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生魁
一堂好的语文课要有适宜的教学内容。也就是说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要有意识,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
但在实际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存在问题和困惑:不知如何确定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时没有教学内容的版块……
如果多数课在教学内容上存在随意性,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很难系统落实,更难以形成结构合理的语文素养,最终导致语文教学效果“少慢差费”。
引导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确定好教学内容,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那么,如何确定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呢?
《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宗旨。教课文,必须以课标为基本依据,尤其要以课标中指定的年段目标为依据。年段目标占课标篇幅的40%,是课标的核心内容之一。年段目标分低、中、高三段,对阅读教学的目标提出了非常明白而具体的要求,这是教学任何一篇课文的基本依据。
确定课文相关的重点目标,应以相关的年段目标为依据。课文的教学内容,一定要根据年段目标的要求,合理安排,精心选择,再将年段目标进一步细化为年级目标。
教材编写者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确定教材的编写体例,根据编写体例选择文本组成教学单元,每个单元前编者都会编有“单元导读”。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导读的建议以及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合理取舍,每组课文确定一至两个重要的语言训练点。
另外,人教版语文教材每一课前都会有一个短小精悍的提示。 “阅读提示”虽然简短,但它包含了编者对文本特质的解读,它不但对学生有导学的功能,还对教师具有导教的功能。
再说课文后的“练习”。顾名思义,“练习”一是指用来供学生思考和练习的内容。二是用来供学生巩固练习的内容。
教材编写者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兼顾到教材的整体体例,考虑到文本体式和学情,以此来确定文本应该承载的教学价值,然后把这些价值在教材的助学系统里分别呈现。
也就是说,作为整套教材体系中的一篇具体课文,教师就不能“文本有什么就教什么”,而是应该研究助学系统,把握编者意图,编者希望教什么就教什么。
教材中的文本能够进入语文教学的,很大部分不是为了语文知识教学的需要而编写的,而是凝结了民族精神源泉,渗透到每个人心灵深处的经典作品,是要学生汲取精神养料,积淀人文底蕴的。
我们在教学内容确定上不能只把它当作例子来教,要重视作品的原生价值,要让学生将之作为一种精神文化进行积累。在关注教学内容取舍的同时,我们决不能对其作品肆意多元地解读,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我们用以进行阅读教学的文本,可谓丰富多样,面对内容和教学价值的丰富和多样,我们重点拿什么教给学生,这就需要根据实际合理地对文本价值进行把握。
只有具备相对确定的教学内容,再加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新的发现与调整,教学效益才有突破、提高的可能。没有适宜的教学内容,所有的教学将失去意义。不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不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将是语文教学致命的失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能力,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