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永和
2月22日,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曾经鱼龙混杂的教育培训市场将面临新一轮的规范重整。
政策很好,尚需落地。这一《通知》,有问题的分析,回应社会热点;有明确的目标,减轻学生家长负担;有“路线图”,六项治理内容;有“时间表”,三个治理阶段。但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检验政策的唯一标准。有三个关键,考验我们的实践能力与治理能力。
治理,从学校开始。根据南京市公告,2012年校外民办教育机构342家评估合格,2016年上升到459家,几占全市学校数量的一半。校外教育机构大量涌现,表现“强势”,也就证明了公办教育的“软弱”。校外培训机构强势与学校教育与管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老师校外兼职,课堂上不讲的内容留待校外补习再讲,逼着学生不得不去校外补习;有些教师相互介绍,相互吹捧,互相利用,忽悠家长,让自己的学生去对方家里补课;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学校把校外组织的多种比赛结果作为招生、掐尖的依据;还有些学校公开认可校外机构考核的学生名次,以此择优录取。以及,确有部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助推了学生参加校外辅导。可见校外培训机构红红火火,很大一部分责任在学校。正人先正己,治理教育乱象,要从学校开始。
治理,让家校联动。校外培训补习之所以盛行,还有一支重要的支撑力量,那就是学生家长。“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把它用在补课上,可谓恰当。有家长称,自己孩子一对三补数学或英语两个半小时至少1000元,大课200多元,每个月都要上万的补课费。为了孩子,家长不遗余力。家长的跟风心理、盲从心理、攀比心理、恐惧心理、好胜心理、让孩子为自己当年未能上好大学而“扳本”的心理等等,极大地助推了校外培训补习机构。而要想开展家长教育,提高家长的认识,帮助家长正确对待校外培训,最好的办法就是由学校与教师来说服动员,因为学校有校务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等组织,是当下最为畅通的家长教育渠道与最为宽阔的学生家长培训平台。
治理,要政府发力。校外培训机构、补习机构是在“校外”,从根本上说,学校无权管理,教育行政也无能为力。教育部、民政部、人社部、工商总局等四个部委联合下文,整治与规范校外培训补习机构,固然不错,但是,这些校外培训补习机构的“执照”应该是各地工商局批准发放、实施管理的,而工商局却不太清楚培训补习机构究竟做得怎么样;教育局知道这些培训补习机构做得不好,做得不对,但是,却无权吊销它的营业执照。至于其他部门可能更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因此,这样的《通知》最好由各级政府颁发,或者由各级政府协调教育部门与工商部门共同治理校外培训补习机构,才能有序有效,才能标本兼治。
这个《通知》,考验的是我们的“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