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英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在高职教育领域,可以理解为:求学者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高职教育发展不平衡、供给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高职院校1359所,校均规模6528人[1]。随着产教融合的不断深化、校企合作的不断加强,高职院校培养的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高职教育发展时间较短,相对于普通本科教育,其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在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学生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社会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要等方面仍存在着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
十九大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职教育如何承领新使命、完成新任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高职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高职学生政治觉悟的关键所在。它有利于学生道德观和人生观的培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院校非常重要的任务。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指向性非常强的工作,它的受教者是高职学生,高职学生的特点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表现为思想活跃、创新性强、眼界开阔、个性张扬,等等。所以,只有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收到良好的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高职学生的生活条件比较优越,他们幸福感强烈,这就为其个性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现在的高职学生是“00后”,他们与这个时代的特征紧密相关,自我意识比较强烈。他们思想上进、积极乐观,自我表现欲望比较强烈,同时又追求自由,讨厌约束。但同时,他们又存在着很强的依赖性,缺少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心理素质比较脆弱。
现代社会是信息飞速发展的社会,信息化的普及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捷,也给孩子带来了相应的问题。新时代的学生从小就接触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借助网络媒介,他们获得了信息来源的渠道,思维和眼界得到不断开拓,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有自己的思想,遇到复杂问题勇于挑战。他们有很强的创新性,不盲从权威和专家的观点,对社会现象和外界事物有自己的判断。他们喜欢独立自由,不喜欢别人左右自己的生活。同时,他们也有很多缺点,缺少生存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养,很难独立生活,往往会因为不能正确处理与同学、师生、亲戚、朋友等之间的关系而遇到挫折,或者有种失败感,抗挫折能力比较弱。
“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这一定位决定了高职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工作必备的专业知识,注重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使自己具备某一工作领域相应的职业技能,不断提升就业竞争力。在这种导向下,高职学生能从长远的规划出发,去谋划未来的职业发展。但是,在学习能力上,他们的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主动学习的能力较差。
2004年下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始终摆在重要位置”[2]。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高度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近几年来,各高等职业院校在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一直遵循着普通本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在内容、原则、方法等方面缺少创新性,没有对高职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没有形成自己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特色。
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飞速发展,质量也得到大幅度提升。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虽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和创新,但并未形成自己的特色。究其原因,主要是两方面:一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依然沿用本科教育的模式,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模板,没有关注高职学生的特征,没有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具有的独立性;二是高等职业院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忽视,没有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只关注学生的就业和技能竞赛的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从高等职业院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看,目前的结构还是传统的结构,主要由思想政治课教师、学校辅导员、学校政工干部等进行授课,内容陈旧,方法呆板。在授课方式上,缺少创新性,相关的课程并未脱离传统的方式,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在照搬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不重视教学效果的评价,没有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教学,甚至严重脱节,没有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作用。而辅导员、政工干部等从事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因为工作内容不明确、工作职责不清楚等一些原因,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忙于日常事务,没有办法开展体现高职特色、切合学生思想特点的教育实践活动。总体来说,在很多高职院校,还没有建立起一套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也没有发挥出团队教育的功能,让很多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感受到一定的压力,却没有解决的办法。
高职学生从各种途径接收了大量信息,对于事物会持不同的观点和想法。这种差异化与个性化的特点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方法。但是,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沿用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很多教师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只是主动把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而不去考虑学生是否能够吸收,缺少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致使学生很难消化、吸收原本就枯燥的理论知识。
师资的素质和水平是影响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要想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必须有一支水平高、素质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团队,为此,学校要将思想政治教师的素质放在首位。充分重视这类教师的引进与培养工作,争取创造机会,对这些教师定期组织培训,采取丰富多彩的活动,拓展他们的视野,不断提升其理论水平及业务能力。同时,要加大培养力度,不断拓宽教学的途径,从多方面提升思想政治教师的整体水平。
只有对高职院校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授课方式,才能让他们接受相关的知识,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对于教师来说,首要的就是转变授课方式,改变传统的“一言堂”式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课堂上,要采用互动式、活动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果。
在高等教育不断扩招的背景下,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高考成绩不够理想,所以,他们自身存在着一定的压力。对未来就业的迷茫,对前途的担忧,都会让他们产生焦躁心理。高职院校应当关注这个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纳入相关教育。具体来说,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适当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应当开设心理学方面的课程,将心理学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调整心态,保持身心健康。二是在思想政治课讲述中向学生输送新的就业观念,使他们建立正确的就业观。三是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动情况,建立日常交流与沟通机制,对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要及时发现,对他们的困惑要给予疏导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