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依霖
(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当前处于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无时无刻不使用着互联网的资源,享受着互联网生活。2016年8月发布的《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到2.87亿,其中19-24岁比例为48.1%。自2013年起,国内青年大学生的互联网普及率一直保持着较高增速,这种高增速归因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迅速普及,移动网络从3G到5G的发展,Wi-Fi遍布每个角落。随着网民群体的扩大,未来增速将进一步放缓。2015年,大学生每周上网时长为31.7小时,相比2014年上升了2.4小时。
互联网的使用使得青年大学生做到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即时了解世界各地的时事政治、经济动态、文学艺术、观念思潮等,但互联网给大学生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使得一些学生产生了很多负面的情绪,若不能正确把握和防范于未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网络心理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况、身心健康。
在网络便捷人类沟通的大背景下,对爱情的渴望促使大学生在互联网上寻找情感寄托。他们通过网络人际交往认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将网聊或者网游中的互相关爱转化为爱情,将空间中的距离拉近,先发展网络恋情,适当时候缩短空间距离,变成现实生活中的爱情。但由于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很多人隐瞒着自己的实际情况,创造一个完美的形象来发展网络感情,又或者在互联网上发布虚假信息欺骗对方感情,以期骗取大学生钱财。大学生情感需求丰富,加上人生阅历不够,在甜蜜的爱情面前容易冲动,在交往中将自己理想的对象寄托于网络恋人身上,然后觉得自己获得了最美好的爱情,开始排斥现实恋情的种种波折。
网络成瘾最早由美国精神病学家Ivan Goldberg博士研究提出。网络成瘾是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明显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无法控制自己的上网行为,当使用互联网时,全神贯注,情绪激动,离开互联网容易烦躁,除了上网什么也不想干。
网络依赖,产生于网络空间的无限性与大学生自身辨别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巨大反差。大学生在网络平台学习能力强,对于电子科技产品很容易上手操作。在进入大学后,缺少外界合理的管控,同时自控能力弱,常常坠入虚拟网络世界无法自拔,对于网络产生了一定的依赖。大学生由于缺乏外界压力和自我管理,可能会长时间地沉溺于网游,或者受到互联网媒体推送的诱导,不间断地浏览视频或消息,让思维迷失在网络数据海洋里。
长时间沉迷于网络,会在情感上依赖于互联网,失去网络便会觉得孤独、无趣,还可能造成和同学之间的不交流甚至隔阂。部分学生在家中总是坐在客厅玩手机或者关在房间打游戏,对待父母的关心爱理不理,这样的学生每次给人都是一个孤独地面对着电脑的背影。生活中,不少沉迷网络的大学生不与人交流,可能会造成心理上的孤独感和人际交往障碍。通过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上网的时间与孤独感的程度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习惯上网而孤僻的人显示为过度沉浸在网络世界,情绪抑郁,沉默少言,不与人交流沟通,不喜爱社交,人际关系淡薄。
很多大学生在校园中得不到老师与同学的关注,转而在网络上展示自我,以期高关注度。在网络生活中,大学生可以注册一个不同于自己的账户,在网络中用一些新奇的、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自我,获得较高的关注度,造成大学生自我认同混乱。部分大学生得意于在网络世界成为管理员、站长、吧主、自媒体视频传播人、“网络红人”等,认为自己可以做很多大事,也很容易导致网络自我迷失。当下,大学生喜欢拍摄一些搞笑视频或者加入“抖音”“快手”等视频或者直播网站,传播自己的生活,有些同学为了达到特定的效果而发布与自己行为不符的视频,制造并传播错误价值观的内容。
大多数情况下,互联网为了吸引大学生眼球,内容新颖,互动性强。在引导大学生注册该网站账号之后,往往采取根据在线时长给予奖励或装备的形式,促使大学生一直停留在该网站中。有些操作性强的游戏,吸引学生不断通关升级,获得战胜的快感以及等级成就感。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云计算会主动推送受众喜欢的内容,比如部分软件获取到用户喜欢看搞笑视频,当用户点开一个小视频,播放完毕之后,会自动播放下一条,无形中就分散了用户的注意力,时间也不知不觉流失。同时,网络上是匿名,虚拟身份给追求刺激的年轻人一个盲目的理由。
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网络资源数目种类繁多,对于追求新鲜时尚的大学生来说充满诱惑力,比如说当下流行的快手、抖音、直播软件,会让青年学生不断地去追求“时尚”,花大量时间去“学习”模仿。另一方面,网络的管理没有实现规范化,谁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发布动态,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其内容很难得到及时、有效的监管,这也是造成网络滥用的原因之一。
网络从业人员利用学生涉世未深、猎奇的心理,在网站上设置“亮点”吸引大学生点击图片链接进行观看。大学生处于信息爆炸时代,大数据时代绑架了大学生的视野,很多大学生沉浸在微博、娱乐新闻中,在不停地点击浏览中迷失了上网的本意,很长一段时间才意识到应该做的事情没有做完,考虑到反正都已经耽误了这么多时间,接下来也做不完,不如再继续翻阅微博、微信。
进入大学,学生与父母、家人之间的地域距离变远了,父母没有整天在身边唠叨,沟通自然而然就比以往少了。大学生授课不固定教室,不固定同学,缺乏同学之间的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变少,师生关系逐渐淡薄,和同学之间情感交集少,遇到问题也不愿和家人沟通,只能将情感投入到互联网的世界里。大学生的这些网络心理问题反映出他们对于校园丰富的活动缺乏了解,对于大学生活很迷茫。不同于以往的学习状态,多数情况下大学生都是靠自主学习,不再像初、高中时期有任课老师监管。这种模式与以前相比,学生的心态发生了改变,初、高中生的学习是自觉学习,或者被迫学习,到大学变成了一种自主学习,加之大学生主观意识加强,大学中除了学习还多了很多娱乐生活,大学生会做自己认定的事情。在平衡学习与娱乐时间时,上网娱乐似乎比学习更简单、更吸引人,当下大学生在无聊之余不是阅读书籍,而是到互联网中寻找寄托、寻求刺激快感。
同时,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形成时期,迫切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想知道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总想成为受同学喜爱甚至追捧的人。在得不到别人的肯定时,网络给了他们补偿的途径。在面对网络虚拟性上,缺乏正确的认识,同时自控能力较低,因而产生不正确的网络心理。
在确定大学生遇到了网络心理问题时,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危机干预和情感调试,通过调动学生的个体潜能,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或者社团活动上,解决学生的网络心理问题,让学生回归正常的生活。该种干预调试可以先从问题学生的好友处了解该生目前的心理状态,找到突破口。在与有问题学生谈话的时候,避开网络心理问题,先从其他方面进入沟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再适当给予学生一些学习压力,督促其不要将青春浪费在虚拟世界里。在班级活动中,委任该同学为活动负责人,参与班级团建。在该学生取得进步时,运用强化法的原则给予激励,多与学生沟通,持续跟进。危机干预能够很好地将学生从虚拟世界拉回到现实生活中。
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时时沟通的特点,建立微信班级、微博主页,通过这些平台开设微课,随时发布各种教学和学生工作的通知以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运用文字、图片、语音和视频等形式传播信息,方便快捷的同时,能让大学生更有效地吸收党的思想理论,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政治学习中来,也就是我们说的让微信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二课堂”。
部分大学生觉得大学里的思想政治公共课相对枯燥,课程内容对他们一点帮助都没有,对于毕业、就业没有多大影响,于是出现了集体逃课、上课睡觉、玩手机的现象。思政课中德育、历史、法治方面的学习关系到他们今后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的确立,教育主体如何做到将看似枯燥的内容讲活,案例教学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教育主体可以在紧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利用当前发生的热点事件进行案例分析,将实际发生的事情与教学目标和内容相结合,让他们根据生活经验去分析社会现象,讨论引发这些想象的原因以及对策。同时,还可以讨论一些明星或者“网络红人”的行为,引导正确的“三观”教育。
对大学生来说,使用互联网是必然的选择,要正确认识、辩证看待网络带来的影响。对于网络上传播的内容,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传播行为,不能忽视网络文化的传播作用,对于网络文化不能一概否定。教育者要做到引导大学生关注健康的网络文化,促进大学生提高网络文化的选择和识别能力,加强对网络和网络社会的人文思维,积极建设先进的网络文化,在网络上传播正确的文化。大学生应当自觉拒绝低俗的网络文学、网络语言、网络音乐的传播。教育者需引导大学生关注网络公益事件,并且参与到公益活动中。大学生可以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中得到提升,在处理社会关系中得到锻炼,获得大学生缺乏的社会经验。大学生在活动中接触社会各界的人,体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志愿服务实现自我价值,激发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于完全沉浸于网络的孤僻学生,不愿意和其他同学交往,需要引导该生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中去,多与该生沟通,并联合该生室友带动其多参加文体活动,培养该生兴趣爱好,有意识地让其参加社会实践,接触社会实际,扩展现实社会信息量,体验校园生活的美好。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防止大学生情感异化,把现实生活网络化,引导大学生在对待网络上的情感保持谨慎的态度,培养良好的人格特质。女生很容易沉迷于网恋,在网络上交流具有一定的隐瞒性、欺骗性,很难知道网恋对象在社会上是什么样的,所以约见网友要慎重。青年大学生要把情感投入到现实生活中,多参加积极有益的活动,在活动中认识和自己兴趣相投的同学。
每个大学生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有理想才会有奋斗。部分大学生沉迷网络,在网络虚幻的世界里迷失了奋斗目标,尤其是大一的学生,刚冲破高考的束缚进入大学校园,认为大学就是自由天堂,得过且过,便不顾学习一头扎进网络世界,逐渐消磨了学生的意志、浇灭了冲劲。大学四年是积累知识、增长社会经验的黄金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引导大学生立足于现实,激励大学生胸怀远大理想,脚踏实地。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并督促学生树立理想目标并制定学习计划。有了理想目标,学生才能奋发向上,在学习中合理穿插娱乐,促进和谐健康的发展。理想的实现,绝对不是在享受网络的时光中会自动实现的,大学生要了解自身的不足,通过努力不断缩短与理想的距离。
康德认为道德的本质是人的意志的自律。道德的最高境界是自律,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网络生活中,大学生都应该具备“慎独”“不逾矩”的道德修养,实现人格发展上的健全与充实,个体道德自律是维护网络道德规范的基本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不涉足黄色网站、暴力网站,不浏览不良内容,正确地使用网络工具,让网络不法分子无机可乘。运用法律和道德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同时对互联网传播的谣言加以规范。引导大学生牢记使命,牢记社会给予的期望和肩上的责任,增强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习惯,积极服务于社会,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坚决抵制违背社会道德和亵渎文明的“键盘侠”。
现代社会和互联网的发展所引起的网络心理问题日益增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对大学生产生的这些心理问题进行合理调适,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大学生健康的网络心理最终取决于学生个人的心理状态。因此,除了采取一些教育的手段来改善和调整之外,关键还是要靠每一个大学生的自觉和自律。