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军
读完《他是我的镜子》,我的内心感到无比温暖:为美丽的“错误”,为教育的力量,更为最终我们所看到的那个“朱槿”蓬勃的生命状态。缘于一个误会,最终成就了一个生命的美丽。某种程度上,有点教育“传奇”的意味,但更多地还是让我们看到了教育带来的各种可能。欣喜之余,这个案例也不禁让我产生了深深的思考:朱槿的变化,有没有一些值得我们珍视的教育因素在其中?而这些教育因素,对其他学生生命状态的改变是否也会产生一些积极的作用?我觉得,这是最有意义与价值的追问与寻求。
1.构建蓬勃的教育生态。首先,让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对于朱槿的变化,蒋红艳老师所做的是从自身寻找原因,并不断改进工作方法,而不是对学生进行简单直接的说教。某种程度上,这是蒋老师的坚持,也是她对班主任工作内涵的深刻认识。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在为“讨好”朱槿而努力的一系列教育行为中,蒋老师在做着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她在不断构建与优化班级教育生态。让学生自主设计活动方案、制订复习计划,教室里的气氛常常弄得像一锅沸腾的水。没有等级森严的师生关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班级里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为班主任实现学生的内心转化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2.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对于朱槿表现出来的一系列问题行为,蒋老师给予的是不断的期待。这些行为的发生,一方面是出于蒋老师对朱槿原先的好印象,以及当下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不正常”行为的不相信。蒋老师的这一系列教育行为,让我想到美国著名教师弗朗西斯·卡库嘎瓦在《没有围墙的教室》中所说的一句话:“教师的职业是微笑,其次才是教书。”教育的灵魂就是引导人不断地去追求美好事物,以个体心灵中不断萌生的对美好事物的欲求来激励、引导个体生命的自我成长。蒋老师努力重新建构师生关系,这是出于对彼此生命的尊重、欣赏,互为引领与唤醒,把时光演绎成共同的生活经历。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任何时候都应把自己置身于师生关系之中,活在师生关系结构中才是教师生命的本质。无疑,朱槿在蒋老师春风化雨般的温柔相待里,他的心灯被点燃了,并且越来越明亮。蒋老师的出现,尤其是一次次耐心的交流、温暖的期待,就仿佛在他原先有些阴冷的生命原野上升起的一轮火红的太阳,给予他温暖,也逐渐消融了蒙在他心灵上的那层冰霜。
3.汲取“元认知”的强大力量。蒋红艳老师的这个案例给予我的另外一个震撼就是“元认知”的强大力量。这里的“元认知”可以解读为蒋红艳老师听来的对朱槿的好印象。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深刻的认知,所以当现实呈现的内容与“元认知”不相吻合时,我们看到的是蒋老师对当时所面对的朱槿表现出来的一系列问题行为的剖析,以及自身所做的调整和努力。她千方百计地想通过自己的努力,重新看到“元认知”里那个美好的少年。最终,蒋老师通过她的努力实现了这一美好期待。案例中,这样的“元认知”只是一个具体的指向,一个具体的个例。如果所有的教师都能有这样一种元认知: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样态都可以通过我的努力变得更美好,并将其升华为自己的教育信仰,镌刻在我们为人师者的责任与使命担当上。当我们有了这样的“元认知”,那么我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学生可以呈现更美好的姿态。所以,寻求与形成积极的“元认知”,应该是教师的一种修行。
4.坚信生命的生长可能。马克斯·范梅南曾经说过:“何为儿童?看待儿童其实就是看待可能性,一个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人。”朱槿的美丽转变,就是一个美丽的例证。朱槿让我们看到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成长为好的学生。而所谓好的学生,最重要的就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被唤起、激励出来的学生生命状态的积极向上的“好”。不管学生的自身条件如何、基础如何,都能在各自的生命历程之中焕发对美好事物的欲求,激活积极的生命状态,这就是好的学生,这就是好的学校教育的根本所在。而这,同样应该成为我们的教育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