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兰,李 娟,刘 华,姚宏燕*
(1.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陕西 西安 710077;2.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陕西 西安 710077)
冠心病介入治疗全称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主要术式包括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斑块旋磨术等。尽管当前医疗技术、冠心病介入治疗安全性均处于较高的水平,但是在围术期,冠心病患者仍然面临诸多风险,采用有效的措施规避风险是每位护理人员的职责。为探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风险管理的护理对策和应用价值,本院实施了临床护理研究,现作如下汇总。
纳入2017年3月至2018年1月86例接受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38例,年龄介于53-78岁之间,均龄为(58.23±2.45)岁。入组患者经临床明确诊断为冠心病,需接受介入治疗,排除其他重要脏器严重疾病。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43例为一组,系统分析两组各项基线资料,未见明显差异(P>0.05),可实施对照研究。
1.2.1 常规组给予一般护理
告知患者手术日期,嘱其做好相应准备;遵从医嘱为患者用药,并在术前为患者进行备皮、皮试等;术中对主治医生的手术要求做到积极应答和快速反应,确保手术顺利完成;术后,做好并发症预防护理。
1.2.2 干预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
(1)术前。①心理干预:接诊后,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其他资料,并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准确评估患者的身心健康;围绕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全面干预,尽可能消除患者负性心理,增强其治疗信心;嘱家属给予患者精神鼓舞和支持,为患者解决后顾之忧。②健康教育:全面宣教冠心病介入治疗相关知识,讲解手术方案的优越性[1],并结合临床实际介绍主治医生,使患者了解手术过程;告知患者术中配合要点,并指导患者练习呼吸和咳嗽方式;解释术中及术后于床上排尿的必要性,防止患者出现尴尬心理。③全面准备:术前积极纠正患者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等状态,并为患者开通静脉通路;做好备皮准备和皮试,核对信息无误后为患者佩戴腕带,陪护患者入手术室。(2)术中。入室后再次核对信息,询问患者对室内温度、湿度的耐受情况,适当进行调整;测试手术器械和用具的消毒情况,同时医务人员做好手卫生;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并进行详细记录,发挥预见性护理经验,排查风险;安抚患者情绪,给予其人文关怀,避免应激反应过度加大手术风险;积极配合主治医生操作,确保手术用具的摆放方便拿取、传递和放置。(3)术后。手术完成后,妥善将患者转移至推车上,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引发患者不适;及时将介入治疗效果告知患者,使其精神松懈,安心休息[2];待患者回至病房后,快速连接心电图等设备,对其心率、脉搏等体征变化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为患者准备1000ml-2000ml温水,嘱患者饮毕,仔细查看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做好应急准备;可通过增加查房频次或设置护理专员陪护等方式加强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性护理,避免危险事件发生。
统计比对比两组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度。其中,护理满意度等级分为满意(85分及以上)、比较满意(65-85分含65分)和一般(低于65分),主要测评内容有护理态度、业务水平、护理内容等。
护理期间,干预组护理不良事件共2起,占4.65%,常规组护理不良事件共9起,占20.93%,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
干预组满意和比较满意者合计41例,占95.35%,常规组满意和比较满意者合计36例,占83.72%,干预组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
在护理管理工作中,风险管理与内容管理一样,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3]。为避免因护理不良而引发危险事件,全面提高护理质量和水平,需要重视并改进护理风险管理。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首先对冠心病介入治疗过程中存在的护理风险进行分析和总结,发现术前的准备工作、术中的护理配合以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均存在危险因素,通过一一排查并进行有效的护理改进,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护理风险。另外,我们十分注重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定期进行培训,不断规范其护理操纵,并通过实操训练提升其护理操作熟练度。同时,围绕护理风险,护理小组制定了风险防范护理计划,严格按照标准流程实施护理措施,有效规避了风险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干预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常规组。证明了护理风险管理可达到良好的实践效果。
综上所述,在冠心病介入治疗过程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能够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