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惠
(江苏省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南通 226001)
静脉输液(Intravenous infusion)是儿科治疗中最常见的给药途径之一,同时也是日常护理中的一项基本操作内容[1]。静脉输液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干扰均可能导致患儿在输液期间出现穿刺不成功、静脉炎及哭闹不安等一系列问题,不仅会加重患儿的痛苦,同时也会增加医护人员的工作量,甚至引起护患纠纷。2015年12月-2017年12月,笔者在我院儿科静脉输液工作中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经研究证实该护理方案可行。现做出以下表述:
选择2015年12月-2017年12月在我院儿科诊疗且接受静脉输液的200例患儿做统计观察,其中男童105例,女童95例,年龄段2~12岁,平均(5.3±1.1)岁。对患儿进行随机非盲实验分组,Ⅰ、Ⅱ组(100例/组)各项基线数据经统计对比(P>0.05),满足研究对照条件。
Ⅰ组按常规护理处理,包括输液前指导、穿刺护理及按时巡视等。Ⅱ组接受针对性护理,具体包括:
1.2.1 输液前情绪安抚
部分患儿由于是初次输液,加上环境陌生、惧怕穿刺疼痛、其他患儿哭闹等影响,极易产生恐惧、紧张等情绪,若未及时加以安抚,极易影响静脉输液工作的顺利开展。故输液前,应和蔼、微笑与患儿交流,通过玩具、卡通片等转移其注意力,使患儿情绪得到尽早的平复。部分已具备基本的语言及思考能力者,医护人员还可通过询问喜好、亲切交流、语言鼓励等方式与患儿培养感情,以增强其配合。
1.2.2 与家属取得配合
小儿的血管较表浅、微细,加上年龄段特殊,给予静脉输液时极易出现不回血、脱针或穿刺不成功等情况[2]。因此,静脉输液前,医护人员应向患儿家属做适当的解释,争取家属配合,共同安抚患儿的情绪,使患儿逐渐平复过激情绪,进而提高治疗顺从性。
1.2.3 饮食指导
静脉输液前,询问家属患儿有无进食,并告知其空腹状态下输液可能引起的各种不适反应,指导家属向患儿提供一些清淡、营养的食物食用,以免增加患儿的胃肠不适,进而影响其输液顺从性。
1.2.4 做好相关核对及检查工作
输液前根据患儿的活动情况、脱针可能性等,合理选择穿刺点;同时注意对输液药剂标签、患儿资料等进行核对,以确保无误。输液过程中严密监测患儿的基础体征,若有异常情况,需即刻停药并告知医师处理。
1.2.5 输液后护理
输液后为患儿拔针,应做到动作轻柔、平稳,指导家属采取无菌棉棒对穿刺点进行按压5~10min,待穿刺点止血后,给予胶布粘贴,以免遭受细菌感染[3];告知家属保持患儿穿刺部位的干燥及清洁,避免潮湿而增加感染的发生风险等。
观察统计两组患儿首次穿刺的成功率。同时以相关文献标准为参照,判定两组的输液顺从性:①积极配合。患儿全程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各项操作;②基本配合。患儿能够配合医护人员完成各项操作,但有轻微哭闹表现;③不配合。患儿哭闹、挣扎,穿刺及输液工作无法顺利进行[4]。
将实验数据输入统计源软件(版本:SPSS17.0)处理,由x2(或t)执行对计数(或计量)数据的检验,由率[或(±s)]的形式描述,若P<0.05,说明有统计学意义。
Ⅱ组患儿中有92例成功穿刺,穿刺成功率为92.0%,Ⅰ组对应数据分别为81例和81.0%。可见Ⅱ组相对Ⅰ组在穿刺成功率上明显提高,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比两组的输液顺从性,Ⅰ组患儿中,积极配合者30例,基本配合者48例,不配合者22例,总顺从率为78.0%(78/100),Ⅱ组患儿中积极配合、基本配合及不配合者分别有41例、52例和7例,总顺从率为93.0%(93/100)。可见Ⅱ组相对Ⅰ组在输液总顺从率上明显提高,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静脉输液能够经静脉将药液直接输注至身体各个部位,不仅给药方便、操作简单,同时还具有药效发挥快、作用明显等特点[5]。婴幼儿由于吞咽结构及功能尚未发育完全,无法吞咽大片剂或大颗粒类药品,因此目前临床多选择静脉输液途径给药[6-7]。但静脉穿刺需刺破患儿表层皮肤与静脉血管,可能因患儿惧怕疼痛、挣扎等情况而导致穿刺失败的问题。
针对性护理在现代护理学领域已得到较好的应用及推广,其能够围绕特定疾病或问题,制定一系列措施展开护理处理,与传统护理相比,针对性护理更能够满足疾病与患者的身心需求。本研究中,笔者围绕静脉输液的整个阶段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进行干预,结果显示,Ⅱ组患儿按此方案干预后,其穿刺成功率明显得到提高,达到92.0%,从两组的输液顺从性调查情况来看,Ⅱ组总顺从率达93.0%,而Ⅰ组仅为78.0%,与相关研究观点也符合[8]。这充分说明了在小儿静脉输液过程中推行针对性护理是可行的,能够使患儿更为积极、主动配合临床的输液工作。
综上所述,将针对性护理理念引入儿科静脉输液中,能够有效确保穿刺成功,并提高患儿的输液顺从性,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