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知江
(成都市急救指挥中心,四川 成都 610000)
“120”院前急救是患者遭受各种危急重症,从发病现场到进入医院之前,医护人员在急救现场和转运途中进行的紧急救护行为,最大化的给予患者救治和护理,将挽救患者生命、减少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1]。但是在院前急救护理过程中现场救护、途中监护及转运等环节存在的危险因素都会使“120”院前急救的护理风险增加[2]。所以,如何有效保障护理安全,降低护理风险是当前“120”院前急救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笔者结合临床资料,分析“120”院前急救的护理风险,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对策,最大化的控制和避免风险,为提高“120”院前急救护理水平做出努力。
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该院通过“120”急救的110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8例,女性42例;年龄14-68岁,平均年龄(45.10 6.11)岁。
回顾分析临床资料,总结院前急救的护理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2.1 主观因素
①护士风险意识淡薄:护士法律意识、服务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普遍缺乏,对潜在的法律问题认识不足;②院前急救物品准备不充分:一种情况为不按病情配备急救物品或出诊前未将病情询问清楚,导致出诊抢救物品不齐备;另一种情况为急救物品未处于使用状态。③出诊速度慢:由于护士出诊工作经验不足或急救意识不强,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准备好出发,影响救护车在预定时间内到达现场,导致院前急救护理质量受影响。④护士责任心不强;⑤评估病情不准确:护士在抢救过程中对病情危重程度识别能力差,不能准确评估患者病情或对病情的观察没有预见性;⑥护理文件书写不够重视:护士对患者院前抢救时间记录不准确、文书书写不规范、未详细记录病情、患者病情改变记录不全等。
1.2.2 客观因素
①环境因素:由于每个急救现场环境不同,有的道路崎岖不平,有的道路光线昏暗,有的因事发在早晚交通高峰时段车流量大或交通事故现场混乱导致道路拥堵,这些都会延误救护车到达现场的时间。②呼救者自身因素:呼救者因年老、病重、地址不熟悉等各种原因对事发地址无法正确描述,或呼救“120”电话后,呼救者电话占线、停机,医务人员无法与之取得有效联系。
110例患者中发生5例急救护理纠纷,占4.54%;院前急救的护理风险主要包括环境、呼救者自身原因等客观因素以及人为的主观因素。
提高“120”院前急救的护理水平,控制护理风险,应从人为的主观因素入手[4]。我们针对“120”院前急救护理的特点和风险,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对策,以控制和减少风险的发生。
“120”院前急救护理对策:(1)加强护士职业素质的培养、增强法律意识:管理者通过建章立制、优化流程、强化监管等手段不断强化急诊护士的急救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心,避免由此造成的护理纠纷。(2)规范急救物品的管理:当班护士每日定时检查救护车及出诊箱内的急救物品,对消耗的药品及时补齐,有问题的器械及时报修,确保院前急救的药品齐备,器械性能良好,以便院前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避免因抢救器械故障、药品不全等原因造成的护理纠纷。(3)加强护士急救工作能力的培训:医院定期对急诊科护士进行院前急救技术的培训和考核,使其专业知识不断得到更新,要求每一个急诊护士能熟练掌握基础和高级生命支持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5)严格遵守护理操作规程:这是杜绝护理过失,防范护理事故的关键。在对患者实施抢救的现场,护士应动作敏捷、准确,严格执行医嘱,用药做到“三清一复核”(听清、问清、看清、与医生复核),用过的安瓿应暂时保留,以便核对。避免因护理过失导致护理纠纷。(6)规范院前急救护理文件的书写:护士要客观、真实、完整地记录抢救所用的药物、急救中采取的护理措施、病情的发展过程,不出现遗漏和涂改,完整的护理文件记录既给下一步的治疗提供必要的数据和信息,也成为医疗纠纷的第一手资料。(7)院外急救与院内后续治疗的良好衔接:患者入院后出诊护士要对院前采取的急救措施、所用药物、各种管道等做好详细交接,确保医院内接诊护士的后续护理能有的放矢。(8)合理分配人员:护士长根据科室病人情况和护理工作量合理排班,确保出诊护士的精力和体力,将人为护理风险降到最低。
总而言之,“120”院前急救的护理工作存在多方面的风险,作为院前急救护士应提高工作责任心,规范自身护理行为,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制度,准确执行医嘱,积极配合医生急救。同时应练就熟练的急救技术,进一步满足院前急救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