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新时代教师教育的体系创新

2018-01-29 18:25许冠亭
江苏教育 2018年38期
关键词:三位一体协同育人

/许冠亭 唐 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在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要大力推进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体系创新。制定这一政策既有直面我国目前教师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针对性,又有充分借鉴发达国家推进教师专业化经验的战略前瞻性。落实好这一政策,不仅为解决我国教师教育的深层次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实现全面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提供了政策保障。

一、“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体系创新具有直面教师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针对性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人民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向往更加迫切。面对新方位、新征程、新使命,在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上,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都存在着与新时代不能完全适应的问题。

政府担负着我国基础教育的主要支出与政策保障,其支持力度决定着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但由于我国不同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状况存在差异,地方政府对基础教育和教师工作的重视与投入力度也有所不同。有些地方在教育事业发展中重硬件轻软件、重外延轻内涵、重教师的职前教育轻职后培训的现象还比较突出;有的地方缺乏教师教育的系统思维和整体规划,政策的制定与配套措施相对缺失或滞后于现实的需求,等等。从整体上看,在我国中小学教师中,教育理念新、专业能力强、具有教育情怀的教师的比例仍然偏低。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通过政府的制度创新,大大提升教师的职业吸引力与专业声望。

高等学校直接担负着为基础教育输送合格师资的重任。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师范院校的办学层次得到提高,逐步实现了从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过渡。同时,我国部分历史悠久、办学水平较高的综合性大学也开始设置教师教育专业,承担起中小学师资培养的任务。目前我国教师教育已初步形成了多元开放、竞争优化的良好格局。但由于对师范院校与教师教育专业的支持不够,以及制度上的某些缺失,使得优质生源报考教师教育专业的比例仍然不高;有些高校忽视师范专业及其教师培养的特殊性,在经费投入、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配备、专业精神的培育等方面未能充分彰显教师教育的特点,满足不了社会对高水平师资的需求。

中小学是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的最为关键时期。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就得拥有大批合格的教师。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有的教师在知识、能力上难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其职业道德与专业情意也需要相应的提高;教师的准入、招聘、交流、退出等机制还不够完善,教育管理的体制机制亟须理顺。仅从中小学为高校本科生、研究生提供教育教学实习、实践机会来看,由于担心影响考试成绩以及学生家长的质疑,只能提供很少的独立自主的实践机会,这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入职教师的教育能力、实践智慧的提升。

针对上述现实问题,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需要适应时代的新要求,分析在教师培养过程中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并通过协同创新共同承担起教师培养的职责。由此才能实现:既可以扩大基础教育资源供给,妥善解决教师编制缺口,加强预警预判,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不充分问题,又可以促进优质资源均衡覆盖,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资源的需求,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不均衡问题,从而有效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加强资源供给与结构优化,有力提升教育整体水平。

二、“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体系创新具有借鉴发达国家推进教师专业化经验的战略前瞻性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新的增长动能不断积聚。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为了能在未来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中制胜,都把希望寄托于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上,其推进教育专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改进中小学师资培养模式具有借鉴价值。

通过历史的考察可以发现,发达国家的教师教育也经历过以高等院校培养为主并辅之以到中小学进行教学实践的阶段,但在实践中发现其弊端在于实习时间太短而难以奠定教师必备的教育专业基础。于是,英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提出并建立“合作式”的教师教育体制,在中小学师资培养中采取高校、地方当局和中小学三方密切合作、联合培养的模式,鼓励中小学积极参与到教师培养的全过程中。美国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蓝带小组”则于2010年11月发表《通过临床实践转变教师教育模式:国家优秀教师培养策略》的报告,强调高等教育机构和中小学实践基地应采取专项资金扶持、完善治理结构、加强队伍建设等措施,以确保未来教师均具备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为了推进“临床实践型”教师的培养,美国通过加强学区、教师教育机构和大中小学之间的联系,形成了强有力的合作伙伴关系。美国临床实践型教师培养模式中的合作伙伴关系要求中小学、高等教育机构和其他教师培养机构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国家、学区领导、大学校长、教育系主任和其他政策制定者要认识到彼此的共同利益,重建教师教育课程,同时利用专业知识建立地方工会、学区和社区组织之间合作伙伴关系的有效发展机制。

教育改革总是在矛盾中发展。一个国家的教师教育体系受本国所处社会物质经济文化条件所制约,是有规律可循的。尽管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教师教育改革依然存在许多争议和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但其开放的教师教育模式、多元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尤其是重视教师实践智慧的培养理念为我国推进教师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与借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并进入新时代,教师教育就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借鉴发达国家教师教育改革的经验,吸收发达国家教师教育的优势和长处,推进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之间的有效合作及其制度安排与组织创新,建立具有战略前瞻性的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体系,着力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为实现新“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三、“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教师教育体系创新需要通过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不断推进

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体系创新,不仅为解决我国教师教育的深层次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实现全面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提供了政策保障。但落实好这一政策,需要通过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不断推进。

地方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把振兴教师教育作为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将计划落到实处。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教师教育工作的统筹管理和指导,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编制部门要密切配合、主动履职尽责,共同为教师教育振兴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和政策环境。国家教师教育咨询专家委员会应为教师教育重大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同时要加大教师教育财政经费投入力度,提升教师教育保障水平。根据教师教育发展以及财力状况,适当提高师范生的生均拨款标准。教师培训经费要列入财政预算,将其作为资金使用的重要方面。要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建立多元化筹资渠道。深入开展督导检查。建立教师教育项目实施情况的跟踪、督导机制。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对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施情况的专项督导检查,确保各项政策举措落到实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先进典型予以表彰奖励,对实施不到位、敷衍塞责的,要追究相关部门负责人的领导责任。

高等学校要将政府对师范院校的各项支持政策切实落实到教师教育领域,继续提高师范教育的层次和水平,积极探索师范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教学综合改革。要加强对学生理论学习、教育实习和社会实践的指导,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与应用,采用课堂参与、小组研讨、案例教学、合作学习、模拟教学等方式。要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聘请优秀中小学教师担任校外导师,全程介入学生培养过程,尤其是辅助教学实践、实习培养工作。

中小学在“三位一体”育人体系中将承担更为重要的职责,要为基础教育师资入职前的实习实践提供更好的条件,也要为教师入职后的培训提高和专业发展提供平台。优秀的中小学可设立更多的研究生工作站,争取政府的资金支持,吸收社会资源,联合高校教师团队共同开展项目研究,实现进站学生和中小学指导教师的能力提升的双赢。

在不断推进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实践探索的同时,还必须正确认识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及时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探索。既要充分吸收借鉴本国优秀的传统教育思想和近现代形成发展的教育理论,也要充分吸收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逐步完善“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构建完备的“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制度体系和运行流程,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需要、引领教育发展的科学理论,将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基础教育教师教育的体系创新不断推向前进。最终形成以国家教师教育基地为引领、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发展机构为纽带、优质中小学为实践基地的开放、协同、联动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

总之,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体系创新,旨在遵循教师专业发展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适应教育现代化对教师队伍的新要求。在重塑教师教育体系中,各方面、各主体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与现实紧迫性,把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根本性民生工程切实抓紧抓好。

猜你喜欢
三位一体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职院校三位一体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