合教师的意见进行模仿编制。各学科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有了自己学科的初步雏形——“练习式的导学提纲”,现在看来,就是一份练习而已,但是在尝试之初可以说是一项“研究成果”了。
随着研究的深入,教师在使用中明显感觉它不是在导学,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为完善“导学提纲”,使之更好地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我们在尝试使用中不断地学习他校的经验和改良自己的“方案”。为了更好地直接接触他校的具体操作,我们先后组织一批备课组长赴做法成熟的学校进行实地考察,通过查看资料、听课学习、交流讨论,使他们对“导学提纲”有了更新的思考。每次外出返校后,由组长进行经验分析与汇总。在此基础上结合校情做进一步的修改,形成了“阅读+练习式的导学提纲”,即先引导学生自学,然后用一些“问题”来检验自学的效果,虽有一定的“导学”成分,但并不理想。
“导学提纲”的编制与使用不能只停留在口头的交流上、不能停留在“拿来主义”上,我们必须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独特的形式,并能以此支撑起“参与式”教学的课堂样式。为此,我们不断开展以“导学提纲”为引领的“参与式”课堂教学现场会,研究课堂上导学提纲的运用、具体展开(即环节如何)等。每次现场会后都进行学术性的交流、探讨,总结经验,并发现问题;在立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研讨与改进,使导学提纲与“课堂教学”有效地对接起来,逐步形成了立足“导学提纲”的“参与式课堂样式”。
在几年的尝试与使用中,教师对“导学提纲”都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但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导学提纲”仍摆脱不了练习性样式。“导学提纲”练习化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使学生产生一种依赖或认识上的模糊。我们针对病因对症下药,最终确立了“基于问题”的导学方案,这个方案设计从“量”到“质”上都发生了改变。“课前参与”为阅读文本,了解内容,认真探究,形成初步的知识构建并知晓自我学习时的困惑;“课中参与”为学生困惑的解答策略设计,学习内容重难点解决与突破预设,以学习活动的形式彰显,注重生成。这个样式最终固化了下来,成为“参与式教学下的导学提纲”的基本样式。
确立“导学提纲”的基本样式与课堂有效使用的几种方法后,各学科组在教科室的引领下,仍进行深化研究。我们试图借此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与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为使研究能顺利有序地推进,我们构建了相应的保障与推进制度。
1.校长主管监督制:校长亲身参与研究并主管研究的过程。有了校长的率先垂范,就有了教师全员参与的可能,专题研究能顺利进行就有了有力的保证。同时,分管教科研的副校长与学校具体负责教研的教科室后续跟上,督促各学科组跟进。
2.专题研究指导制:为使校本专题研究能有效开展并不断深化,学校成立专题研究指导小组,由教科室主任、学科主任为主要成员,负责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理论学习与研究指导,这样就使得落实于备课组的研究能够顺利推进。
3.活动经费优先制:只要涉及本专题的研究,学校就保障“一路绿灯”:有教研活动时,优先考虑场地、设施的使用;学校要保障活动所需的一些经费及时到位,比如购买一些理论读物、外出学习等。
4.学科主任负责制:我们把专题研究的落脚点放在各学科的备课组,由备课组长具体负责一个备课组的研究工作,这样重心下移,便于展开。对于一门学科的研究,我们把责任放在学科主任身上,由他们具体操作,统一部署,并相应地拿出学科的研究成果。
1.行政推动制:一门学科由学校一位行政人员蹲点负责,参与该学科的具体研究,并及时督促、推动该学科的专题研究。
2.活动推进制:校本研究落实于行动研究,立足本专题的学科教研活动就有了切入点,比如每学期的“同课异构”“宜外之春教学节”等。
3.问题诊断制:各学科将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汇集,并及时上报教科室,由教科室进行分类及诊断,并设计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4.竞赛助推制:为了促进教师的研究热情和营造浓厚的研究氛围,并及时总结研究成果,学校组织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各学科教师全员参与,及时评选与发奖,以此来推动研究的行进。
本专题研究开展以来,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效果:确立了导学提纲特有的样本;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使原先的立足“怎样教”转变为立足“怎样教学生学”;关注学生、以生为本,教学方式起了根本性的变化;原先在教师带领下的“被动式学习”变为在教师引领指导下的“主动参与式学习”;更重要的是,推动了学校“参与式教学”的研究与进展。
本专题研究使各学科确立了自身的导学提纲的样本,这种样本被固化下来后,就成为推进与实施“参与式教学”的一个有效抓手。教师利用它进行有效备课与课堂教学,使参与式课堂教学环节更为清晰。
本专题研究不仅注重个人的思考,更强调了集体的智慧。建立于备课组基础上的“导学提纲”的专题研究,不仅带动了个人的进步,也带动了全组教师的提高。在备课组研讨中,营造了一种教研的氛围,推动与促进了整体的提升:“自主、探究与合作”的教研方式得到了运用与推进,同时也把我校的“集体备课”从形式到内容都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形成了以“导学提纲”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参与式教学下的“集体备课制”。
由于注重了导学提纲与课堂教学的有效对接,使得“先前学生的自学成果”能在课堂得到“展示”与“求证”;“先前学生的自学困惑”能在课堂得到“帮助”与“解决”,使得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高涨——从情感参与到行为参与,从思维参与到评价参与,这就是参与式教学要达到的效果——主动积极学习,这也是高效课堂的表征之一。
本专题研究促使参与研究的教师更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更注重依据学情来设计导学提纲,“学生观”“主体观”在教师的心目中得到了一定的巩固与强化。它树立“以生为本”的意识,让教师在教学设计乃至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渗透与体现着“为学生服务”的理念。也可以说,本专题的研究促进了教师观念的变化,催发了教师理念的升华。
本专题研究引领教师更多地去关注与分析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侧重“参与式教学”,从“参与”角度来思考与研究教学流程与教学方法设计,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带动与促进了教师的研究意识,使教师的教学始终带着思考。这就确保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始终处在高位运行,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更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本专题研究引领了学生的课前预习。学生依据“导学提纲”开展课前自主学习,这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而且使学生在不断的训练中养成了自主学习的基本方法,对后续学习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其中的质疑环节不仅引领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意识,更重要的是促成了他们的“思维与质疑”的意识、习惯与能力,在一定的程度上推进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本专题研究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可能。学生利用“导学题”先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然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的习惯与能力,从这一点来说,研究促使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也是课程改革的主要亮点。
“导学提纲”编制与有效使用的校本专题研究,虽然已有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我们的研究仍在路上。相信坚持走下去,我们会发现更宽、更广的光明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