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晶晶,甫 丽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救创伤中心门诊,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发生率较高的一类急症,病情变化迅速、病死率高是这一疾病的重要特点,及时、准确的抢救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重要方法,但是由于这一疾病病情危重,所以对护理也有更高的要求[1]。本研究具体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47例患者抢救中实施急诊全程优化护理的效果。
本次研究起止时间为2017年1月-2018年1月,共选取我院9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参与研究。其中47例为观察组,包括27例男以及20例女,年龄平均(49.28±5.36)岁,发病至入院间隔时间(2.30±0.18)h;另外47例为对照组,包括25例男以及22例女,年龄平均(49.59±5.14)岁,发病至入院间隔时间(2.34±0.21)h。2组各项基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对照组仅按照常规抢救护理方法开展护理,协助患者保持正确体位,做好生命体征监测,配合医生做好各项抢救措施。观察组则在抢救中实施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具体实施如下:(1)接诊流程优化:患者准许先接受救治再补办入院手续,开通绿色通道,确保患者在最短时间内接受治疗。分诊护理人员要在最短时间内将确诊的患者送入抢救室,针对没有确诊的患者,在保证绝对卧床休息基础上开通左下肢静脉通路,抽血后完成各项常规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对应处理。(2)优化抢救流程:将急诊责任制应用到抢救过程中,提升护理人员的责任感,防止出现护理失误情况。急诊护士要在最短时间内做好初步评估,完成鉴别诊断,给予早期心电图检查,做好心电监护,对病情变化进行评估,使临床抢救有科学信息支持。(3)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系统:在抢救实施期间医护人员要将患者病情状况录入医院信息化系统中,实现患者信息的医院内共享,使其他相应医护人员能够做好医护配合或者进一步医疗准备,提升抢救工作效率以及质量,最大程度缩短体检报告时间、用药时间。(4)转运交接优化:病情确定后迅速完成治疗方案确定,介入治疗患者马上安排到介入室,做好与下一步医疗护理人员的交接工作,详细介绍患者的病史、体征、病情状况。
比较两组急救所需时间,包括分诊评估时间、心电图检查时间、静脉通路开通时间、抢救总用时;另外比较两组住院期间急性心肌梗死复发率。
观察组住院期间急性心肌梗死复发1(2.13%)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14.89%)例(P<0.05),观察组急救各项情况花费时间:分诊评估(0.51±0.31)min、心电图检查(4.30±1.26)min、静脉通路开通(3.81±1.20)min、抢救总用时(40.16±5.30)min,对照组相应为(2.63±0.82)min、(7.89±1.56)min、(7.55±2.13)min、(65.87±7.49)min,观察组的急救各项情况花费时间明显短于相应对照组(P<0.05)。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初期存在比较高的病死率,所以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降低患者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手段[2]。针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任务繁重、流程较多,为了保证抢救效果,必须做好抢救护理工作。通过将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应用到急性心肌梗死抢救过程中,能够保证准确、规范的完成每一项抢救操作,保证抢救工作进行的条理性,最大程度缩短各项抢救措施进行所需的时间[3]。通过优化转运交接流程,保证在交接时交接好患者病情相关各类信息,同时做好双人核对工作,能够防止交接漏洞出现,同时可以提升护士的责任感,并且有助于转运效率以及安全性得到提升。从本研究结果可以得知,观察组通过在抢救中实施急诊全程优化护理,抢救中分诊评估时间、心电图检查时间、静脉通路开通时间、抢救总用时均短于对照组,另外观察组院内急性心肌梗死复发率为2.13%,明显短于对照组院内急性心肌梗死复发率14.89%,P<0.05。急性心肌梗死的一大特点为发病突然、病情进展迅速,一旦发病控制难度较大。通过在这类患者的抢救中应用急诊全程优化护理,能够把握住最佳抢救时机,在最短时间内做出合理、科学的病情诊断,并迅速开展抢救工作,医护人员保持良好的配合、合作,使得抢救效率能够得到明显提升。
综上所述,通过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中实施急诊全程优化护理,能够明显提升抢救效果,缩短抢救用时,同时能够减低急性心肌梗死的复发,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