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学科协同育人路径刍议

2018-01-29 09:06胡其林孙志军
铜陵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外语校企基地

胡其林 孙志军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关于校企协同育人,我国出台了很多制度性文件,给出了很多明确的指导性的意见。然而分析我国校企合作的现状,无论在课程建设、师资建设还是基地共建等层面,企业的参与是及其有限的。严格意义上讲企业并未有效参与“共同构建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为此,国务院办公厅最近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文件要求“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为此,校企合作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实践的方向,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由之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科技在同声传译领域的发展,外语专业毕业生从事翻译工作的越来越少,面向企业从事国际商务和国际贸易的越来越多,据统计,外语专业毕业生70%以上面向涉外企业。因此,外语学科应用型专业建设离不开校企协同育人之路。只有通过与本地区相关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才能构建人才培养目标特色,校企合作师资特色、产教融合课程特色以及实习实训基地共建特色等。校企深度合作是外语学科应用型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必要路径,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发展,拓宽多元化专业建设与发展渠道的重要举措。

一、校企协同育人与人才培养目标的“技能化”转向

外语学科(包括英语、翻译、商务英语等)专业顶层设计,即培养方案制定离不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围绕培养目标和服务面向来制定。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以就业为导向。由于绝大多数毕业生面向涉外企业从事国际经济与国际商务实践活动,因而培养学生国际经济和国际商务方向实践知识和能力应当是外语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外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实践严重脱节,技能培养相对不足。外语专业毕业生因过多精力花在语言学习上,知识面相对狭窄,除日常交流的外语语言技能外,对国际经济与国际商务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巧缺乏必要的了解,与社会对国际化人才的要求相距甚远。为此,外语专业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必须从市场需求出发,围绕市场所需人才的标准和要求,来构建“英语+”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外语学科应通过与地方外资、外贸企业合作,成立由行业企业专家为成员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以共同构建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开发实践课程。为做到与市场接轨,外语专业培养方案需不断调整和修正。学科各专业团队应加强人才培养能力研究,科学构建能力、素质、知识三位一体,突出技能培养的课程体系。

二、校企协同育人与培养过程的“合作化”转向

外语学科专业培养过程离不开校企合作。外语学科各专业培养的是“英语+”复合型人才,由于多数毕业生面向涉外企业,主要从事国际商务相关工作,如外贸跟单、外贸谈判、外贸销售、外贸函电等等,这些课程的特点是实践性要求比较高。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普及,电子商务英语平台的业务操作员不仅需要擅长外文网站信息的沟通和处理等基础工作,而且必须熟悉市场,如进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的分布特点、产品类型,以及在市场不同地区中的价格优势等。外贸业务员们还必须独具慧眼,辨别真伪,预防诈骗。所有这些实践技能只能经过长期的实战演练才能逐步积累。仅了解书本理论知识难以掌握市场的真谛,更谈不上踏准市场的节拍。当今的外语学科高校教师绝大多数毕业于语言专业,从书本到书本,从课堂到课堂,具备书本理论知识,但从未实战演练过,因此今天的外语学科专业培养过程必须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改革模式。为防止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外语学科应当努力实践课程模式改革——“融合作教育于课程教学”[1]。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高校教师负责完成专业课程的理论课时的教学。外语学科各专业应当坚持柔性引进企业技术骨干和专家担任专业课程的实践课时的教学,同时指导专业课程结构的改革和教学内容的更新,以遵循课程教学规律,“保证课程的连贯性和系统性”[2]。同时保证专业教学能够跟上时代的潮流和市场的需求。行业企业专家们不仅富有实战经验教训,更重要的是他们拥有大量的真实案例和素材,为实践课程的开发和教材内容的更新提供了取之不绝的资源储备。他们带来的教学内容的真实生动性,无论对于提升学生的兴趣还是对于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都是无与伦比的。

三、校企协同育人与师资队伍的“双师化”转向

高校外语学科师资尤其是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外语学科专业教师大多是语言类专业毕业,对于国际经济和国际商务类专业课程知识基本靠书本习得。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缺乏实战演练,教学内容缺乏真实案例支持。近年来很多高校新设了商务英语专业,培养了一些商务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加盟师资队伍。但多数理论教学经验较多,在实践中的经验和技能积累较少,极少教师真正熟悉企业一线操作,难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项目教学和案例分析是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学生必须学会从瞬息万变的信息中采集有效信息,去伪存真,知己知彼,优化选择,才能做到项目方案的优良设计。而高校外语教师大多从学校到学校,从事与商务英语有关的项目开发、实践和合作的经历缺乏,更谈不上对行业形势变化的洞悉和把握。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教科书中的语言点讲解,案例分析敬而远之。对于一门专业课程而言,难免存在避重就轻之嫌。结果,学生一知半解,学习目的不明,兴趣不高。为此,外语学科应致力于“双师型 ”教师团队的建立,设法引进企业技术骨干和专家加盟师资队伍,这支队伍不仅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集教学、科研于一身的高校教师,又有怀着熟练业务实践知识的“行业骨干”。在聘请企业人员进入课堂授课的同时,高校教师同时获得相关业务上的感悟,教师的“群体复合”[3]有利于使高校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骨干相互交流、学习,尽早掌握相关知识与技巧。另一方面,外语学院还可通过一系列激励政策鼓励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跟随企业骨干,夯实理论知识,深化实践知识,使他们尽快成长为“双师型”的专业教师。外语学院还可积极参与产教融合型基地同盟的组建,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派专业教师到同盟基地挂职锻炼,重在业务实践知识的相互交流和提升。同时引导教研室加强实践教学理论、方法的课题研究,多开发有关实践课程教材和教法的研究课题,形成以实践教学研究为核心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四、校企协同育人与基地共建实体化转向

根据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鼓励区域、行业骨干企业联合高等学校共同组建产教融合集团(联盟),联合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大力支持“互联网+教育培训”发展。支持有条件的社会组织整合校企资源,开发立体化、可选择的产业技术课程和职业培训包。允许和鼓励高校向行业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购买创新创业、前沿技术课程和教学服务。”在此政策指引下,外语学院应当积极与行业协会(如外国语言文学学会、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语言服务业协同创新发展组织(如中国语资网等)取得联系,积极加盟产教融合集团(基地联盟)的组建和实习基地的共建。企业和高校在行业协会和语言服务组织指导下,本着互利双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进行合作。各高校外语学院和企业作为共同实施主体,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促进基地共建实体化运作,打造专业服务“共同体”[4]。以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行业协会和语言服务组织作为企业、高校、政府的中介组织,担当着组织、桥梁和监督的作用,协调并推进高校间以及高校与企业间开展合作,向企业和高校宣传、推广基地同盟的建设成果,促进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发展。企

业董事会作为基地同盟的法人代表,承担着产教融合基地厂房的选址以及软件和硬件设施的配套建设,负责提供外语学科实习实训项目的开发和服务,负责聘用高校和企业富有实践经验的行业骨干或专家组成实践教学团队,开展教学服务,并负责其它一切有关实体运作的大政方针政策。

基地同盟汇聚各高校和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专家,在行业协会或语言服务组织指导下,加强实习实训课程培训服务项目(服务包)的开发和建设,成立教材研发团队,加强实践教学研究,以确保专业教学能够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和市场的需求。外语学院积极加入基地同盟,在注入资金方面,在实习实训课程服务项目(服务包)的研发等方面与同盟基地(董事会)进行对接和配合,力所能及地贡献自己的资源。基地共建的主要优势是资源共享,即分期分批接收学校一定数量教师挂职和一定数量的学生参加外贸流程和同声传译等外语学科实习实训服务包的培训,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

五、结语

随着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和专业评估的到来,外语学科专业建设形势逼人。提升外语学科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必须坚定地走出自己实质性的校企合作之路。高校应加强自身的协同育人发展能力,主动与行业企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语言服务业协同创新发展组织、基地同盟、校际之间乃至往届资深毕业生建立双边和多边关系,建设并融入合作教育“共同体”,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调整机制,促进培养过程的合作性转变;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构建师资队伍“双师化”;以 “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加快推进合作教育模式改革;积极加盟建设行业或区域性实训基地联盟,推进基地共建实体化和市场化运作。通过融入 “互联网+教育培训”合作组织,通过共建仿真实训室(企业)、合理使用毕业生资源等多种手段,积极探索校企深度合作新模式,拓宽自己的办学途径,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

猜你喜欢
外语校企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我的基地我的连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校企合作五反思
多一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