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海兵
新学期开始,我们班转来了一个可爱美丽的混血儿——小雪,她有一双美丽的大眼睛,一头金黄色的头发,皮肤非常白皙。她的爸爸是德国人,妈妈是中国人,两人皆是大学教授。作为班主任的我,遇到学历这么高的家长,心里自是一阵窃喜:有这样的父母,他们的家庭教育不会差,他们的孩子肯定很优秀。
然而才过了半个月,现实就给我泼了一盆冷水:小雪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优秀,甚至根本与优秀沾不上边。在班上,经常缺交作业的是她,不修边幅的是她,经常请假的是她,经常与同学闹矛盾的是她……每每科任教师谈起她,都是忙不迭摇头,叹气道:“她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听任何人的管教。”
更让人失望的是她的家庭教育。她的父母对她是不闻不问,有几次我与她父亲沟通,反映情况,最后都是闹得不欢而散。小雪经常穿拖鞋、家居服来学校,我告诉她,学校是要穿校服的,而她的父亲却说:“我们德国的学校不需要穿校服的。为什么一定要穿校服呢?”当向他反映小雪没有完成作业时,收到的回复是:“我们德国的孩子不需要做那么多作业的,要让孩子快乐成长。”诸如此类的沟通,往往都以“我们德国的教育……”这句话而结束。也许真的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这家校沟通的过程中,我充满了挫败感。
小雪的成绩越来越差,班上很多同学都不愿意与她交朋友。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决定上门拜访。通过家访,我才知道,原来她的父母已经离异,小雪是与父亲一起生活的。怪不得她经常在学校闹情绪,每天都顶着一头乱糟糟的头发上学,而作业本上永远只有父亲龙飞凤舞的签名。
知道了这些以后,小雪的很多事情我便不再告诉她的父亲了,尽量自己解决。直到有一次,她的语文竟然考了40分,作文全部空白。我实在忍不住了,再次拨通了他爸爸的电话,把她糟糕的情况向她的父亲汇报,目的是希望他爸爸能给予小雪更多的关注。没想到这次她爸爸没有像以往那样反驳我,最后还说:“好的,老师,我知道了!”我觉得她爸爸有所触动了,非常开心。
第二天,小雪破天荒地交上了作业,这真是一个奇迹。我激动地和学生们宣布:“同学们,今天我要表扬小雪同学,因为她把作业全部做完啦!我要奖励她四张作业卡!”全班一下子炸开了,教室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可当我看向小雪时,她的脸上却没有一丝笑容。这,真的让我很意外。
课后,我找来了小雪,说道:“小雪,今天你的作业做得真好,是你爸爸辅导你的吗?”没想到回应我的是一声不吭。我接着问:“怎么啦?发生什么事情了?”她低着头,眼泪一点点往下滴。我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只好轻轻地抱着她,默默地帮她擦眼泪。过了一会儿,她啜泣着说:“老师,以后你不要给我爸爸打电话了,可以吗?”“对不起,小雪,我不是投诉你,我打电话是希望你爸爸多多关心你。”原来就是因为我昨天的一个电话,他爸爸竟然狠狠揍了她一顿。我看着小雪哭花了的脸,心里不停地责怪自己,后悔自己打了那个电话。
正当我难过的时候,同事开解我说:“其实我们也要站在他的角度想想,他一个人既当爹又当妈,要上班还要照顾孩子,再说辅导作业,他是一个德国人,怎么能辅导好中国的家庭作业呢?尤其是语文。”听了这番话,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确实,我不应该只依赖家长解决学生问题,再多的电话打过去,我也说服不了这位德国的父亲来“适应”我们中国的教育,真正的说服应该是用小雪的进步与成功,让他明白中国的教育也是能让孩子快乐成长的。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于是我为小雪安排了一个成绩优秀的同桌,每天抽出固定时间来帮助小雪完成家庭作业;针对小雪的特殊情况,我设计了分层作业,让她完成与其他学生不一样的家庭作业;我不定期以各种方式向她父亲报喜,如短信、电话、交流本等;家长会上,我抓住小雪的闪光点,在全体家长面前表扬小雪……慢慢地,他的父亲对我的态度发生了改变。是的,无论中西方教育之间有多大的差异,但全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他们都希望孩子在学校获得成功的体验,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通过这次事件,我明白了教师和家长从来就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当遇到矛盾时,我们要多一份尊重与理解,学会站在对方角度想问题;还要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而不是一味投诉。山不过来,我们就过去,我相信家校合作不再是一件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